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思考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实践机制;心理疏导
  摘要:推进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要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三个方面明确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从民主教育、自我教育、暗示教育三方面改善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以适应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管理规律。应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实践,及时化解他们的政治心理困惑,以优化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8)02—0096—07
  
  一、明确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科学、明确、正确地把握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是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相符合,与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与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一)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指人们关于政治象征、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判断与评价,也就是说,政治认知是指人们对于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政治认知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要素,是制约、影响甚至决定个人政治态度、政治选择、政治方向、政治信仰的重要基础。当今中国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因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向导和精神支柱。所以,认真学习与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青年学生政治认知的核心内容。广大青年学生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认识政治现实,分析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范,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全面理解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当代中国政治认知内容中的一部分,与时事政治密切相关。例如,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现行的具体方针、政策,都是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制定的。基本路线教育是青年学生政治认知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3.自觉掌握和遵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公民具有完备的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要让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这对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学会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引导青年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还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法律与纪律、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从而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纪守法。
  4.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政治文化的内化过程,而政治认知是人们内化政治文化的基础。特定时期的政治体系所宣传的政治文化总是与过去的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并且它自身一经形成,也就成为民族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特定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与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越契合,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合理的、精华的部分,如爱国主义等;抛弃其落后的、狭隘的成分,如民族传统政治心理中的崇拜权力、顺从权威等。
  
  (二)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指人们对于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对政治现象的爱憎、好恶、亲疏、信疑的反应。它包括:国家忠诚感、民族自豪感、党派认同感、政府信任感、政治责任感、政治效能感等。政治情感具有潜在、隐性等特点,是极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决定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的选择。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有的政治情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培养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独立和尊严的思想和行动准则。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爱国主义是团结和鼓舞亿万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人民民主和自由、争取国家繁荣和发展的一面伟大旗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社会主义赋予爱国主义以崇高的理想和崭新的时代内容,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只有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把爱国热情变为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学校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政治情感的基本要求。要通过政治社会化,使青年学生懂得,在当代中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个政治方向是由我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国情决定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政治情感的倾向问题。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违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损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坚定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领导地位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全民族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奋斗,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有利于改革和建设的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现代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和保障。因此,广大青年学生不但要理解坚持共 产党领导的深刻道理,坚定这一信念,还要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同一切反对党的领导的政治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
  
  (三)政治参与
  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的把握有两个基本方面:第一,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第二,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根据这两个原则,可以将政治参与界定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参与的本质¨’。因此青年学生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使自己成长为具有民主观念的公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政治参与,青年学生可以增强政治责任感,正确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以政治角色承担者的身份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从而实现政治上的知、情、行的统一。
  1.掌握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解放和进步的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南。积极有效的政治参与是广大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之一,而政治参与首要的任务是解决看问题、办事情的方法问题。面对信息社会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的冲击,青年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判断其是非真伪,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对相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科学认识和评价。因此,掌握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理解和分析问题和事物,应当成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之一。
  2.培养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参与能力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它不仅影响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质量,而且影响着个人的政治情感、政治方向和政治规范意识。目前,青年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经验不丰富,整体参与能力水平不太高。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辨别力。青年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多样、数量众多,他们必须具有正确分析、评价、判断的能力,才能减少和避免盲听、盲信、盲行。二是把握政治参与的规则和程序。主要是了解政治运行的过程,掌握并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政治参与的规则和程序、形式和手段,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政治效能感。三是丰富政治实践经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主要来自于实践,青年学生中的党团组织活动以及社会实践都渗透着政治因素,应充分利用这些形式和渠道,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3.形成良好的政治参与行为习惯
  良好的政治参与行为习惯就是要求青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理性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这对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量事实证明,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常常受情绪的影响,情绪化的思想常常伴随着他们思想的偏激,情绪化的行动则往往导致他们行为的冲动。因此,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容易出现政治热情失控时的政治盲动和政治热情受压抑时的政治冷漠这两种偏差。更需注意的是,一定的政治总是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当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良好动机、善良愿望和某些合理主张脱离实际或操之过急时,其政治热情极有可能被人利用和操纵。因此必须要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政治参与行为习惯。首先,我们应培养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自律理性”,使青年学生在表达某种政治倾向或情绪时,能具备冷静思辨和自觉理智的主体调控行为,避免盲目情绪、极端行为的出现;其次,要使青年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渠道,使自己的政治参与自觉走上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改善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法
  
