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模式创新与探索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富民金融学院为例,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三方面分析总结校企互动协同创新实践模式的具体做法。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创新促进了该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校企协同;实践模式;战略联盟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012年教育部在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2014-2020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也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特色道路。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及正在研究制定的《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将从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强化落实现有鼓励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协同、深度育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鹿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的富民金融学院,在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协同概念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哈肯(Haken)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而校企协同创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1],要求校企双方或多方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各自要素联合开展创新活动,以达致共同的目标。何郁冰[2](2012)提出针对“战略一知识一组织”三重互动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了初步的校企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战略协同是基础。校企雙方要在文化和价值观上、信任和交流愿景上、风险和利益观念上达成协同,找准“利益一风险”的均衡点,建设战略性伙伴关系。其次,知识协同是核心。校企双方构建知识联盟,通过技术转移、联合研发、学术交流、人员互流等方式,促使各自拥有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和提升。最后,组织协同是保证。通过成立协同创新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过程,有助于组织和协调知识在不同的个体和组织领域中的跨界流动。因此,“战略一知识一组织”三重互动协同模式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构成了校企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图1校企协同创新的核心理论框架
  二、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模式:以富民金融学院为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目前与35个行业协会和307家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与行业企业合办30多个订单班和虚拟订单班,形成了“与区域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了700余个运行有序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九年达98%以上。而学院与浙江温州鹿城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富民金融学院”,是新常态下“校企协同、深度育人”的新尝试,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典范。富民金融学院的运作践行了校企“战略协同一知识协同一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协同模式,建立一套由合作机制、组织机构、实践体系、实践课程、师资队伍、运行管理、保障机制等要素构成的校企协同运行模式,促进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品质的提升。
  (一)战略协同创新实践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战略协同。富民金融学院的运作正是基于校企协同理论的战略视角,以构建创新型的实践模式为目标,充分依托校企联盟平台,以“利益一风险”均衡为出发点,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共同参与实践教育的全过程。
  1文化和价值观的协同
  校企双方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认同感越强,就越容易形成互信互赢的心理预期和持久深入的合作关系。温州鹿城农商行是浙江省文明单位,是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标杆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除了成立“富民公益基金”和打造“富民小善”公益平台外,农商行在2015年共计投入672万元,开展支持本土院校科研发展等各项活动。这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与区域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的办学模式不谋而合,与学院的应用型文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非常一致。因此,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协同基础上,双方共同成立富民金融学院,正式开启金融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2信任和交流愿景的协同
  沟通和交流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互信互惠是校企协同创新的前提条件。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农商行的人才需求目标。因此,校企双方基于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的交流愿景,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了对合作前景的了解,建立了双赢导向下的信任关系,并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集成达成协同效应。具体而言,依托富民金融学院平台,农商行采用嵌入模式,较早介入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师资配备等环节,将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要求融入到培养方案中;另一方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模块化方式为农商行提供项目咨询、外包研发,也为其员工提供系统性的培训教育。协同创新不管是嵌入模式还是模块化方式,都需要校企双方在协同创新链中的准确定位,明确各自的资源优势,并确定具体分工及合作模式等,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3]
  3风险和利益观的协同
  校企协同创新能够带来协同效应,但同时也会派生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因此,如何在战略层面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是校企协同创新的关键。富民金融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采取报名选拔制,根据农商行岗位实际需求,从学院的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途径,使学员掌握必备技能,且最终考核合格者即可进入农商行工作,提前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富民金融学院首批招收了100名学员,主要岗位是综合柜员、客户经理和客服专员,定向地区跟生源所在地相吻合,主要包括温州地区、上虞、东阳、遂昌、仙居和路桥。同时,农商行提供场地、资金、设备、技术和人员,帮助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基地,接纳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促进职业适应性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农商行新员工培训基地也设在富民金融学院内,让新员工成为富民金融学院的学员,借助学院师资力量和齐全的实验设备,为他们提供系统性的培训教育,帮助其更快更好地走上岗位。此外,学校还对企业在客户培训、人才引进、产品开发和销售方面提供支持。因此,这次“校企联姻”既为农商行加强员工储备和人才培育提供了优质基地,也为学院拓宽了学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优质渠道。富民金融学院透射出的,正是校企协同中的“互惠双赢”的深度介入和紧密互动理念,是校企在战略层面上的协同创新,将推动双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使合作关系趋向长期性。   (二)知识协同创新实践模式
  知识协同是校企协同创新的核心。校企双方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互相识别对方的需要,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联合研发、学员培训、专业竞赛、人员互流等知识协同形式创新实践教育。[4]
  1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富民金融学院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内容与方案,以校内实验实训场所、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相结合为途径,以实验、 实习、项目教学、学科竞赛相融合为手段,实践内容由浅入深,覆盖面由窄到宽,构建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职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四个模块层次的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表1所示)。校内主要通过学院已有的金融创新实验室、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实验室、证券期货实验室、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校外主要依托农商行下属的50个营业网点、21家村镇银行和投资管理公司。富民金融学院根据不同的实践活动来编制实践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做到实践教学有计划、实践教学有教案、教学过程中有示范与指导,使得学生实践时任务具体、目标明确。
