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曾以《可惜》为题写五律,阐述自己在草堂岁月的心态: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可惜》)
杜甫可惜什么?诗中的解答有些隐晦,但意涵还是明确的。他感叹自己过了少壮之年,感叹自己穷病交困,从前有过的济世之志,已经难以实现,所以可惜。怎么办呢,只能借酒浇愁,只能以诗抒怀。杜甫想到了陶渊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比他的草堂更令人神往,他这番心情,也许只有陶潜可以理解,然而陶潜的时代已经离得很远。这首诗,流露出杜甫心里的失意和落寞。这样的心情,在另一首诗中表现得更具体,这首诗的题目就直点主题《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百忧集行》中的忧思,和《可惜》中的失落,原因是一致的,是因岁月老去,因身体日衰,因家境贫寒。可见这样的心态,也是杜甫在草堂岁月中的一种常态。写《可惜》、《百忧集行》的杜甫,和写《为农》、《田舍》、《江村》、《春夜喜雨》的杜甫,似乎判若两人。其实都是诗人真实的心灵写照。江山可移,性格难改。杜甫深信孟夫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可能安于在风花雪月中闲度生命?他的情绪和思想,常常处在难以厘清的矛盾之中。
草堂不是忘忧谷,草堂前的浣花溪也不是忘川。杜甫的悲天悯人和忧国忧民,并不会因为几天安逸宁静的生活,而从他的性格里消失。曾经在他心里牵挂着的,担忧着的,怀念着所有一切,其实仍然深藏在心,一有机会,这些情绪便会很自然地流露在他的诗篇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最能表现杜甫博大情怀的代表作。杜甫常常以诗自画像,诗画中的主角,心怀着千丝万缕的忧思。
杜甫曾自称狂夫,并以此为题写七律《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草堂景色宜人,但杜甫的生活并非优裕富足,孤独和穷困,依然如影随形。《狂夫》的前面四句写草堂的胜景,后面四句笔锋一转,描述生活的窘境。杜甫在草堂,其实还是很寂寞的,“厚禄故人”都失去了联系,孩子们依然受到饥饿的威胁。这是杜甫当时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置身自然,天籁作伴,日子却过得孤寂清苦。
另一首诗的自画像,题为《野老》: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野老》和《狂夫》异曲同工,也是杜甫草堂岁月的生态和心态的写照。此诗的前四句描述草堂傍晚的景象,杜甫站在柴门前,看江上渔人和客船在晚霞中纷纷归来。后四句很自然地引发了羁旅思乡、国破家恨之叹。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在杜甫的草堂诗中时有流露。天地间的景色,秋风落叶,雁飞南北,都会引动杜甫心中的悲凉情怀。春天大雁从南方飞来,杜甫仰望空中的雁阵,联想到国破兵乱,不知何时能了: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规雁》)
秋风送凉时,天上的雁群由北往南飞,杜甫又触景生情,想起国难未已,思念家乡亲人: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悲秋》)
家乡在杜甫的心中,并不是虚幻出景象。这景象,是由手足同胞、由亲人的形象构成的。杜甫心里牵挂着他的兄弟姐妹,天高地远,兵荒马乱,音讯隔绝,亲人无法相见,只能在诗中抒发思念之情,在感觉自己体弱身衰时,这种思念就更为深切。
七律《恨别》,是怀念分别多年的弟弟,兵戈战乱,使兄弟分隔,天各一方,杜甫在诗中惦记着弟弟,又牵挂着战局的进展,希望王师早日收复中原,亲人可以相聚团圆: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
杜甫心存着和亲人团聚的希望,却又常常悲观哀叹,尤其在身衰疾病之时,对弟妹的思念更为急切: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遣兴》)
站在草堂门口看风景,不同的心情,引发完全不同的联想。在这里,杜甫常常沉醉天籁,诗兴涌动,写出很多天人相契的优美篇章。然而国事的动乱不安和在草堂生活的贫病窘困,使他的诗笔很自然地变得凝重,对现实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对命运多舛的慨叹,情不自禁地又成为诗中的主旋律: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野望》)
杜甫的忧思,不仅是对自己和亲人,也是对天下黎民百姓。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出了这种忧思,也喊出了心里的希冀。
杜甫不愧为一代诗歌巨匠,在草堂居住时,他从未停止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和思考。他的诗,不求新奇和怪异,总是用最浅近通俗的语言,传达挚切的情感,阐述深邃的思想。这是他的诗之所以能流传,被吟诵的重要原因。其实,杜甫对诗歌的形式,一直有创新,他不囿于传统的格律,经常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打破陈规,出格创新。尽管隐居草堂,远离喧嚣,杜甫依然心怀天下,一直观察着诗坛的动向,思考诗歌创作的前途。当时,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浅薄文人,嘲讽初唐的诗文大家,认为他们已经过时。杜甫不认同他们的看法,认为前人的成就不容否定,珍贵的传统不能随便丢弃。今人的创新,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在草堂昏暗的烛光中,杜甫写出了《戏为六绝句》,成为光照千古的不朽诗论: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八)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可惜》)
