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神融合是联合办学高校的深层次实质性融合,是合并高校能否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西南联大是高校合并成功的完美案例,它实现了高校从形式合并到精神融合的统一。本文对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进行剖析,发现统一文化形式并提炼新的大学精神、课程融合及民主管理是合并高校达到形神俱并的三个重要条件,只有达到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使合并高校摆脱貌合神离的窘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关键词]高校建设西南联大精神融合
我国高校合并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由西安大学及西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西安联合大学为此次合并拉开了帷幕,至2003年进入尾声,历经10年之久。尽管部分院校合并后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毋庸讳言,也有部分院校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想效果。或者各自为政,貌合神离,或各校师生互不认同,或资源不能共享。尽管有的文献资料一般认为,高校合并需要10年的磨合期才能实现一体化运转[1],但高校的融合发展问题却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挑战。现代院校参与合并有各自的原因、目的,合并模式呈多样化。大部分高校合并动因是资源的重组优化,追求规模效益,不可否认,有的院校出于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压力,合并动力以政府推进为主。如何促使合并高校超越形式的合并,达到精神的联合和提升是个难题。
西南联大成立在那样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其时其地,大师云集,名贤荟萃,学术灿然,人才辈出”,堪为现代高校之典范。虽然历史不可重现,用西南联大对比现今高校合并,时代背景不同、合并的动机与范围也不相同, 或许我们依然可以从前者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不少启示,以深化对高校的认识,实现从形式合并到精神融合的转变。
一、统一外在文化形式并提炼出新的大学精神是高校精神融合的前提
合并前,各大学均有各自深厚的办学历史及文化底蕴,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及办学理念,文化形式也均不相同,合并过程中无疑会发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而在这种高校文化冲突、碰撞的过程中,如果因原高校实力问题放弃或强制改变某种弱势文化,则易走向顾此失彼的误区,造成集体与个人的无所适从,管理的无序混乱,最终有可能导致合并的失败。或者将各院校文化进行简单相加,即各自保留原来之特点,只进行表面细枝末节的修饰,也难以完全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众所周知,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文化,强势文化不一定是优质文化,弱势文化也不一定全无可取之处,对于合并院校来说只有打破原文化之壁垒,吸纳新的文化理念与观念才能超越原有的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西南联大并校后及时重新调整设计各精神文化形式,组建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编制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歌《满江红》,歌词悲壮激昂,曲谱悠扬曲折,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其后校徽等也逐一制定,从而有了统一的精神标识。除了外在文化形式的统一,西南联大对各校原有的精神文化既继承又发扬。合并前三校校风各异:北大“自由、民主”,清华“认真、严谨”,南开则是“开拓、活泼”[2]。西南联大整合各校之精神文化,并根据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整合升华至具有新特点新风格的大学精神——“爱国、民主、科学”。正因为这种精神文化的感召, 所以“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如李埏先生所说: “三校联合为联大, 它们的特点风格也汇合在一起, 成为联大的特点和风格。但这种汇合, 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融合成一种既同于北大、清华、南开, 而又不完全同于任何一校的新特点和新风格”[3] 。西南联大告诉我们合并高校若想协同发展,共创双赢,就必须打破各自原有局面,以一种雅量与大度对待合并高校的精神文化,凝炼生成新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与大学精神。
二、课程融合是促进合并院校实现精神融合的有效方法
毫无疑问,院校合并可大幅增加学科门类及专业,课程种类也随之增多,然而种类数量的迭加、扩张并不意味融合。合并高校要实现合并效益,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就需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与互补。西南联大并校后综合调整三校规模,重组科系,设五个学院: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及师范学院。这种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上,一方面吸收新元素形成新课程,如北大,历史系合并后参照战前清华大学课程增设《中西通史》;化学系则吸收南开大学化学系的特点加强了实用性强的专门课程,如《国防化学》、《药物化学》、《酿酒化学》,并且由于各校科系调整,出现新的学系,如航空工程学系等[4]。另一方面在不分院校、专业的综合选课制上,“各院系必修国文、英文和中国通史(工学院除外) ,文学院、法商学院和师范学院必修西洋通史,并在科学概论和哲学概论二门课程中选修一门,在普通物理、数学、化学等自然学科中选修一门,还要选修二门非本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课。工学院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社会科学和二门非本系的自然科学课程”[5]。西南联大师生在对不同学科课程吸收、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承受不同学校学科文化思维方式的浸透,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他们对新校完全的认同接纳。
合并高校学科及课程设置会极大地影响着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所以可借助于课程融合推进合并高校的精神融合。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甚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并由此沉淀形成不同的文化及历史传统。通过课程融合,使精神文化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交织、渗透,其结果既有对新校课程的肯定认同,也有疑惑思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师生接受他校的文化观念,产生精神上的接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审视自己之不足而改善发展。