  3重构实践课程和项目
  首先校企协同制定多元化的实践课程。富民金融学院根据行业需求开发实践项目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实训性质的课程,包括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实务、银行会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金融产品营销综合实践项目、金融职业服务礼仪和银行业务综合仿真实训等课程,还有点钞、OFFICE应用、数字书写、数字小键盘输入等技能训练;另一类是基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富民学院金融家”系列讲座课程。由富民金融學院邀请金融行业部门主管、机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等定期进课堂,现身说法。
  其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项目。依托学校立地式研发机构(温州小微企业金融研究与服务中心、温州产业经济研究与服务中心、温州会计研究与服务中心、区域经济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富民学院制订鼓励性的校企横向项目研究方案,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形成产学研结合、教育科技产业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富民金融学院把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和具体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以金融行业调研项目、金融业务研究课题等方式实施学生毕业综合实践计划。
  再次,构建多元化的专业竞赛项目。富民金融学院在创新实习和实训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专业竞赛体系,是创新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民金融学院设置专业竞赛积分制度,学员通过参与“金融专业运动会”来获得积分,该运动会项目包括:银行技能大赛、商业银行CIS设计大赛、金融产品营销大赛、金融理财师大赛、互联网金融创新大赛、金融职业服务礼仪大赛、金融案例分析大赛、财会信息化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压力面试和职场初体验等,大部分竞赛跟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挂钩,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在历年的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该校金融学子都能获得优异成绩。富民金融学院特别设立学科竞赛基金,用于激励在学术活动、竞赛活动等自主性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4师资互动交流
  在校企协同创新的环境下,校企双方的人员互动是隐性知识协同的最佳方式。富民金融学院实施“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师资互动交流,打造了一支教师与专家“协同”的教学团队。在这个教学团队里既有院长和行长,也有银行业务骨干和普通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占一半的比例。一方面,学院聘请行长、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等担任兼职教师,既为校企协同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支撑,也通过他们的实战经验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学院制定“富民金融学院青年教师践习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农商行各个网点践习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组织协同创新实践模式
  为达成校企战略协同,富民金融学院构建校企协同战略联盟、多环节试行校企合作新机制、制订全面的实践规章制度,旨在使校企合作双方保持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协作关系。
  1建立校企协同战略联盟
  为了使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育模式能够顺利进行,富民金融学院成立了校企协同战略联盟指导委员会(即金融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如图2所示),总体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建立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的约束机制,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校企间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管理体系上,校企协同战略联盟指导委员会由学院的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温州农商行的行长、总经理等组成,主要负责制定校企协同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规范运作制度,明确任务、规范考核,把校企协同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在组织实施上,校企协同战略联盟指导委员会下设常务机构:金融人才实践教育基地办公室,负责富民金融学院的日常运作,发挥组织协调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作用。此外,富民金融学院还建立了由金融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专业教师、业务骨干和辅导员等第一线操作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等运作层面的合作小组。
  图2校企协同战略联盟
  2多环节试行校企合作新机制
  首先,实施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制度。富民金融学院定期公布所有校外实习岗位,由学生按照专业方向和生源所在地,填写实习志愿一、志愿二,志愿三,然后由企业和专业指导老师进行面试,实施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制度。其次,采取准员工制。之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实习学生管理较为松散,学生有迟到早退现象,给企业老员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由企业人力资源或相关部门依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像管理企业正式员工那样管理学生,并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和工作业绩给予相应报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企业有权将其退回学校拒绝其继续实习。再次,建立“金融机构特派员”制。金融机构特派员主要职责:在企业学习阶段,负责协调各种教学安排,并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充分保障学生的劳动安全,另外还要参与企业员工培训、科研项目合作及申报。富民金融学院对于实践带教指导老师给予基于常态化的物质激励。   3校企协同制订实践规章制度
  富民金融学院运作至今,逐步制定了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等系列规章制度,对实验、实训、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程管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涉及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制度。(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在实习阶段的管理办法、实践学分要求、实习阶段的安全保密条例、专职兼职教师的工作分工和责任要求;(2)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包括:校内实训课程考核制度和校外实习考核制度;(3)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包括:专职老师到金融机构挂职制度、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办法;(4)科研合作制度包括:教师与企业开展项目研究的办法、教师面向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的规定。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富民金融学院的运作践行了校企“战略协同一知识协同一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协同模式,其现实意义就是促进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品质的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院校功能拓展、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都有所收获,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总体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诚然,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5],但这个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学校单方是完不成的,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充分配合和参与。为了建立持久、稳定的校企关系,应强化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如何以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为推手,构建由点到面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积极性[6],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处理好的重要问题。另外,如何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优质实践基地,确保每个学生的平等实践条件和就业机会,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源北,查吉德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3):119-122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3]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7-132
  [4]刘小强,蔡玉莲大学第一年教育(FYE):研究、实践和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3-103
  [5]周建松,郭福春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培養[J]中国高教研究,2008(3):64-66.