  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一定要适应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管理规律,符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民主教育的方法
  民主教育的方法就是要改变教育者高高在上,“我教你听”的教育方式,而应与青年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无论是作为社会学习者还是社会参与者,青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都不是消极被动的。实际上,在过去一个时期,政治社会化之所以给人以“空”的感觉,并不是因其内容上“空”,更多的是“空”在操作层面上,教育者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
  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关键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正确掌握和运用民主教育的方法。要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即引导受教育者真正地参与教育过程。这种参与是思想上的参与,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教育者就要以参与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出现。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修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讲话应给对象留有思考的余地,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增强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对青年学生而言,与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其政治思维方式更加个性化,政治价值取向更加民主化。平等只有成为维系青年学生独立个性和社会凝聚力的最佳结合点时,才是民主型政治理念所指的平等。民主教育的方式还意味着广泛的参与。民主教育理念下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决不是无序参与或被动参与,而是正确、主动、理智地运用其知识和能力,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自己的预期政治社会化。
  
  (二)自我教育的方法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也是主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发挥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能动性,是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取得成效的动力源泉。换言之,在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青年学生进步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是政治认知的传授,政治感情的培养,还是政治参与的引导,都需要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和储存。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政治行为的正确评价,提高自身的政治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如果缺少这种个人内化的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无济于事。
  但从我国目前的政治社会化现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重视社会教化而轻视个人学习的倾向。在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是以被动客体的身份出现,这就限制了他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事实上,任何成功的学习过程都是以自我教育为前提的。青年学生的“政治自我”、“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自觉地将社会化的内容内化于自己的观念结构和行为结构中的积极活动的过 程。在当前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应当在增加社会教化的内容、方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方法,进一步调动青年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把社会教化与个体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效性。
  
  (三)暗示教育的方法
  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通常将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区分为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的政治社会化即直接的政治社会化,是指借助社会和政权的力量进行舆论控制、信仰控制、法律控制等方法,以及公开的直接以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明示和诱导的方法,包括象征、连续和强化等手段,公开交流有关政治对象的信息价值观和感情等。暗示的政治社会化也称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它指的是影响人们对政治体系中政治角色和政治对象的看法的非政治态度的传递。这种类型的政治社会化存在于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特点是潜隐性和渗透性,对人们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我国以往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视明示的政治社会化而轻视暗示的政治社会化的倾向。教育者往往对公开交流和传递的政治理论、政治信念、政治情感等信息给予较高程度的重视,而对有可能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的诸如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行为方式的养成等非政治性的教化重视不够,忽视非正式的、逐渐渗透的教育方法。事实证明,过多的直接的简单的说教,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对政治社会化教育的逆反心理和对政治活动的冷漠态度。我们应当在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方法方面讲究融渗性,即将政治社会化的相关工作有机地融合于、渗透于其他工作之中,而不是简单地把政治社会化作为标签到处张贴。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于政治社会化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抵御”。所以,单纯的“填压式”教育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暗示的教育方法若运用得当,会增强青年学生接受与实践政治认知的兴趣。
  
