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以及顽固性心力衰竭等患者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治疗效果和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接受IABP后的临床资料,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在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供氧以及减轻心脏负担。结论 对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患者实行正确的体位、心理护理、管道护理、皮肤的护理、足背动脉的观察、反搏压的观察及处理等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监护;护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以左心室功能辅助为主的循环辅助方式。通过放置在胸主动脉内的充气气囊,使动脉压在舒张期获得增益,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在下一个心动周期,心脏排血前,气囊放气形成负压作用,使左心室排血阻力(后负荷)降低,左心室排血更充分,进而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前负荷)。
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本科本组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4例。
2 护理
2.1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测量血压和心率,1次/15min,平稳后每30min测1次;观察心电图变化,确保以R波为主的ECG,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心律紊乱。IABP主要是依据ECG的QRS综合波中的R波触发球囊周期周期性启动,应固定好心电图电极片,避免因患者躁动,搬抬患者和患者出汗过多,使心电图电极片脱落,造成IABP终止启动。护理巡视病房时勤观察电极片是否牢固,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和IABP工作是否正常,以确保IABP最有效触发。
2.2 体位护理 患者需要绝对平卧,保持穿刺部位伸直、制动,防止过度弯曲,翻身幅度不易过大,下肢与躯体成一直线,避免穿刺侧屈曲受压,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以免折损IABP导管。患者取斜坡卧位时,床头摇高不宜超过30 °,以不影响IABP在体内的位置。并使用循环充气垫床,以防褥疮的发生。
2.3 预防出血和血肿 造成出血和血肿的主要原因是肝素和血小板的减少,大量肝素的运用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严密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血肿,术肢皮肤的色泽、温湿度、血液循环情况,感觉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2.4 导管的观察与护理 检测IABP机的各连接处有无松动、脱出,有无血液反流现象,保持管道、三通及换能器连接牢固,以确保压力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保持管道的通畅和压力稳定。加压袋应保持在40 kPa,每小时将连接的导管用2%稀释肝素水冲洗15 s,约1 ml,保持管道通畅,显示正确的压力波形,并做好记录。检测ACT的变化,并据此调节抗凝剂的用量。
2.5 球囊反搏机的观察与护理 持续检测血压,心电图及循环辅助效果,随时观察并记录监护仪上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波形改变。观察气囊充气是否位于心室射血后下降支的反冲切迹上,排气是否开始于动脉压力波上升之前。使球囊内压与主动脉弓内压之差低于20 mm Hg。发现波形改变或消失,立即查找原因,如发生气囊破裂,导管内会出现血液,反搏波形消失,必须立即停止反搏并更换气囊导管。同时准确记录尿量,准确判断辅助循环效果。
2.6 拔管的护理 由于长时间使用IABP機,患者对机器产生了依赖性,所以应在生命状态平稳的状态下逐渐减少反搏比例,以心率的1/2或1/3反搏观察,气囊容量有40 ml减少至30 ml,再减少至10~20 ml,观察3天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拔管。拔管时球囊反搏机停止不能超过30 min,以免气囊导管血栓形成。拔管后,密切观察血压及病情变化,应用手按压股动脉穿刺点上方1 cm处1 h,再用纱布、弹力绷带包扎,穿刺点处置1 kg沙袋压迫8 h,制动体位24 h后撤除。局部无出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皮温颜色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成功。
2.7 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恐惧,对IABP机的无认知,严密的医疗和护理,经济负担等都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产生了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了解患者的需求,并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配合治疗,从而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 体会
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30%~90%,单纯药物治疗长期生存率仅为10%~15%,尽早使用IABP技术,可以改善患者对PCI耐受性,获得宝贵的PCI时间。病情稳定后实施PCI术再配合严密的护理监测及全方位的护理可以使生存率达到50%以上。因此,护士要全面掌握IABP的原理,仪器的观察与护理,报警的处理,掌握患者病情及心理的变化,制定严密的护理措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清玉,吕丹,谢春燕,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4(10): 1672-1673.
[2]刘秋菊,魏朝霞,王雪娜,动脉球囊反搏29例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48.