杜甫可惜什么?诗中的解答有些隐晦,但意涵还是明确的。他感叹自己过了少壮之年,感叹自己穷病交困,从前有过的济世之志,已经难以实现,所以可惜。怎么办呢,只能借酒浇愁,只能以诗抒怀。杜甫想到了陶渊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比他的草堂更令人神往,他这番心情,也许只有陶潜可以理解,然而陶潜的时代已经离得很远。这首诗,流露出杜甫心里的失意和落寞。这样的心情,在另一首诗中表现得更具体,这首诗的题目就直点主题《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百忧集行》中的忧思,和《可惜》中的失落,原因是一致的,是因岁月老去,因身体日衰,因家境贫寒。可见这样的心态,也是杜甫在草堂岁月中的一种常态。写《可惜》、《百忧集行》的杜甫,和写《为农》、《田舍》、《江村》、《春夜喜雨》的杜甫,似乎判若两人。其实都是诗人真实的心灵写照。江山可移,性格难改。杜甫深信孟夫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可能安于在风花雪月中闲度生命?他的情绪和思想,常常处在难以厘清的矛盾之中。
草堂不是忘忧谷,草堂前的浣花溪也不是忘川。杜甫的悲天悯人和忧国忧民,并不会因为几天安逸宁静的生活,而从他的性格里消失。曾经在他心里牵挂着的,担忧着的,怀念着所有一切,其实仍然深藏在心,一有机会,这些情绪便会很自然地流露在他的诗篇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最能表现杜甫博大情怀的代表作。杜甫常常以诗自画像,诗画中的主角,心怀着千丝万缕的忧思。
杜甫曾自称狂夫,并以此为题写七律《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草堂景色宜人,但杜甫的生活并非优裕富足,孤独和穷困,依然如影随形。《狂夫》的前面四句写草堂的胜景,后面四句笔锋一转,描述生活的窘境。杜甫在草堂,其实还是很寂寞的,“厚禄故人”都失去了联系,孩子们依然受到饥饿的威胁。这是杜甫当时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置身自然,天籁作伴,日子却过得孤寂清苦。
另一首诗的自画像,题为《野老》: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野老》和《狂夫》异曲同工,也是杜甫草堂岁月的生态和心态的写照。此诗的前四句描述草堂傍晚的景象,杜甫站在柴门前,看江上渔人和客船在晚霞中纷纷归来。后四句很自然地引发了羁旅思乡、国破家恨之叹。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在杜甫的草堂诗中时有流露。天地间的景色,秋风落叶,雁飞南北,都会引动杜甫心中的悲凉情怀。春天大雁从南方飞来,杜甫仰望空中的雁阵,联想到国破兵乱,不知何时能了: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规雁》)
秋风送凉时,天上的雁群由北往南飞,杜甫又触景生情,想起国难未已,思念家乡亲人: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悲秋》)
家乡在杜甫的心中,并不是虚幻出景象。这景象,是由手足同胞、由亲人的形象构成的。杜甫心里牵挂着他的兄弟姐妹,天高地远,兵荒马乱,音讯隔绝,亲人无法相见,只能在诗中抒发思念之情,在感觉自己体弱身衰时,这种思念就更为深切。
七律《恨别》,是怀念分别多年的弟弟,兵戈战乱,使兄弟分隔,天各一方,杜甫在诗中惦记着弟弟,又牵挂着战局的进展,希望王师早日收复中原,亲人可以相聚团圆: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
杜甫心存着和亲人团聚的希望,却又常常悲观哀叹,尤其在身衰疾病之时,对弟妹的思念更为急切: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遣兴》)
站在草堂门口看风景,不同的心情,引发完全不同的联想。在这里,杜甫常常沉醉天籁,诗兴涌动,写出很多天人相契的优美篇章。然而国事的动乱不安和在草堂生活的贫病窘困,使他的诗笔很自然地变得凝重,对现实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对命运多舛的慨叹,情不自禁地又成为诗中的主旋律: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野望》)
杜甫的忧思,不仅是对自己和亲人,也是对天下黎民百姓。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出了这种忧思,也喊出了心里的希冀。
杜甫不愧为一代诗歌巨匠,在草堂居住时,他从未停止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和思考。他的诗,不求新奇和怪异,总是用最浅近通俗的语言,传达挚切的情感,阐述深邃的思想。这是他的诗之所以能流传,被吟诵的重要原因。其实,杜甫对诗歌的形式,一直有创新,他不囿于传统的格律,经常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打破陈规,出格创新。尽管隐居草堂,远离喧嚣,杜甫依然心怀天下,一直观察着诗坛的动向,思考诗歌创作的前途。当时,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浅薄文人,嘲讽初唐的诗文大家,认为他们已经过时。杜甫不认同他们的看法,认为前人的成就不容否定,珍贵的传统不能随便丢弃。今人的创新,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在草堂昏暗的烛光中,杜甫写出了《戏为六绝句》,成为光照千古的不朽诗论: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