三、科学民主的管理是实现高校精神融合的保障
合并高校本身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需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科学民主的力量来完成合并的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使其平稳过渡到稳定和谐的状态。分析西南联大的民主管理方式,它指的一是教授治校,强调学术权力;二是广大师生有机会共同参与管理。
西南联大校一级民主管理机构主要有校务会议和教授会。校务会议由联大常委主席召集,由常委委员、秘书主任、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学院院长及教授代表人组成,其职能主要是“讨论本大学预算及决算、大学学院学系之设立与废止、大学各种规程建筑及他项重要设备、校务改进事项、常务委员会交议事项。”教授会则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其权限是“审议教学及研究事项、改进之方案、学生导育之方案、学生毕业成绩及学位之授予、建议常委会或校务会议事项。”[6] 此外,联大还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 聘请教授和高级职员为委员,由一名教授任主席,以解决各种专门问题。由于上述机构都由教授充任,所以在作出各种决策时,大都能体现教授们的民主意愿。为调动广大师生共同治校的积极性,西南联大设立了各种专门委员会,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管理工作,协助常委会处理各项行政和教学事务,如朱自清说:“他(梅贻琦校长)使同仁觉得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7]。有人对联大这种民主精神概述为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之一时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的现象。虽然一些高校也设有各类学术机构,但往往在校政管理决策方面声势较弱,形同虚设。现代高等院校应充分借鉴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学术为尊的经验,强化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力,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使得以教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能真正参与到对高校事务的全面管理中去。只有赋予教师民主管理的权力,由行政管理向民主管理转变,使行政服务于学术才能使民主办学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湘林.课程重组[J].合并院校的深层问题辽宁教育研究,2008 (7 ):15-17
[2]洪德铭. 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 高等教育研究,1997(2):9-16
[3][6]郑天挺. 滇行记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一) [Z].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盛冰.浅析西南联大联办的特色[J].广州大学学报,2004(14):81-83
[5]姚成福.西南联大办学理念辨析[J].社科纵横,2006(21):142-143
[7]姚加惠.世界性高校合并透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3(21):22-25
[8]刘祚昌.西南联大忆旧——兼论“西南联大精神”[J].学术界.2000(1):230-235
[关键词]高校建设西南联大精神融合
我国高校合并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由西安大学及西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西安联合大学为此次合并拉开了帷幕,至2003年进入尾声,历经10年之久。尽管部分院校合并后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毋庸讳言,也有部分院校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想效果。或者各自为政,貌合神离,或各校师生互不认同,或资源不能共享。尽管有的文献资料一般认为,高校合并需要10年的磨合期才能实现一体化运转[1],但高校的融合发展问题却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挑战。现代院校参与合并有各自的原因、目的,合并模式呈多样化。大部分高校合并动因是资源的重组优化,追求规模效益,不可否认,有的院校出于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压力,合并动力以政府推进为主。如何促使合并高校超越形式的合并,达到精神的联合和提升是个难题。
西南联大成立在那样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其时其地,大师云集,名贤荟萃,学术灿然,人才辈出”,堪为现代高校之典范。虽然历史不可重现,用西南联大对比现今高校合并,时代背景不同、合并的动机与范围也不相同, 或许我们依然可以从前者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不少启示,以深化对高校的认识,实现从形式合并到精神融合的转变。
一、统一外在文化形式并提炼出新的大学精神是高校精神融合的前提
合并前,各大学均有各自深厚的办学历史及文化底蕴,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及办学理念,文化形式也均不相同,合并过程中无疑会发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而在这种高校文化冲突、碰撞的过程中,如果因原高校实力问题放弃或强制改变某种弱势文化,则易走向顾此失彼的误区,造成集体与个人的无所适从,管理的无序混乱,最终有可能导致合并的失败。或者将各院校文化进行简单相加,即各自保留原来之特点,只进行表面细枝末节的修饰,也难以完全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众所周知,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文化,强势文化不一定是优质文化,弱势文化也不一定全无可取之处,对于合并院校来说只有打破原文化之壁垒,吸纳新的文化理念与观念才能超越原有的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西南联大并校后及时重新调整设计各精神文化形式,组建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编制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歌《满江红》,歌词悲壮激昂,曲谱悠扬曲折,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其后校徽等也逐一制定,从而有了统一的精神标识。除了外在文化形式的统一,西南联大对各校原有的精神文化既继承又发扬。合并前三校校风各异:北大“自由、民主”,清华“认真、严谨”,南开则是“开拓、活泼”[2]。西南联大整合各校之精神文化,并根据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整合升华至具有新特点新风格的大学精神——“爱国、民主、科学”。正因为这种精神文化的感召, 所以“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如李埏先生所说: “三校联合为联大, 它们的特点风格也汇合在一起, 成为联大的特点和风格。但这种汇合, 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融合成一种既同于北大、清华、南开, 而又不完全同于任何一校的新特点和新风格”[3] 。西南联大告诉我们合并高校若想协同发展,共创双赢,就必须打破各自原有局面,以一种雅量与大度对待合并高校的精神文化,凝炼生成新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与大学精神。
