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日前,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张如范课题组通过超长碳纳米管制备技术方法论层面的创新,实现了超长碳纳米管的超高产率制备,为超长碳纳米管的大批量制备及相关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张如范课题组将超长碳纳米管的阵列密度首次提升至约6700根/mm,比传统方法至少提升2~3个数量级,且制备的超长碳纳米管还具有分米级的长度、较少的管壁数、近乎完美的结构和较高的半导体型纯度。通过深入研究超长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日前,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张如范课题组通过超长碳纳米管制备技术方法论层面的创新,实现了超长碳纳米管的超高产率制备,为超长碳纳米管的大批量制备及相关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张如范课题组将超长碳纳米管的阵列密度首次提升至约6700根/mm,比传统方法至少提升2~3个数量级,且制备的超长碳纳米管还具有分米级的长度、较少的管壁数、近乎完美的结构和较高的半导体型纯度。通过深入研究超长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提出了一种基底拦截导向策略以实现超长碳纳米管的超高产率制备。该策略将催化剂溶液气化后通入碳纳米管生长装置前端,同时在生长装置的中部放置一个耐高温平整基底,用于分割流场和拦截漂浮的短碳纳米管,使大量漂浮的短碳纳米管向超长碳纳米管的生长模式转变。
其他文献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治理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之一,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新引擎和新功能作用,因此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ESG整合的视角出发,基于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绿色生态和现代化治理等因素,系统探讨了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价的逻辑内核,并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框架,提出了实现路径,可为提升新型研发机构预算资金绩效、有效促进其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已进入发展新阶段,正面对创新发展新局面,需要构建和完善新科技创新体系。有组织的科研只有与有成效的成果转化相结合,才能打通整个创新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球正进入创新范式变革的新时期,亟待新形式的创新主体,打通传统组织边界。新型研发机构已逐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科技战略力量。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于2018年探索性地成立了转化类、企业型、专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国科新材料技术有
房屋建筑调查数据质量是普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的质量检查方法是人工检查与国家质检软件质检相结合,人工检查在检查内容、效率、成本等方面存在多种不足,国家质检软件只能对字段是否必填及图形拓扑关系等进行检查,缺少字段逻辑关系检查和规范性检查。文章针对房屋建筑调查技术导则对数据质量的要求,从空间、属性、拓扑等方面详细描述了房屋建筑调查数据质检软件的设计内容,围绕属性和拓扑关系规则集的内容组织、检查模型
基于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处理相关理论、算法以及软件设计方法,并基于ArcGIS平台,研发了面向GlobeLand30数据准备、数据预处理、数据生产、项目管理和数据质检等流程的专业软件。该软件分为栅格编辑、辅助工具、检查工具、设置与注册4个模块,有工具40余个。介绍了软件的主要功能、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创新性的算法设计。软件自主编写了栅格准备、编辑与检查的一系列算法。提出了
<正>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9月,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
从世界四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比较开始,结合广东省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发展情况和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促进产教融合的新路径新机制,提出完善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拓宽企业参与办学途径,推动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多维融合,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议,助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
<正>2019年,四川省危险驾驶案件上升至全省受理审查起诉刑事案件人数的第二位,多个地市该类案件已跃居第一位。笔者在全省范围内抽取案件数量大、同比增长较快的7个市,对2016年至2019年的办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剖析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简单的原位化学合成法结合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修饰氮掺杂碳(Cu-N-C)和Fe/Cu修饰氮掺杂碳纳米管(Fe/Cu-N-C/CNT),并系统评估了2种催化剂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对电极在I3-/I-体系中的电化学特性和光伏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不容忽视的是炎症性肠病病人中肠外表现(EIMs)同样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EIMs可以被定义为在各因素驱动肠道炎症过程中,可同时引起的一系列其他器官的炎症,其发病部位位于肠外。EIMs的发生较为少见,目前尚未确定EIMs是肠道炎症延伸的直接结果,还是机体由于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产生的独立的免疫失调反应。一般来说,这两种机制可同时存在,其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