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手术领域亦不例外。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中,患儿家属现在不仅要求手术成功,还要求术后切口美观,避免小儿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自卑等不良情绪。2006年以来,探索采用美容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82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与美容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12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82例,男78例,女4例,可复性斜疝75例,嵌顿性斜疝7例,其中嵌顿4小时以内5例,嵌顿6小时以上2例,嵌顿疝内容物均为小肠。
手术方法:取下腹自然横纹切口,用一手食指触摸到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并用指尖顶向前面,在指尖顶到的下腹自然横纹处横行切开皮肤,长约1.5~2.0cm,再切开皮下组织、浅筋膜,顺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斜性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并把两侧的腱膜片与其后面的组织钝性分离。纵行剪开精索外筋膜,在精索的前外侧找到疝囊并剪开之,检查疝内容物无异常情况后用卵圆钳送回腹腔。向上剥离疝囊壁至疝囊颈部,在疝囊颈部用7号丝线结扎,在结扎线的上方再结扎1次。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疝囊壁后,剪除结扎线的线结外多余的丝线,让结扎的疝囊颈部自行回纳腹腔。向下剥离疝囊壁并祛除之,如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者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出血较多,也可不剥离下面部分的疝囊壁,让其保留,剪除已剥离的疝囊壁。检查内环口大小,如内环口>1.5cm,手指探查容易进入,则需缩小内环口,在精索的后方缝合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1~2针以缩小内环口,使其大小仅可以容纳一指尖。扪摸阴囊内的睾丸并向下轻轻提拉其上方的精索组织,以免精索组织堆积上方而导致术后睾丸位置偏高或不在阴囊内,然后在精索的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使其大小仅可容纳一指尖。缝合浅筋膜与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缝线皮内内翻缝合切口或者切口皮肤不予缝合,敷料覆盖切口。
结果
82例采用美容切口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均出血少、恢复快、仅住院2~3天;切口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睾丸扭转、阴囊血肿、复发疝等术后并发症;愈合切口美观,几乎无瘢痕。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早产儿、低体重儿容易发生先天性斜疝,后天性斜疝多由于小儿急性大声啼哭或经常便秘等引起。目前临床上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基于婴幼儿腹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加强腹壁的保护作用,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性。事实上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这种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取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上至内环口上方,下至耻骨棘旁,长度一般4cm以上,手术方式多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经常尿湿切口敷料,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术后阴囊肿胀往往比较明显,有可能影响睾丸与附睾的血液供应,肿胀消退时间长,住院时间也长;切口愈合后呈蜈蚣状,一些小儿还因此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埋下自卑的心理阴影;少数患儿术后复发腹股沟斜疝而再次手术。而采用的美容切口新术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不良后果:下腹自然横纹切口位置高,敷料不会被尿湿;由于切口离阴囊较远,疝囊壁又是在上方内环口处结扎、剪断后向下剥离,在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易出血时不予剥离,阴囊附近组织损伤小,术后阴囊肿胀不明显;切口在下腹自然横纹上,切口小且皮肤外面不缝合,愈合后几乎无疤痕,有利于小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内环口较大(>1.5cm)的患儿,由于缝合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缩小了内环口,腹腔内小肠及大网膜等器官不能从内环口处再突出,防止了腹股沟斜疝的复发。
小儿嵌顿性斜疝如有以下情况时可以先试行手法复位:嵌顿时间4小时以内,无呕吐症状,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胀、腹肌紧张等体征;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还未绞窄坏死。手法复位前可注射安定或苯巴比妥,使患儿安静以利腹肌松弛,然后一手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浅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复位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否则有挤破肠管的可能。复位后要严密观察腹部情况,如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現,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以上情况外,小儿嵌顿性斜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解除并发的肠梗阻。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1,然后根据术中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在扩大或切开内环口、解除其压迫的情况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对应的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则可判定为肠坏死。如患者全身情况支持,则切除坏死肠管并行Ⅰ期肠吻合;如患者全身情况不支持,则将坏死的肠管旷置腹外,并在其近侧段造口,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手术领域亦不例外。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中,患儿家属现在不仅要求手术成功,还要求术后切口美观,避免小儿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自卑等不良情绪。2006年以来,探索采用美容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82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与美容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12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82例,男78例,女4例,可复性斜疝75例,嵌顿性斜疝7例,其中嵌顿4小时以内5例,嵌顿6小时以上2例,嵌顿疝内容物均为小肠。