[3]秦玉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主内科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5,19(5A):763-764.
[4]姚蕙萍.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心肌梗死伴泵衰竭病人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351-436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监护;护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以左心室功能辅助为主的循环辅助方式。通过放置在胸主动脉内的充气气囊,使动脉压在舒张期获得增益,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在下一个心动周期,心脏排血前,气囊放气形成负压作用,使左心室排血阻力(后负荷)降低,左心室排血更充分,进而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前负荷)。
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本科本组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4例。
2 护理
2.1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测量血压和心率,1次/15min,平稳后每30min测1次;观察心电图变化,确保以R波为主的ECG,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心律紊乱。IABP主要是依据ECG的QRS综合波中的R波触发球囊周期周期性启动,应固定好心电图电极片,避免因患者躁动,搬抬患者和患者出汗过多,使心电图电极片脱落,造成IABP终止启动。护理巡视病房时勤观察电极片是否牢固,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和IABP工作是否正常,以确保IABP最有效触发。
2.2 体位护理 患者需要绝对平卧,保持穿刺部位伸直、制动,防止过度弯曲,翻身幅度不易过大,下肢与躯体成一直线,避免穿刺侧屈曲受压,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以免折损IABP导管。患者取斜坡卧位时,床头摇高不宜超过30 °,以不影响IABP在体内的位置。并使用循环充气垫床,以防褥疮的发生。
2.3 预防出血和血肿 造成出血和血肿的主要原因是肝素和血小板的减少,大量肝素的运用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严密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血肿,术肢皮肤的色泽、温湿度、血液循环情况,感觉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2.4 导管的观察与护理 检测IABP机的各连接处有无松动、脱出,有无血液反流现象,保持管道、三通及换能器连接牢固,以确保压力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保持管道的通畅和压力稳定。加压袋应保持在40 kPa,每小时将连接的导管用2%稀释肝素水冲洗15 s,约1 ml,保持管道通畅,显示正确的压力波形,并做好记录。检测ACT的变化,并据此调节抗凝剂的用量。
2.5 球囊反搏机的观察与护理 持续检测血压,心电图及循环辅助效果,随时观察并记录监护仪上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波形改变。观察气囊充气是否位于心室射血后下降支的反冲切迹上,排气是否开始于动脉压力波上升之前。使球囊内压与主动脉弓内压之差低于20 mm Hg。发现波形改变或消失,立即查找原因,如发生气囊破裂,导管内会出现血液,反搏波形消失,必须立即停止反搏并更换气囊导管。同时准确记录尿量,准确判断辅助循环效果。
2.6 拔管的护理 由于长时间使用IABP機,患者对机器产生了依赖性,所以应在生命状态平稳的状态下逐渐减少反搏比例,以心率的1/2或1/3反搏观察,气囊容量有40 ml减少至30 ml,再减少至10~20 ml,观察3天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拔管。拔管时球囊反搏机停止不能超过30 min,以免气囊导管血栓形成。拔管后,密切观察血压及病情变化,应用手按压股动脉穿刺点上方1 cm处1 h,再用纱布、弹力绷带包扎,穿刺点处置1 kg沙袋压迫8 h,制动体位24 h后撤除。局部无出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皮温颜色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成功。
2.7 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恐惧,对IABP机的无认知,严密的医疗和护理,经济负担等都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产生了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了解患者的需求,并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配合治疗,从而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 体会
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30%~90%,单纯药物治疗长期生存率仅为10%~15%,尽早使用IABP技术,可以改善患者对PCI耐受性,获得宝贵的PCI时间。病情稳定后实施PCI术再配合严密的护理监测及全方位的护理可以使生存率达到50%以上。因此,护士要全面掌握IABP的原理,仪器的观察与护理,报警的处理,掌握患者病情及心理的变化,制定严密的护理措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清玉,吕丹,谢春燕,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4(10): 1672-1673.
[2]刘秋菊,魏朝霞,王雪娜,动脉球囊反搏29例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48.
[3]秦玉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主内科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5,19(5A):763-764.
[4]姚蕙萍.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心肌梗死伴泵衰竭病人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35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