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论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暴露了高职院校课程的一些弊端。如何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开展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文章在分析课改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基于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等课程改革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分制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韦健涛(1967-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广西柳州54500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26-02
  
  一、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亟须深化课改。近年来,高职高专历经优化整合、实施学分制和招生改革之后,教育教学已经走向正轨,学分制逐渐显效,有力地促成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高专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就应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的发展,坚持能力本位的设置原则,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术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由于缺少与市场沟通,不了解市场的实际用人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盲目模仿普通本科院校,以学科为中心,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其次,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学分制下,“课程设置除了要突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特点之外,还必须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遵循教育诸要素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① 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培养目标,而是根据师资情况而定。“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没有师资力量而被取消,在实施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人情”、资源等问题,致使解决方案搁浅。由于受教师的专业素质、精力以及获取信息不够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准确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这就使得学校课程体系极不规范,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结构也不尽合理。课程计划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狭窄的知识面造成学生难以适应当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课程结构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设置也不尽合理,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则过分强调对已经形成的知识和现成结论的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管理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行学分制,学生可获得对学习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在当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仍普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知识的单一传递即讲授、灌输的方式,强调从“书中学”。由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少尝试、质疑、探究、反思、自主实践的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的机会,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欠缺,创造性更是缺乏。这样的教学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养成和进一步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说明了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和课程结构体系,而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的教学管理也有待改进。可见,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
  2.课程改革关系到可持续性人才目标的实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自我获得和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课程建设作为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其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优秀品格,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学分制实施以后,加大了学校质量管理的力度,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然而,审视我国现行的高职高专课程,可以发现,总体上还是一种以“维持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与地方经济需求脱节、学科体系相对封闭、教学方法呆板、脱离学生就业实际等弊端。这种课程体系已经很难承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任,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是实现可持续性人才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高职高专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最佳切入点。
  3.课程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创新的需要。高职高专学分制下教学及其管理的整体创新,需要相关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在理念、内容、形式、模式、方法等方面,都要体现出整个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本质使命和内在要求,这是实现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
  高职高专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研究地方经济发展趋势,明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作为特定的育人场所,还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和辅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找准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的前提。②因此,合理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于办出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都是极为必要的。
  
  二、课程设置改革深化的基本途径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高职高专教育办学要面对市场已毋庸置疑。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深化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③这些无疑是今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方向。因此,高职高专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与建设,应撇开传统的闭门造车的做法,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尝试“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模式。
  学校可与企业等单位多方合作,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的原则,进一步设计、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结构等基本规格,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以“实际、实用、实践、实训、实效”为特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系统地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及总体课时。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2.优化课程体系,形成知识模块。课程知识模块化,是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条件。推行学分制后,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改革课程体系,应有意识地将各学科知识分解为理论点和知识单元,然后把相关的、相近的知识单元组合成新的模块,按模块组建课程,突出专业技术训练的主线,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把课程体系组合成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等。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关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心理素质训练、体育、英语、计算机、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业必修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求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选修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实践模块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模块组合,能及时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实现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有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根据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使学校的优势资源可以得到重新组合,从而构筑新的教学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应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把课程目标要求定在“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设置上,对相关、相似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内容进行综合,让学生毕业后能承担该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可以以专业理论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理论综合化;也可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兼顾其他的专业技能课程;还可以是专业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等等。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要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的倾向,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提倡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操作训练等教学策略。
  4.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大多数学校将学生的实习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毕业前,集中一两个月进行,这种实习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实枪”地去实践;要有真本事,学校应该在专业理论够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大量开设实践技能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将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把“先学习、后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训练”。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引进社会资源,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在校内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例如设立“仿真职场”,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按照职业岗位流程,强化职业角色仿真和模拟,从而增加模拟训练的真实感,增加现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此外,还可开拓校外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与用人单位合作,制定全面而又严格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
  另外,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目前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课程设置更要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为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提供方便,并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来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资格证。
  
  [注释]
  ①谭必翰,杨玉华.从教育本质浅谈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118-119.
  ②孟宪平.简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3(2):7-8.
  ③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EB/OL]. http://edu.people.com.cn/
  GB/1054/3915451.html,2005-12-05.
其他文献
作为畲族独特文化的外在表现载体之一,畲族服饰艺术于我们而言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至于其色彩、材料、纹饰、形制等形式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映射出该民族的自然地理、社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湖北职院和大洋电机工学结合为例,架构了工学结合教学的结构,探索了工学结合教学的侧重点,阐述了工学结合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现代壁画是一种集多学科于一体的一门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装置于公共环境中的艺术,积极地参与现代社会和城市形象的建设与发展。现代综合材料壁画设计以其丰富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及设计大赛的增多。涌现出了更多的设计人才,呈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无论从创意点还是表现手法都让人信服,每幅作品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