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语文在教学这个文化样态下更规范、更普及、更丰富,学生既已掌握了并不算少的语言规范、语言内容,我们就应坦然地简简单单地让他们去简简单单地习得。简约的语文教学——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让我们共同守望这片需要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 “在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一段话本是一位记者针对建筑艺术而发表的慨论。然而,以这样富有哲思的语论来观照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也令人思绪万千。新课程改革己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小学语文的决策者、研究者、实验者,毕聚全力,以高涨而真诚的热情进行着课改实践。改革与实验的建设性、创新性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巅峰时刻,既要领略无限的风光,又要回望历程的弯曲。我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历经四年多,这“弯曲”之处更多地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以及在此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只有回归简约,语文课改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语文教育实践者也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望简约,语文教学方能返朴归简。
  1 [现象]假生发,真矫情
  语文课程观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文本的某一触点,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外壳上烙下文本传递的“未白”情感,并由此生发阅读主体建构于此的若干相关情感。但是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生发”而“生发”,让人感到无病呻吟。深究之,其实质是“矫情”。有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槐花之香的陶醉,作了以下的安排。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
  生:自由读文、画句。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1: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吗?
  生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找得太准了!同学们,“薰醉”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1:被薰得像喝醉酒一样。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薰得就要醉倒了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表演一下被槐花香薰醉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好!
  师(拿来槐树模型):同学们,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谁来站在它底下被薰醉一下?请你。
  生1站在“槐树”旁,望着“槐花”,闭上眼睛。
  师:同学们,他有点醉了,但醉得还不够,谁再来。
  生2来到槐树底下,使劲嗅了嗅,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
  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被薰醉吧!
  生齐站立,不约而同地嗅了嗅鼻子,而后或趴在桌上,或仰卧于后面课桌上。
  [剖析]耗时费力,情感生硬
  五月的槐乡充溢着洋槐的花香。这花香一度使作者醉心、沉迷,使作者思乡情愫经久缠绵。“醉”是思乡之源,爱乡之泉。教者抓住了“薰醉”是对的,但关键是,学生体验“醉”感是否要通过多达三次耗时五分钟之多的表演呢?教者课前得准备大槐树模型(估计要花2个小时),课上还要场内场外跑,拿来和搬走大槐树。课堂上的组织量(时间人数)又很大。如此高耗下的细节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显然,学生对“醉”字理解有失偏颇,这里的“醉”岂是醉酒之醉?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对这个其实是“陶醉”之“醉”的情感表现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矫情”,决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
  [建言]诵读体味情感,涵泳生情
  周一贯老师说: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他认为,诵读到位则学生自然涵泳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以“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扬声诵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从而油然生发、融合了文本情感、作者视界和阅读主体情感。《槐乡五月》中“薰醉”一词的体悟可以这样简单地处理:一读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洋槐花香的句子;二读重点句,理解“薰醉”:“薰醉”可以用什么词替换,那么为什么不用“陶醉”‘沉醉”呢?“薰”更能说明什么(花香袭人、沁人心脾)?三读重点句,体会“悠香、弥香”之感:读“薰醉”时的轻飘,读“傻乎乎”时的谐趣;四读重点句,体味作者恋乡、爱乡之情:悠然回忆,如入其境,如闻其香。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字的意蕴、创作者的思维,需要多数敲击阅读主体下意识表层才能显现,与主体意识共合。四次关于语言文字的诵读有力地敲醒了学生固有的“醉”像,顺应了文本新递的“醉”的图式,使学生在涵泳中体味了作者的情思。简单而又浑然,真实而又柔和。
  2 [现象]假多维,真割裂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三维界定是课程文化走向多维与和谐的重要里程碑。在课程改革中,把着力点置于传统上所忽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成为一种矫枉的需要,匡正的必然。顺延直线和传统的思维,矫枉容易过正,我们惊讶而不诧异地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生硬地把后两维目标似“万润油”般强加于本应牢牢夯实、扎实达成的“双基”目标中,三维成为粗暴的拼凑,拼凑致使三维目标割裂,“双基”及其他目标的达成弱化、缺失。再审视一个课例——一位教师执教《天鹅的故事》的片断:
  师: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令人撼动。同学们,其他的天鹅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读。
  师:其他的天鹅是怎么做的?
  生1: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生2:很快整体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之中。
  师:你们从中感受到天鹅们怎样?   生1:天鹅们很勇敢!
  生2:天鹅们比较困难!
