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知青阁”记事

来源 :新湘评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v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这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以知道这个情况。”刘时雨说。
  1963年9月,炎陵县委设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当年接收来自长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在4个国营农林场和龙溪、十都、东风等公社插队落户。此后,这批知青大多“回城闹革命”。
  炎陵有资料记载:“到1978年,有7198名湘潭、长沙、醴陵等地知识青年来到了酃县(今炎陵)这个当时只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开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难忘生活”。
  “1974年春11名知青迁到海拔1200多米的古塘大队松山生产队。”刘时雨还清楚地记得,知青们带领农民学文化、学科学,推广新品种,改良冷浸田,并从湘钢引来资金和设备,办起了小水电,安装了碾米机、粉碎机、锯木机,办起了猪场、香菇场,两年时间就打了个翻身仗,把一个昔日“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穷山窝变成了一个“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的富裕村,受到了全队农民的拥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知青当中有的已成为市、区、县级的党政领导,有的已成为大企业、大工厂的厂长、经理,有的已成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而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刘时雨能历数值得他们骄傲的“才俊”:1976年9月下放到炎陵县沔渡公社长江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的胡伯俊,现在是湖南省人社厅厅长;1971年从湘潭赴炎陵县插队,历任大队党支部、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的莫臻,曾任上海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助理、宣传部长……
  铭刻知青岁月的丰碑
  为纪念知青那段难忘的日子,1996年炎陵县决定在湘山公园内修建“知青阁”,以鉴历史。消息传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00多名当年赴炎陵的知青激动万分,“知青阁”建设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资17万多元,以及一批机械和物资。
  站在位于炎陵县城西的湘山之巅,炎陵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知青阁就坐落在这座四季常青的省级森林公园内,它的左山峰是“酃县(炎陵)革命烈士纪念碑”,公园内矗立着千年古塔——湘山寺塔。
  知青阁高19.68米,占地2100平方米,为六角三层仿古楼阁,阁正门之上悬挂着醴陵知青卢力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据现有资料显示,炎陵县知青阁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阁内一、二层楼墙壁的石碑上雕刻着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县上山下乡的7000多名知青名单。名单之前有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刻立的“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长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县、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江南机器厂、湘潭电机厂、湘潭锰矿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乡到炎陵县(酃县)17个乡镇场,现镌石记名于后。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楼悬挂着知青们当年的生活、劳动、学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
  难忘第二故乡行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阁的落成,炎陵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活动”。来自深圳、广州、长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着当年7000多名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激情满怀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炎陵,参加祭祀炎帝陵、知青阁落成典礼、重踏青春足迹等活动。
  “当年无悔献热血丹心,恰意气驰骋,易褴褛山颜创青春伟业;今载有约温乡情旧谊,值金风送爽,祭巍峨圣陵染故土宏图”,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庆祝活动上的一副对联。
  时任县委书记林良材在致词中说:“炎陵的父老乡亲,至今还难忘那与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难忘那与知青荷锄而归的年年岁岁!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知青们以自己的知识和似火的青春,拨动着大山里沉睡的灵魂。”
  “知青阁……镌刻了曾下乡炎陵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字。它的建成,已远远超出了‘阁’本身的意义,它是炎陵人民与广大知青的情谊凝聚,是特殊历史年代痕迹的永久见证。它耸立在湘山之上,俯瞰着炎陵的山山水水,也目睹着炎陵今后的变化和发展,更作为一座知青与炎陵人民情感沟通的桥梁而存在。”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仪式。“昔为知青,扎根炎乡。神农故土,习农学桑……青春作歌,慨当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风尚。”“殊途同聚,第二故乡;莘莘学子,共表衷肠……尽献绵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计,兴邑振邦。”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达了7000知青对故土的眷恋、对炎陵振兴发展的期待。随后,知青们返回炎陵湘山公园举行仪式,由36名知青代表为知青阁剪彩。
  刘时雨登上知青阁的顶层极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县城,不禁思绪万千:“知青阁将永远铭刻着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轨迹,永远铭记着我们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情谊!”
其他文献
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法国总统奥朗德打破常规,在巴黎荣军院广场举行盛大仪式,并一路陪同,还安排了146名骑兵左右护卫……隆重的礼仪,尽显东道主的热情和尊重。  举行欢迎仪式是国宾访问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各国礼仪安排都遵守一定的规矩,不过,也偶有类似这样的打破常规之举。  专列专程到满洲里迎接毛泽东,“请中国同志放心,我们保证一路照顾好毛主席”  毛泽东一生只出国访问过两次,
临床病史 患者男性,45岁,发现左耳下肿块近1年,逐渐增大2个月,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屏有一“蚕豆”大小肿块,未予治疗,逐渐长大。
近日两条“官闻”,都是关于“乌纱帽”的,为什么引发网络上下这么汹涌的热议?因为我们“不习惯”——平阳县副县长周慧发表“感言”,声明“辞官”,不要这顶“乌纱帽”了,于是不少公众“难以理解”;云南省委常委张田欣被开除党籍降为副处级,江西省委常委赵智勇更是被“连降7级”,降为普通科员,却都没有“进去”,于是不少网民也“看不懂”。总之颇觉“新鲜”,不习惯。  其实官员“挂冠而去”,周慧并非首例,只是凤毛麟
目的了解广西猩红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06年广西猩红热疫情报告资料,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广西猩红热年均发病率0.4
这恼人的原稿终于完成了。但是我却没办法将其发出去。因为贴邮票、上保险都要花钱,而我身无分文。至于为什么要上保险,因为我手头上没有副本。  若论《资本论》的收入,它还赶不上我一边写作一边抽烟的烟钱。  亲爱的恩格斯:  你的信是在今天极其混乱当中收到的。  我的妻子生病了,小燕妮也病了,莱亨则患上了一种神经热的疾病。我没有办法去叫医生。这些都是因为我没有一分钱去支付医药费。大约从一周或十天前开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