二、课程融合是促进合并院校实现精神融合的有效方法
毫无疑问,院校合并可大幅增加学科门类及专业,课程种类也随之增多,然而种类数量的迭加、扩张并不意味融合。合并高校要实现合并效益,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就需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与互补。西南联大并校后综合调整三校规模,重组科系,设五个学院: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及师范学院。这种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上,一方面吸收新元素形成新课程,如北大,历史系合并后参照战前清华大学课程增设《中西通史》;化学系则吸收南开大学化学系的特点加强了实用性强的专门课程,如《国防化学》、《药物化学》、《酿酒化学》,并且由于各校科系调整,出现新的学系,如航空工程学系等[4]。另一方面在不分院校、专业的综合选课制上,“各院系必修国文、英文和中国通史(工学院除外) ,文学院、法商学院和师范学院必修西洋通史,并在科学概论和哲学概论二门课程中选修一门,在普通物理、数学、化学等自然学科中选修一门,还要选修二门非本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课。工学院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社会科学和二门非本系的自然科学课程”[5]。西南联大师生在对不同学科课程吸收、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承受不同学校学科文化思维方式的浸透,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他们对新校完全的认同接纳。
合并高校学科及课程设置会极大地影响着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所以可借助于课程融合推进合并高校的精神融合。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甚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并由此沉淀形成不同的文化及历史传统。通过课程融合,使精神文化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交织、渗透,其结果既有对新校课程的肯定认同,也有疑惑思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师生接受他校的文化观念,产生精神上的接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审视自己之不足而改善发展。
三、科学民主的管理是实现高校精神融合的保障
合并高校本身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需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科学民主的力量来完成合并的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使其平稳过渡到稳定和谐的状态。分析西南联大的民主管理方式,它指的一是教授治校,强调学术权力;二是广大师生有机会共同参与管理。
西南联大校一级民主管理机构主要有校务会议和教授会。校务会议由联大常委主席召集,由常委委员、秘书主任、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学院院长及教授代表人组成,其职能主要是“讨论本大学预算及决算、大学学院学系之设立与废止、大学各种规程建筑及他项重要设备、校务改进事项、常务委员会交议事项。”教授会则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其权限是“审议教学及研究事项、改进之方案、学生导育之方案、学生毕业成绩及学位之授予、建议常委会或校务会议事项。”[6] 此外,联大还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 聘请教授和高级职员为委员,由一名教授任主席,以解决各种专门问题。由于上述机构都由教授充任,所以在作出各种决策时,大都能体现教授们的民主意愿。为调动广大师生共同治校的积极性,西南联大设立了各种专门委员会,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管理工作,协助常委会处理各项行政和教学事务,如朱自清说:“他(梅贻琦校长)使同仁觉得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7]。有人对联大这种民主精神概述为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之一时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的现象。虽然一些高校也设有各类学术机构,但往往在校政管理决策方面声势较弱,形同虚设。现代高等院校应充分借鉴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学术为尊的经验,强化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力,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使得以教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能真正参与到对高校事务的全面管理中去。只有赋予教师民主管理的权力,由行政管理向民主管理转变,使行政服务于学术才能使民主办学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湘林.课程重组[J].合并院校的深层问题辽宁教育研究,2008 (7 ):15-17
[2]洪德铭. 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 高等教育研究,1997(2):9-16
[3][6]郑天挺. 滇行记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一) [Z].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盛冰.浅析西南联大联办的特色[J].广州大学学报,2004(14):81-83
[5]姚成福.西南联大办学理念辨析[J].社科纵横,2006(21):142-143
[7]姚加惠.世界性高校合并透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3(21):22-25
[8]刘祚昌.西南联大忆旧——兼论“西南联大精神”[J].学术界.2000(1):2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