  三、优化中国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一)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观灌输、思想教化的过程,是统治阶级强化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是对民众进行思想引导,以期获得价值认同、巩固政权的必然途径。政治社会化过程是统治阶级运用宣传教育等方式,将本阶级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有计划地向全社会灌输的过程。从政治学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也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手段,其功能与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积累了许多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理论与实际脱离,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滞后。虽然各方面都在按要求按计划去做,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通常采取“我说你听”的单一呆板的教育方式,造成部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重视,缺少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与要求,教育者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通过对青年学生开展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促进他们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的目的。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运用显性教育方法,可以系统地、全面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则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和信念传达给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尽管教育方法不同,但如果正确运用,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显性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在使用中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抵触情绪或其自身的知识、觉悟水平不高等,也都会影响到这两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因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这两种方法相互并存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而二者相互结合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的一个具体体现。
  2.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方法相结合
  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与教育,可以增强青年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青年学生平时留意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受社会赞扬、引人注目的人物,很可能就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适当运用反面教育方法,也有利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只要将反面教育的度把握好,不但不会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产生失望悲观情绪,反而会让他们了解认识到社会在发展中难免会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
  3.保持“要求个体”与“满足个体”之间必要的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对青年学生提出必要的行为要求,确定适宜的发展目标,以保证社会要求的实现、教育的顺利进行和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应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满足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兴趣、需要和意愿,鼓励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给予他们发挥能动性、自主性的条件和机会。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并适当满足青年学生的内在需求,忽视这一点,不顾青年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心理需求、思想接受能力和思想变化等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将事倍功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需求增强其层次性和针对性。
  4.加强心理疏导
  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其心理素质,对于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年学生除了要政治上关心、学习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外,还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情动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被教育者应有人文主义关怀,特别是教育者要真情实意地去关怀自己的教育对象,从一点一滴做起,经过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二是要以知育情。知即认识,育就是培养。就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稳定的政治参与情感。三是要以责激情。即以青年学生所承担的政治责任、义务来激发、激励其相应的情感,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所应承担的使命。四是以志固情。即以人的意志巩固强化人的情感。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能调动人的行为,把精力集中于预定目的的实现上。因此,我们应通过一系 列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使其情感能够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鼓励动员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
  政治社会化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青年学生长期经过以内化为主的政治社会化教育后,最终要以政治参与这种外化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这也是他们政治人格完善的必经步骤。青年学生可以在多渠道多途径的政治参与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已有认知的正确性,通过动机斗争,达到生动的情感体验,逐渐将政治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自身良好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健全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的机制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迅速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应努力为青年学生提供政治参与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对国家来说,可行策略主要是“疏导”,而不是“堵”。应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体制内的调整,建立健全科学参与方式,拓宽参与渠道,使青年学生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推动力量。为此,国家要充分保障青年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和表达个人意见的自由。对学校来说,一方面,应完善和健全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机制,要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以暑期社会实践为重点,把社会实践真正纳入课程考核,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拓宽学校政治实践参与渠道,建设好各种团体,全面疏通青年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管理通道,使青年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正确的政治意见等。
  2.加强对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行为的引导
  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高涨,政治参与实践发展迅速,而在政治参与实践渠道不够通畅,参与的理性化程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对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进行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引导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时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明确政治参与实践的目的。青年学生在采取一定政治行为之前应明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实践参与方式,其目的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表达怎样的政治愿望等。二是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特点,努力做到让他们主动参加。三是注意政治参与实践形式的健康、文明和新颖,力求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四是科学地引导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对青年学生正确政治态度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五是引导青年学生掌握一定的政治参与技能。以往的政治教育较多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等相关内容的普及,较少从技术的角度来谈政治参与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部分青年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较低。六是防止参与实践行为偏差。青年学生在政治上难免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他们的政治参与实践有时表现得较为幼稚,易偏激与盲动,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也不利于他们自身政治社会化的完成。为此,应加强制度合理约束和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的理性程度,特别要防止带倾向性的错误观念的蔓延流传,避免政治盲动。
  
