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探索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少波、项启源著《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粗读之后,我感到它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见解。
  
  生产力、生产关系范畴的新见解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我国理论界长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主张生产力是由人和生产工具构成的“两要素论”,有主张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要素的“三要素论”。作者没有停留在“两要素”或“三要素”的争论上,他们观察了当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概括了它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应当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新见解。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产业革命中,科学和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自然科学已经直接指导生产了;二十世纪以来,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则完全是在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越来越多的生产项目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不能简单地归入生产力的“人”的要素,也不能直接地划入生产力的“物”的要素。“科学技术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的因素。”(第33页)
  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指属于生产力范畴的社会结合,即由生产技术需要而形成的分工、协作、劳动组织和管理以及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等等。它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已经存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范围的分工和协作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和管理、企业范围内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对生产力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无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或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都应该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
  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将科学技术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看作构成生产力的两个新因素,这是关于生产力要素的新见解,突破了“两要素论”和“三要素论”争论的范围,将生产力的研究向前推进了。
  作者论述了生产力之后,接着论述生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这是以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生产关系的定义为依据的。作者赞成孙冶方等同志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斯大林的定义只是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当作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定义没有完全包括交换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完全没有包括消费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因而不够完整。作者指出,每一时代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总体系,它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方面的相互关系;而贯串在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既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是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这种观点,是作者对生产关系范畴的独立的见解。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全面阐述
  
  作者在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交互作用,从而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主要内容。作者将这个规律的内容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依赖性;二是生产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在这里,作者没有满足于一般论述,而是深入一个层次提出问题:生产力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怎样反作用于生产力?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指出:“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通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共同活动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劳动的组合方式”)来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第68页)此外,生产力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剩余产品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指出,生产关系通过社会生产目的和积累职能反作用于生产力。最后,这一规律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动中是怎样起作用的?作者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具体地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怎样交互作用。作者认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和开始发展的时候,起初生产工具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革,然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已经同原来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得以产生的物质条件。当新的生产关系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阶级就发动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并利用政权,使新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然后,在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下,出现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生产力的大发展,又为新的生产关系提供了巩固的物质基础。作者指出,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交互作用是非常紧密的,绝不能把它简单化。
  
  理论结合实际的新探索
  
  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具体政策成为理论围绕着旋转的轴心。由于十年内乱时期政治生活不正常,政策多变,“理论”也随之多变。“理论”今天为这个政策论证,明天为那个相反的政策论证,自相矛盾,极大地损害了理论工作的严肃性。《论规律》力图改变这种错误的作法。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去总结经验,探索今后的道路;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既大胆肯定了成功的经验,并给以理论的论证,又指明失败的经验,作出理论的分析。例如,在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作者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出现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情况,多次发生脱离生产力的水平,主观主义地改变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基础。作者试图深入分析犯这种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这对于今后避免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是有益的。
  《论规律》一书还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探索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作者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怎样解决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的一些看法。例如,提出应当根据我国生产力结构的特点,来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多层次,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使生产关系有一定的灵活性等等。
  这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例如,某些提法还不够准确。此外,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力,尽管作者对这些问题写得很用心,但读来仍有不够理想之感。还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特点的论述,没有相应的得出应有的实践结论,等等。这些问题,希望作者再版此书时予以注意。
  
  (《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余少波、项启源著,山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第一版,0.52元)
其他文献
抽象函数的对称性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难点内容之一.这类问题由于其抽象程度高、解答过程灵活,而使学生感到困难.本文给出几个与抽象函数对称性有关的结论,并探讨其在解题中的应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先”。班级管理无疑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准方向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德育
所谓“握手楼”,一般是指“城中村”里面相距很近的“农民房”,楼与楼之间相距很近,两楼里的人可以握手;也称“亲吻楼”、“连体楼”。6月14日凌晨3时45分,广东省广州市天河
一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到20世纪末,中国将要建成一个“小康之家”。那时候,我在国家计委工作,听到这个目标后,感到非常振奋。因为当时我们都提“实现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的目标显然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具有可操作性。正是从那时起,实现小康目标开始成为计划部门的中心工作,我有幸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陶行知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勿忘国耻,热爱祖国的文章,在体现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的同时能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从明清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中 ,使我们得以领略秦巴山区扑面而来的自然环境气息。但到清朝中叶 ,随着大量流民的涌进 ,生态环境破坏 ,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有时 ,“飘泊山城几万
2007年全国高考物理压轴题突出考查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分析理综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四川卷中的物理压轴题更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 In 2007,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
中国色谱网www .SePu .net的前身是 1999年初由站长孔桂昌同志建设的“色谱之家”个人主页 (曾用域名 :chrhome .16 3.net,www .chrhome.com ,chrhome.top2 6 3.net等 )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由一些在全国各地的热爱色谱及网络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若干层次,而其中的最高需要是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他认为“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热情”。学生也是如此,当一个学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