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爱情感的培养是孩子形成其他高级情感的基础。在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中,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友爱情感的培养与教育,为小学生在将来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最高道德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来自家庭、亲友、邻居……多方面的关怀、照顾与爱护,快乐地成长。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几乎成了他们的鲜明性格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环境的有形无形的熏染,使一些小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任性、孤僻、自私等弱点。小学生刚进入小学这一新的集体环境,这些弱点就暴露无遗。
一、培养小学生爱同伴的意识
著名教学家多萝茜·洛·诺乐特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小学生一到小学,什么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他们有的坐在位置上不知道怎么办,有的还呜呜哭泣……老师顾上这边又冷落了那边,这时,我就充分利用“强带弱”活动,如请责任心较强的高年级小学生主动邀请新生参观校园,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有时甚至高年级的几个孩子围着新一年级的一个小朋友玩,使他破涕为笑。经过几天后,老师还请班上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这一活动使一年级新生很快熟悉了校园环境,而且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同伴之间的爱。许多孩子总是说:“我最不喜欢星期天了,没有这么多小朋友一起玩,一个人在家真没劲。”
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如讲故事、看图片、念儿歌、唱歌、情景表演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较为典型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断增强学生团结友爱的思想意识,萌发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及愿望。如诗歌《你帮我,我帮你》,我首先请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最后歌唱一曲《好朋友》后结束。从情感入手,使学生知道关心是好孩子应有的情感与态度,从而,班里学生对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开始形成。
二、教给小学生爱同伴的行为方式
方式是表达情感与态度的桥梁,恰到好处的行为方式,能使良好的动机如愿以偿,不妥当的行为方式,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爱同伴的动机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妥,可能引起误解与冲突,表达方式恰当,就能达到预期的愿望与目的。可见,行为方式在人与人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学生产生了关心帮助同伴的情感愿望,就要及时地教会学生友爱的行为方式。如有一次,班上周城杰小朋友发现小伙伴胡鹏打不开食品袋,急于去帮忙,抢过来就撕。这一冒失行为,引起了胡鹏小朋友的误会,以为周城杰小朋友去抢他的食品,结果两人大吵起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例在班上的学生交往中经常出现。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不懂得帮助别人的妥善方式。因此,我对学生进行友爱情感与态度的教育中,注意根据所发事情的不同特点,随时随地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讲解,传授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就如上例,我就教育学生帮助别人之前可说:“你需要我帮忙吗?”“让我来帮助你好吗?”等等,或经常对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感受到的事情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表示友爱的方式。
三、让学生当“调解员”,真正懂得怎样与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年级小学生到了小学已有了一定经历和是非观念,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自己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呢?对,让他们自己来当“调解员”。
第一类,我让学生明白同伴之间发生了小矛盾应学会自己解决的道理,我把一些传统的礼让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当事人说出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类,我让第三者当“助理调解员”,而这第三者往往曾犯过同样的错误。每当学生发生纠纷,我把当事人叫到面前,先让第三者和我一起听当事人介绍情况,然后一起分析谁对谁错,然后请第三者帮助解决。最后,老师对当事人的行为和第三者的解决办法加以总结分析,学生在当好“调解员”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独立做“调解员”打下了基础,而且学会了谦让与宽容,真正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友好相处。
四、运用现场提名来检测学生的同伴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6-7岁小学生已开始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为什么喜欢该同伴,而且在小学里生活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浅显的行为习惯在他们脑海中已有一定的印象,并开始规范他们的行为。每天课间活动时,我就请一名学生到教室的某个角落,让他看着班上的每个学生,而又不会被其他同伴干扰(其他学生在玩)。被请的学生仔细看一遍所有正在活动中的同伴,并听老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不喜欢谁,为什么?”在晨间谈话时,我就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全班学生,并给好的学生在“好朋友”墙上贴相应的小花(如脾气好的贴小蓝花,能帮助人的贴小黄花等)。当然,被说中是不喜欢的小朋友我尽量用委婉的话来说,并同时让其他学生看到他的优点。
运用现场提名来检测学生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教师了解群体中每一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及在同伴中相应所处的地位,而且能依靠同伴榜样来促进学生爱同伴的良好行为的形成。