  生3:天鹅们不怕困难。
  师:从“它们干得那样欢快”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它们破冰时快乐无比。
  师:是快乐,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生:默然。
  师:它们破冰苦吗?
  生齐:苦!
  师:那么这到底是以什么为什么?
  生1:以苦为乐。 师:对!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2:不怕苦。
  师:是什么主义的精神?
  生3:乐观主义。
  师:这说明团结代表着什么?
  生1:快乐。
  生2:力量。
  生3:胜利。
  师:对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希望!
  [剖析]缺乏深研,叠加维度
  老天鹅以身破冰,以身垂范,凄美的壮举暗示着生命的不屈,召唤着同伴的支撑。整群天鹅的加盟是对老天鹅之举的回应,是生灵间感化和协同心理的表征。透过文本勾勒的表象,引领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以渐进的方法悟得天鹅们群力破冰中所蕴含的团结的深远意义,无疑应成为《天鹅的故事》一文“三维”的教学点。在上述课堂实录中,教者意在指向给学生一个悟得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价值观——团结的无穷力量。可是,在学生对其他天鹅举动还未深研的情况下,匆匆要求学生说出团结的丰妙内涵。学生言之无据、赞之无感。这就出现了在老师的艰难牵引下,学生才答问式地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的现象。“这是什么样的快乐”,假若不对天鹅破冰同伴艰辛有一番深解,如何说出“以苦为乐”“乐观主义”?对文字只读却非解读,情蕴怎能凸现?老师发出了十来个问,学生才答出所需,这样的悟情过程是虚幻的、生硬的,悟得的情是孤立的、突兀的,三维目标自然是割裂式的叠加而非悄然地融合的了。
  [建言]训练催生颖悟,自在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设立应该是平行的,无主次之分。果真要给出排位的话,倒是知识与技能应处于三维之基。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为我们常说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夯实“双基”,既是语文教育的基点,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点。更多的课程实践者形成这样一种思考:抛却硬靠死贴式的人文灌通,踏稳和凭借知识与技能的基石,在言语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颖悟,实现三维目标自在无痕的整合。魏南江教授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伴随着知识能力的反思、批判和应用所实现的个人倾向性的提升,是一个隐性、渗透性的目标。这更说明强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显性化是失之偏颇的。对于引领学生感悟团结的涵义和效果这一教学环节,还是应回归到训练思路上来:首先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给语段加个标题;其次根据标题(一般集中于“团结”、“凝聚”等词语),给出一个句式“团结就是”,再品语段后填充;第三步想像团结的号子中隐藏着怎样的语言,以天鹅的身份说一说;最后再读第5自然段,读出雄壮的味道。这种加标题、练句式、拟说人物语言的教法目标简明,步骤简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训练中定会参悟人物的伟大精神、团结的巨大作用,三维目标的达成了然无痕。
  3 [现象]假综合,真偏离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语文教育观也提出,语文教育的视角应扫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学还承载着道德感化、生命激发、审美熏陶、广纳信息等二级任务。可见,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中体现与落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适时适度地强化综合性。在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推助理解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综合性教学的定式。但是,有的课堂教学光着力于打破学科界限,卖力地将其他学科的资源引进过来,让这些资源主宰着语文课堂,导致“语文”改名换姓,不再姓“语”,不再属“文”。《捞铁牛》是一篇老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中至少“居住”了二十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出新意?一位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瞄准了文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决定用科学实验来贯穿全课堂: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表现很出色,这节课老师决定奖赏大家,让大家都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高兴吗?
  师: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只小玻璃水缸、两只小木船模型、一块小铁块、一根细绳、一量杯沙子。请同学们以玻璃缸为黄河,以铁块为铁牛。一边读课文,一边做捞铁牛的实验。
  生: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课文边做实验,师巡视。其间不少小组为实验的步骤,做法或争论不休,或请教老师。师一会儿挨组辅导,一会儿让学生停下来听他讲解实验。实验时间大约为15分钟。
  师:同学们,实验做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也有回答:还没有)
  师:相信大家对怎样捞铁牛一定弄明白了。谁来讲讲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生答。
  师:那么,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工作?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生:读、思。(时间约3分钟)
  师:怀丙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出发点又是什么呢?
