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助秦统天下

来源 :可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1w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王嬴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燕、齐、楚、赵、魏、韩六国惶恐不安,纷纷想办法阻止秦国发展壮大。
  在这些战战兢兢的国家中,与秦国相比邻的弱小韩国所感到的威胁最强烈。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阴谋,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高级水利工程师到秦国,说服秦王在关中平原上横向开凿一条长约150公里的大水渠,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
  关中平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土质肥沃疏松,很适于农耕。然而,这片区域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又在最低处,因此千百年来空望着滔滔渭水东流去,无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在北山坡上与渭河平行横向修一条水渠,渭河以北的这片广袤土地自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
  郑国渠的灌溉作用显而易见,并没有什么阴谋可言。再说了,修水渠就是为了灌溉。修建一条工程如此浩大的水渠,连起码的灌溉功能都没有,也不可能骗过秦国众多谋士。所以说,韩国费尽心机设计这个阴谋的核心并不在“灌溉”本身,而是诱骗秦国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以达到劳民伤财、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出兵东方的目的。
  但是,结果却与韩国的初衷大相径庭。由于这条水渠的修建,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良田沃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亩产量增加了三倍,秦国的国力猛增,反而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为什么郑国渠的实际效用与韩国当初的设想差距这么大呢?韩国的诸多谋士即便再无能,也不至于愚蠢到如此地步。韩国的决策层究竟失算在哪里?谜底很简单:韩国的决策层在设计这个阴谋时,仅考虑到灌溉因素,却忽视了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农作物品种。
  郑国渠的问题出在小麦身上!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和糜子(黍)。
  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都起源于中国本土,非常耐旱,春播出苗后,即便整个春季不下一滴雨,也能正常拔节和孕穗,坚持到夏天雨季到来。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
  与小米不同,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西亚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天寒冷潮湿、夏天炎热干燥,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區夏天炎热湿润、冬天寒冷干燥,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西亚和东亚在降雨季节上的截然不同,使得小麦传入中国后对生长环境极度不适应。因此,要想在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小麦,首先必须解决人工灌溉问题。
  由此看出,小米和小麦很大的不同,就是对灌溉的需求。前者基本不需要的灌溉,对后者而言却至关重要。小米与小麦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产量的高低。小米平均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小麦平均亩产大多在400公斤左右,二者相差约三倍。
  韩国的农业是以种植传统农作物——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为主,人工灌溉可有可无,所以他们主观地认为,修建郑国渠虽然具有灌溉作用,但对也种植小米的秦国农业意义不大,因此工程项目能够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的最终目的。
  但他们没想到,来自西方的秦国人对小麦的生长特点和种植技术非常了解,灌溉对种植小米没有实际意义,对小麦却至关重要。结果,由于郑国渠的修建,关中平原可以种植小麦的土地面积大幅增长,原先仅能种植小米的土地都可以改种高产作物小麦了,粮食的平均亩产翻了几番,秦国农业得到高速发展,为消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韩国忽悠秦国修渠,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间谍计划。
  (摘自《中华遗产》2010年第1期图/阎广鸿)
其他文献
36岁的哥张长虹每天开着他的出租车往返在都匀这座美丽的城市中,在平凡地来来去去中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都匀市客运办经常接到老人及市民表扬的哥张长虹的来电来信,每每此时,张长虹总是谦虚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工作在社会最前沿,是社会的窗口,我见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看到过社会的复杂和人情的冷暖,但不管怎么说,凭做人的道德和良心,我始终把老人、残疾人和急危病人当作自己的亲朋一样对待,尽量给
我们分析了16例烧伤菌血症患者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后的氧动力学资料,结果表明组织的氧供量(DO2)和氧耗量(VO2)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DO2和VO2均增高(简称Ⅰ型)或DO2及VO2相对降低(简称Ⅱ型)。前者10例,占62.5%;后者6例,占37.5%。对上述两型的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特征及其临床结局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认为Ⅱ型氧动力学异常,提示器官、组织的灌流和氧合处于衰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