我对本班学生爱同伴情感的培养,友爱方式的指点,友爱行为的激励,榜样行为的影响等工作,经过检验,确认是成功的,孩子们在一起的融洽、关心、援助、给予、合作、谦让等优良品格的体现,就是鲜明的例证。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来自家庭、亲友、邻居……多方面的关怀、照顾与爱护,快乐地成长。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几乎成了他们的鲜明性格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环境的有形无形的熏染,使一些小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任性、孤僻、自私等弱点。小学生刚进入小学这一新的集体环境,这些弱点就暴露无遗。
一、培养小学生爱同伴的意识
著名教学家多萝茜·洛·诺乐特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小学生一到小学,什么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他们有的坐在位置上不知道怎么办,有的还呜呜哭泣……老师顾上这边又冷落了那边,这时,我就充分利用“强带弱”活动,如请责任心较强的高年级小学生主动邀请新生参观校园,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有时甚至高年级的几个孩子围着新一年级的一个小朋友玩,使他破涕为笑。经过几天后,老师还请班上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这一活动使一年级新生很快熟悉了校园环境,而且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同伴之间的爱。许多孩子总是说:“我最不喜欢星期天了,没有这么多小朋友一起玩,一个人在家真没劲。”
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如讲故事、看图片、念儿歌、唱歌、情景表演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较为典型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断增强学生团结友爱的思想意识,萌发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及愿望。如诗歌《你帮我,我帮你》,我首先请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最后歌唱一曲《好朋友》后结束。从情感入手,使学生知道关心是好孩子应有的情感与态度,从而,班里学生对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开始形成。
二、教给小学生爱同伴的行为方式
方式是表达情感与态度的桥梁,恰到好处的行为方式,能使良好的动机如愿以偿,不妥当的行为方式,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爱同伴的动机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妥,可能引起误解与冲突,表达方式恰当,就能达到预期的愿望与目的。可见,行为方式在人与人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学生产生了关心帮助同伴的情感愿望,就要及时地教会学生友爱的行为方式。如有一次,班上周城杰小朋友发现小伙伴胡鹏打不开食品袋,急于去帮忙,抢过来就撕。这一冒失行为,引起了胡鹏小朋友的误会,以为周城杰小朋友去抢他的食品,结果两人大吵起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例在班上的学生交往中经常出现。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不懂得帮助别人的妥善方式。因此,我对学生进行友爱情感与态度的教育中,注意根据所发事情的不同特点,随时随地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讲解,传授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就如上例,我就教育学生帮助别人之前可说:“你需要我帮忙吗?”“让我来帮助你好吗?”等等,或经常对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感受到的事情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表示友爱的方式。
三、让学生当“调解员”,真正懂得怎样与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年级小学生到了小学已有了一定经历和是非观念,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自己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呢?对,让他们自己来当“调解员”。
第一类,我让学生明白同伴之间发生了小矛盾应学会自己解决的道理,我把一些传统的礼让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当事人说出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类,我让第三者当“助理调解员”,而这第三者往往曾犯过同样的错误。每当学生发生纠纷,我把当事人叫到面前,先让第三者和我一起听当事人介绍情况,然后一起分析谁对谁错,然后请第三者帮助解决。最后,老师对当事人的行为和第三者的解决办法加以总结分析,学生在当好“调解员”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独立做“调解员”打下了基础,而且学会了谦让与宽容,真正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友好相处。
四、运用现场提名来检测学生的同伴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6-7岁小学生已开始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为什么喜欢该同伴,而且在小学里生活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浅显的行为习惯在他们脑海中已有一定的印象,并开始规范他们的行为。每天课间活动时,我就请一名学生到教室的某个角落,让他看着班上的每个学生,而又不会被其他同伴干扰(其他学生在玩)。被请的学生仔细看一遍所有正在活动中的同伴,并听老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不喜欢谁,为什么?”在晨间谈话时,我就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全班学生,并给好的学生在“好朋友”墙上贴相应的小花(如脾气好的贴小蓝花,能帮助人的贴小黄花等)。当然,被说中是不喜欢的小朋友我尽量用委婉的话来说,并同时让其他学生看到他的优点。
运用现场提名来检测学生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教师了解群体中每一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及在同伴中相应所处的地位,而且能依靠同伴榜样来促进学生爱同伴的良好行为的形成。
我对本班学生爱同伴情感的培养,友爱方式的指点,友爱行为的激励,榜样行为的影响等工作,经过检验,确认是成功的,孩子们在一起的融洽、关心、援助、给予、合作、谦让等优良品格的体现,就是鲜明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