  生先后5人未说准,后因时间关系师告诉了学生各项准备工作的意图。然后带领学生读课丈,赞怀丙后结束全课。
  [剖析]嫁接变异,本性缺失
  《捞铁牛》一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弄清怀丙和尚是如何把铁牛捞出来的,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教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初旨是正确的。不过,搞清实验过程、明白科学道理不是仅通过亲自实验一条路径来实现的。而这堂课把近一半的时间耗在了学生做科学实验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先钻进文本,再做实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实验、讲解实验,甚至在结束实验后还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如果公开课安排表上不赫然写着“四语《捞铁牛》的字样,如果不是师生拿着语文书,或许会有人以为这是一节自然课。课后在谈到教学思路时,该老师还特地将做科学实验的环节作为本课特色来宣扬,认为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而我们看到的是自然学科的资源和教学范式喋喋不休地统治了语文课近一半时间,这哪是语文的综合性?真正是对语文核心的偏离,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异化、泛化、复杂化。   [建言]务本内拓资源,深度生成“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张庆先生的这番论断入木三分,让我们对如何改变“语文少了,关于语文多了”有了较明确的字句,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无论怎样综合,都要让“关于语文”服务语文,要务本。首先在文本内开拓资源,主要依靠文本这一“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让综合性、综合能力、综合目标在一遍又一遍的文本资源挖掘中深度生成。《捞铁牛》一文重难点的疏通与突破可以作如下简化处理;第一步,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用序号在有关句子前标出:第二步,思考每项准备工作的原因,研讨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出来的:第三步,师示范做捞铁牛实物实验(或课件展示捞铁牛动画流程),生用第3到第6自然段的语言来同步解说。第四步,用一句话赞扬怀丙。在这样的教学预设下,学生依托文本循序渐进地明白了四项准备工作、捞铁牛过程、准备工作的初衷、怀丙的科学精神和绝顶智慧。由语言文字的表象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圈,再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学生的读、说能力和科学知识,语言知识的掌握综合了,学生的语文把握(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获知的过程、方法和内在情感(对科学的向往、对怀丙的崇敬)整合生成了。每一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平滑,简单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
  语文,存在于大千世界的角角落落,人们都在、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它。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语文在教学这个文化样态下更规范、更普及、更丰富,学生既已掌握了并不算少的语言规范、语言内容,我们就应坦然地简简单单地让他们去简简单单地习得。简约的语文教学——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让我们共同守望这片需要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浅谈课前口语活动的益处及要求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强调的是坚持经常练习的重要作用。这在语文课上也不例外。经过学习借鉴和近三年的亲身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前安排3-5分钟的口语小练习,收益不小。 第一,口语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语文课内容,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由于这种活动形式自由灵活,内容取材于教材之外,又由学生作主角,他们自然乐于接受。 第二,口语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其他同学的听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抽象能力等。每位上台主持活动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对其他人也会有促进作用。 第三,口语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学生自己查找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的内容,一定会给大多数同学带来新奇感受,从而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目的。 第四,口语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为写作准备素材。学生的写作素材,一来源与生活,即直接材料;二来源于书本,即间接材料。这项小活动所涉及的可以是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等各方面内容。正好可以成为学生的间接知识;而一些真挚感人的文章,优美精妙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精巧合理的布局,乃至精彩的开头,深刻的结尾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写作技巧知识。 第五,口语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校处于偏远山区,学生从小生活在一个较为落后、狭窄的区域中,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很少,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胆小、自卑、心理素质极差,即使被动回答一个简单问题,也可能因紧张胆怯而一塌糊涂,很少有人主动回答问题。有了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的胆子才会壮起来,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他们的自卑胆怯也会逐渐消除,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努力。 由此可见,课前口语练习真可谓一举多得。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可行之策。 不过,开展一项活动并不是很容易的,它还有多方面的要求。
  ⑴课前口语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5分钟为宜。因为时间过短会让学生感到迷惘或不能进入状态,时间过长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甚至会喧宾夺主。活动时间还就以学生知识水平、活动类型及内容为依据来定。
  ⑵要面向全体同学。因为开展此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进而形成好的学习氛围,既有利于活动继续开展,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只面向少数几位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不仅使其他学生无法得到锻炼,还可能给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伤害,给同学之间关系蒙上阴影,久而久之,这几位“优秀者”也会因乏味、孤立而失去浓厚的学习兴趣。
  ⑶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而且最好能与当堂所学知识紧密联系。 由于活动内容由学生课下自己去准备,而处在初中阶段的他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不是太强,可能会选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如幽默、武侠故事等内容,这就应该有明确要求,摒弃那些庸俗平淡、意义消极的东西。当学生选材精当、思想意义积极深刻、对同学有较大的触动时,应及时给予肯定。此外,所选取内容如果与当堂内容紧密相关,则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加以比较,学习效果会更好。
  ⑷形式可灵活自由。避免单一形式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之感,可变换成情境对话、小表演、配乐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在极短的几分钟内既增长了知识,又得到美的享受,还可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⑸循序渐进,不盲目活动。如果无计划、无准备,想到哪做到哪,肯定不会有好效果,甚至会使学生感到杂乱无章,不知所措。