手术方法:取下腹自然横纹切口,用一手食指触摸到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并用指尖顶向前面,在指尖顶到的下腹自然横纹处横行切开皮肤,长约1.5~2.0cm,再切开皮下组织、浅筋膜,顺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斜性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并把两侧的腱膜片与其后面的组织钝性分离。纵行剪开精索外筋膜,在精索的前外侧找到疝囊并剪开之,检查疝内容物无异常情况后用卵圆钳送回腹腔。向上剥离疝囊壁至疝囊颈部,在疝囊颈部用7号丝线结扎,在结扎线的上方再结扎1次。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疝囊壁后,剪除结扎线的线结外多余的丝线,让结扎的疝囊颈部自行回纳腹腔。向下剥离疝囊壁并祛除之,如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者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出血较多,也可不剥离下面部分的疝囊壁,让其保留,剪除已剥离的疝囊壁。检查内环口大小,如内环口>1.5cm,手指探查容易进入,则需缩小内环口,在精索的后方缝合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1~2针以缩小内环口,使其大小仅可以容纳一指尖。扪摸阴囊内的睾丸并向下轻轻提拉其上方的精索组织,以免精索组织堆积上方而导致术后睾丸位置偏高或不在阴囊内,然后在精索的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使其大小仅可容纳一指尖。缝合浅筋膜与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缝线皮内内翻缝合切口或者切口皮肤不予缝合,敷料覆盖切口。
结果
82例采用美容切口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均出血少、恢复快、仅住院2~3天;切口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睾丸扭转、阴囊血肿、复发疝等术后并发症;愈合切口美观,几乎无瘢痕。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早产儿、低体重儿容易发生先天性斜疝,后天性斜疝多由于小儿急性大声啼哭或经常便秘等引起。目前临床上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基于婴幼儿腹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加强腹壁的保护作用,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性。事实上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这种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取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上至内环口上方,下至耻骨棘旁,长度一般4cm以上,手术方式多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经常尿湿切口敷料,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术后阴囊肿胀往往比较明显,有可能影响睾丸与附睾的血液供应,肿胀消退时间长,住院时间也长;切口愈合后呈蜈蚣状,一些小儿还因此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埋下自卑的心理阴影;少数患儿术后复发腹股沟斜疝而再次手术。而采用的美容切口新术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不良后果:下腹自然横纹切口位置高,敷料不会被尿湿;由于切口离阴囊较远,疝囊壁又是在上方内环口处结扎、剪断后向下剥离,在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易出血时不予剥离,阴囊附近组织损伤小,术后阴囊肿胀不明显;切口在下腹自然横纹上,切口小且皮肤外面不缝合,愈合后几乎无疤痕,有利于小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内环口较大(>1.5cm)的患儿,由于缝合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缩小了内环口,腹腔内小肠及大网膜等器官不能从内环口处再突出,防止了腹股沟斜疝的复发。
小儿嵌顿性斜疝如有以下情况时可以先试行手法复位:嵌顿时间4小时以内,无呕吐症状,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胀、腹肌紧张等体征;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还未绞窄坏死。手法复位前可注射安定或苯巴比妥,使患儿安静以利腹肌松弛,然后一手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浅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复位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否则有挤破肠管的可能。复位后要严密观察腹部情况,如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現,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以上情况外,小儿嵌顿性斜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解除并发的肠梗阻。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1,然后根据术中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在扩大或切开内环口、解除其压迫的情况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对应的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则可判定为肠坏死。如患者全身情况支持,则切除坏死肠管并行Ⅰ期肠吻合;如患者全身情况不支持,则将坏死的肠管旷置腹外,并在其近侧段造口,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