  (三)及时化解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困惑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直接形成的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政治反映形态。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影,既是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反映,又是测量社会改革的“感应器”和“晴雨表”,反映着他们对现实政治环境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构成一种中介力量,传递着现实政治环境对于政治活动的影响。
  在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向他们传输政治理论和知识,使他们形成基本的政治图式和规范。当这些概念、图式和规范需要青年学生加以认同并内化为政治态度,乃至进一步升华为政治信念时,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其在学校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之间的矛盾、反差,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困惑:随着市场运作机制迅速地渗透于我国的经济主体和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却被动延缓,某些政府行为相对滞后,官僚主义严重;“权力商品化”、“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现象向政治和司法领域蔓延;少数腐败分子、一些特殊利益群体使社会利益的调整失去公平,偏离共同富裕方向;高度民主的目标和现实民主的不完善,使有的青年学生一时感到社会主义民主并不那么“温馨”,从而怀疑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彻底和实际意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
  应当看到,青年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对政治文明进程期望值较高,而对未来理想政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则认识不足。政治发展“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差距,理论教育的理想化与现实政治发展的渐进性的差距,都会影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从表面上看,上述现象似乎只会发生在社会层面,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青年学生在校园中也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有所体认。例如,同样是新生,有的新生父母开着小车送,有的却仍然挑着担子送;有的交完学费后将近上万元现金存入银行以备后用,有的却连学费都没有凑齐;有的课余能花钱娱乐,有的却要挣钱助学……所有这些,使青年学生产生了困惑:权力的行使是公正的吗?物质利益的分配是公平的吗?等等。
  青年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心理失衡与困惑,虽然对其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但其政治心理困惑不是不可以化解的,他们的心理特征并非都是消极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及校园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首先,必须及时、准确地认识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深刻把握他们的政治情绪与愿望,积极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心理协调。其次,在向青年学生指出其“超前思维”的某些片面性的同时,注意保护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合理性;引导他们在克服自我扩张的盲目性时,更加脚踏实地地发展;在引导他们克服人格障碍时,要鼓励他们树立塑造健康政治人格的信心。再次,针对青年学生出现的政治心理倾向和问题,积极科学地进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诱导。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调节青年学生政治心理的作用,但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总之,只有及时化解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困惑,才能培养青年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感,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责任编辑:舒莉霞)
其他文献
高校教师的课程编制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各项课程编制活动所具有的能力。从默会知识的视角出发,教师在编制课程过程中,应关注由于生活境遇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默会知识
关键词:外溢效应;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摘要:服务业与工业间的关联关系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根据四川省1994~2004年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年增加值,利用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进行动态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工业、服务业均存在对其他产业的明显的正外溢效应;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存在对其他产业的正外溢效应,但效果不明显。  中图分类号:F121.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材料;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备查材料  摘 要:评估材料是被评院校为评估专家准备的真实反映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的一系列材料,包括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或称支撑材料)、备查材料等,是评估工作的基础依据和评估专家了解被评高校教学基本情况的先导和媒介。评估材料准备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专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影响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果,进而影响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为此
伴随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波动,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研究引起理论界和金融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时间不变性组合保险(TIPP)策略和价值增长(VGPI)策略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均衡增长保险(EGPI
因对物上请求权的定性、类型和特性以及整个时效制度体系和宗旨的把握不同,各国(地区)立法和理论界对物上请求权是否具有时效性存在争论。物上请求权不同于物权,在不同阶段会表现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趋同;省域经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  摘要:产业趋同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两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选择的博弈模型为基础,通过不同政策支持的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产业趋同源于各地方政府间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博弈,因此,只有采取政治和经济两种手段,并通过正式制度安排进行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激励,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发展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  中图分类号:F2
关键词:任昉;沈约;王士禛;《诗品》;以学问为诗;用典  摘要:南朝人有言“沈诗任笔”,则知诗歌创作并非任昉所长。然而在《分甘余话》中,王士禛却给予任昉诗歌高度的评价,以为优于沈约,抵牾显生。任防博物广知,作诗动辄用典,他的诗歌呈现出渊雅的风格特征,与以沈约为代表标榜“三易”说的永明新体诗人大相径庭,而这显然也正是作诗重材力的王士禛激赏任昉的主要原因。尽管钟嵘等批评家指责任防诗格不高,但他与王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