  我在2002年秋季开学之初,精心拟好了活动计划,并按既定目标逐步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低年级,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点的关系,活动时间要短,内容要简,难度要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主要目的。我安排的第一项内容是“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性格特点、爱好、理想、喜欢的名言”等几项内容,使每一位同学站到台上都能有话可说,这不仅锻炼他们的胆量、说话,还起到互相认识、互相沟通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友谊的建立,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体观念的形成。第二项内容是读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背诵一条名言警句,这样安排,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反映不错,连最怕见人、最不敢说话的小女孩刘学也能站在台上津津有味地给大家讲一段了。高年级,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产生的前提下,开展朗读活动,提出基本要求:准确清晰、声音宏亮、有感情。同时要求听的同学能概括文章中心内容,即感知作者的感情或归纳文中阐明的道理等。这不仅使读的同学得到了锻炼机会,也使听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六年级,在较为坚实的朗读、口头表达基础上,提高标准,加深难度。如演讲、围绕某一话题即兴发言等,这是在无现成文字材料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必须摆脱对材料的依赖,并且他们要面向全体同学,这无疑是对心理素质的有力挑战,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没有人被“挂”在讲台上,多数学生能较流畅的表述自己想说的内容,甚至有几位语文基础好的学生主动前去锻炼,并能滔滔不绝、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演说”,看到学生这些进步,我感到欣慰。
  ⑹活动要坚持不懈,只有长期地坚持下去,才会有成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会一无所获,况且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岂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前活动并不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活动搞好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大家:语文课前活动应该搞,而且应该认真搞好!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灵魂。通过介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数学思维能力的定义等内容,提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数学思想教学,教学中所采用案例要贴近生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思路等几方面,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注重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
期刊
【摘要】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而有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除了数学基础薄弱外,主要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方法问题和畏难情绪。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从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入手,结合现代教育手段,解决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困难。  【关键词】数学;困难;原因;对策  1 职业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1.1 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期刊
背诵国学经典近年来是我们学校开展的教研课题。如何背诵国学经典;如何让国学经典走进学生生活,也便成了我校教师和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我认为背诵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的背诵好呢,首先要培养学生诵读的热情,让学生从中受到国学经典的启迪。  本期我走进学生的诵读国学行动中,真正体会到了国学经典背诵的难度,而正是这难度,让学生知道了诵读的真正意义,进而更加喜爱国学经典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
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时代发展所作的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适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方面。  1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步伐。为使我们的接班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抓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基础。本文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作出探讨。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能在没有信息的生活中生存,信息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带有意义的符号,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
期刊
【摘要】动感课堂、放飞身心就是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身的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它包括表情、眼神、姿态、手势等,这些无声的线索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表达着某种情感。它有时比文字语言表达的更直观和形象,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柏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音调+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因此教师幽默和丰富的身
期刊
本人任班主任工作以有九年的时间了,对班主任工作有深刻的体会,尝到了其中的许多的酸甜苦辣,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班主任,是联结学校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者。常言到:“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讲,要想创建一个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的班级体,最初的几步尤为艰巨,但却显得非常重要。初始阶段做得好,往往会事半功倍,整个班级也会沿着良性循环的原则得以发展,因此我很注重
期刊
【摘要】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将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严谨地科学观,将验证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推广生活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绿色化学;探究性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和检验化学知识,化学理论的重要手
期刊
【摘要】简要分析了中国数学教育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引导,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小学生数学创造力的教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勒?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插上翅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适时、适当的鼓励孩子。  【关键词】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创造性思维;实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中职学生由中考筛选分流而来,总体学业成绩不理想,数学成绩更不例外,从而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基础不牢,兴趣不高,方法不当的现象,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差,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改革中职数学教育势在必然。本文从分析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着手,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的学业现状出发并结合中职数学教学的实践,提出中职数学改革策略以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