  [6]叶茜茜,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1(5):180-184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生学术规范文本是研究生撰写合格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的依据。哈佛大学在学术不端行为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将其与我国北京大学制定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文本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在语言表述上更多体现倡导性;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具体要求较为详细、操作性强;调查机构及程序更加体现民主参与性与审理的公正性;处理措施以教育为主,更显人性化。哈佛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文本需要做出如下改进:通过多元呈现
期刊
摘要:学术权力的运行状况一直是反映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所在。近年来基于政策驱动、制度约束与体制松绑等“组合拳”作用,我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已经由原来冲突与制衡的“显性表现”过渡到交融与联盟的“隐形延伸”。其中,以学术权贵为代表的学术生态情境成为学术权力异化逻辑的集中体现。窥探基于“知识—权力—资本”交织的学术权贵现象,诠释学术圈子江湖化、学术位阶行政化、学术管理市场化、学术资源私利化以
期刊
摘要:在传统的制度环境之下,由于缺乏开展深度合作的内在动力与外部约束,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安排总体来说是低效的。同时,由于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尽管当前制度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但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很大,制度供给的“时滞”现象突出。鉴于此,应当采取人为设计与自然演化相结合的制度创新方式,遵循“顶层设计、试点推进、激励相容、深度对接、联动改革”的原则,同步推进决策咨询领域、高教管理领域、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愈加严重,直接影响到大学的学风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引起了研究者与高校的高度关注。为深入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建构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范例模式,并提出了防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扎根理论  一、问题提出  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据中国青年报
期刊
摘要:基于性别歧视、家庭分工与时间配置、社会角色认同以及学术社会网络理论,以某研究型大学教育学教师为例,探究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该大学教育学教师内部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在教育学学科内并不存在性别歧视。家庭负担和合作是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关键变量。家庭负担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完全是通过工作努力程度的中介效应实现的,和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为了平衡家庭负担带来的消极影响会投入更多的
期刊
摘要:以我国6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5-2006、2008-2013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效率和变动趋势,并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区域效率差异。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协同创新活动整体技术效率有678%的上升空间,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有超过37%的提升潜力。大部分高校距离生产前沿面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部直属高校协同创新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没有明显的上涨
期刊
摘要:重视研究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其体验和反馈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之中是英、美、澳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三方机构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此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调查关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环节及过程要素,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容结构框架,虽相互借鉴但又有其不同的关注点。我国应引入以“学”为中心的研究生质量评价理念,树立“诊断改进”的质量保证思路,重视第三方机构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质量调查、评价中的作
期刊
摘要:我国当前地方高校教师发展在偏重科研成果的导向下,存在着极端化、不均衡、内在动力缺乏等问题。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凸显,从而倒逼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回归教学本位,通过创设有利于教学学术的生态环境、建立完善有利于教學学术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使教学学术研究成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均处于教育多样化、市场竞争与政府治理三大竞争性制度逻辑交互影响的复杂情境中,试图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形式将其转设为民办高校进行统一规范的治理思路无法与其属性相适应,从而陷入制度化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独立学院的生成具有公私合作的雏形特征,完善公私合作的制度框架是实现制度变迁较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跟踪调研,结合主客观分析,发现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与教师职称、教师外形、教师性别、课堂活跃度、点名频率、作业量、班级规模、考试方式这8个课堂因素有直接关系,并揭示了其间的关系特征,希望对提升高校人文通识课到课率有所启示。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到课率;课堂因素;关系  当前,通识类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