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这样的境况之下,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革新与深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逐渐被各省市学校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在上课时设置相关的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本文将由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策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其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驱动教学法;应用策略
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以及各类信息设备已然发展成为各行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掌握一些基础性质的计算机技术与理论将会成为学生以后立足社会必备技能[1]。从教学难度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难度相对较高,虽然学生对计算机设备有着很高的兴趣,但兴趣都集中在了一些娱乐性质的模块,对信息技术中的技术性操作以及基础理论等相对较为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的部分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而任务驱动式教学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基础理论以及技能。
一、通过情景引入任务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说其关键在于创设任务,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向,通过教师设置相关具体的任务,使学作通过任务的驱使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掌握关键知识点。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入相应的情境来发布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情境的创设以及任务的发布需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认知范围内进行,尽可能的贴合学生日常生活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熟悉感,还可引发学生探究欲[2]。例如,在对《画组合图形》这一课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其可认知的范围内营造这样的情境: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不断地发展,现存的校区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教学需求,经过校领导对上级的一番请示后,我校决定再盖一座校区,为使學生有机会向学校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学校准备邀请同学们设计出该校区简易的平面图。如若谁的示意图最为出色,学校将会对该示意图认进行认真的考虑,并且参考该示意图修建新校区。这样一来,这样的任务设计情境不仅非常贴近于学生校园生活,还激发了学生完成该任务的欲望与兴趣。在这样一个“作图任务”的驱使之下,学生们纷纷积极的投入到该章节的课程学习中。
二、把握实际情况设计合理化任务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想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对任务设计本身的重视与关注,并且在任务设计环节、实践环节遵循合理性与有效性原则[3]。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其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尚未成熟,在其接触到陌生复杂的知识时会受制于自身对知识理解的能力,进而陷入困境[4]。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提前了解到各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其实际能力状态,使得任务设计更加合理化,并且将生活元素与相关任务进行有机融合,用以增加该任务的可行性与实践性,进而吸引学生目光。例如,在讲解《拍摄数码照片》这一节的理论知识时,学生会感觉到纯理论性质的课堂非常的枯燥,为此,笔者设计了一项任务: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并且拍摄一组照片,告诉学生,下节课中将会展示优秀的照片,并且针对拍的不好的照片进行交流,探索如何将其修补好。在课堂中,教师将学生拍摄的违反拍摄原则、存在构图问题的典型作品进行展示,并且告诉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修补。如此一来,将枯燥的理论课堂生动化,使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高效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将“合作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进行合并,将其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鼓励学生围绕同一任务以及目标进行合作。例如,在对“幻灯片”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分工合作。首先教师布置以“我的校园”为主题的幻灯片制作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将校园中的趣事以及校园文化展现于PPT作品中。最后组中负责演讲的成员对本组的PPT作品进行介绍。通过小组合作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使得学生积极的合作交流,将PPT作品与可触及的校园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教师需要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重视任务的设置环节,对任务的设计把握一定的技巧性,任务不仅要具备吸引学生的点,还需要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宋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
[2]李永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10)
[3]陈呈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0)
[4]陈妙畴.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8(09)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驱动教学法;应用策略
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以及各类信息设备已然发展成为各行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掌握一些基础性质的计算机技术与理论将会成为学生以后立足社会必备技能[1]。从教学难度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难度相对较高,虽然学生对计算机设备有着很高的兴趣,但兴趣都集中在了一些娱乐性质的模块,对信息技术中的技术性操作以及基础理论等相对较为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的部分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而任务驱动式教学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基础理论以及技能。
一、通过情景引入任务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说其关键在于创设任务,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向,通过教师设置相关具体的任务,使学作通过任务的驱使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掌握关键知识点。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入相应的情境来发布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情境的创设以及任务的发布需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认知范围内进行,尽可能的贴合学生日常生活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熟悉感,还可引发学生探究欲[2]。例如,在对《画组合图形》这一课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其可认知的范围内营造这样的情境: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不断地发展,现存的校区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教学需求,经过校领导对上级的一番请示后,我校决定再盖一座校区,为使學生有机会向学校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学校准备邀请同学们设计出该校区简易的平面图。如若谁的示意图最为出色,学校将会对该示意图认进行认真的考虑,并且参考该示意图修建新校区。这样一来,这样的任务设计情境不仅非常贴近于学生校园生活,还激发了学生完成该任务的欲望与兴趣。在这样一个“作图任务”的驱使之下,学生们纷纷积极的投入到该章节的课程学习中。
二、把握实际情况设计合理化任务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想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对任务设计本身的重视与关注,并且在任务设计环节、实践环节遵循合理性与有效性原则[3]。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其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尚未成熟,在其接触到陌生复杂的知识时会受制于自身对知识理解的能力,进而陷入困境[4]。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提前了解到各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其实际能力状态,使得任务设计更加合理化,并且将生活元素与相关任务进行有机融合,用以增加该任务的可行性与实践性,进而吸引学生目光。例如,在讲解《拍摄数码照片》这一节的理论知识时,学生会感觉到纯理论性质的课堂非常的枯燥,为此,笔者设计了一项任务: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并且拍摄一组照片,告诉学生,下节课中将会展示优秀的照片,并且针对拍的不好的照片进行交流,探索如何将其修补好。在课堂中,教师将学生拍摄的违反拍摄原则、存在构图问题的典型作品进行展示,并且告诉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修补。如此一来,将枯燥的理论课堂生动化,使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高效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将“合作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进行合并,将其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鼓励学生围绕同一任务以及目标进行合作。例如,在对“幻灯片”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分工合作。首先教师布置以“我的校园”为主题的幻灯片制作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将校园中的趣事以及校园文化展现于PPT作品中。最后组中负责演讲的成员对本组的PPT作品进行介绍。通过小组合作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使得学生积极的合作交流,将PPT作品与可触及的校园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教师需要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重视任务的设置环节,对任务的设计把握一定的技巧性,任务不仅要具备吸引学生的点,还需要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宋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
[2]李永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10)
[3]陈呈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0)
[4]陈妙畴.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