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尝试探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思考
中国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43-01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但实践证明:物理概念既不易教也不易学,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物理概念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对物理概念教学这一块非常重视,而且在很多方面(如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等)进行了借鉴、学习和延续。但从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又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采用“短、平、快”战术,即缩短认知过程、削平思维坡度、加快教学进度。具体来说:
1.淡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长期以来,很多物理教师由于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即在概念引入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只了解或记住了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把握其实质。如在高一物理第二章“加速度”一节,在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匆忙给出加速度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导致许多学生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什么是加速度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教学时间分配错位
通常,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花整个课堂的20%的时间在对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而把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尽管这种教法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加快了教学进度,但由于对物理概念没有熟透的了解和掌握,故很难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习题训练上功效不大。
二、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对策
1.领会新课标中有关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理念
物理教学问题,本质上说就是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规律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说,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把物理教学从过去的只注重教给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结论,转变到在教给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构建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物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物理概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讨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方法和对策。
2.转变教学理念——由重知识转向重过程
任何一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几乎都遵循这样的环节:实验、事例——概念、规律——运用。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我们要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除了使他们认识到引入此概念的必要外,还要从感性上认识到其形成过程,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创设物理概念情境
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掌握物理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带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根据相关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境氛围、生动的教学情景,如利用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实验呈现的与新课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电影、录像等影视资料,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
在对物理概念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学生的认识还必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即是逐步获得物理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比如“力”的概念,从最初的肌肉感觉,到人对物体的推、拉、压、提,扩展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直接作用。再进一步扩延、、扩展到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思维加工。
5.运用、巩固和深化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要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实际应用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当每一个概念讲解完以后,教师应分析典型的例题,来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并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定量的计算,使概念获得进一步的消化。对某些容易混淆、不易掌握的概念还要通过比较把它们区别清楚。而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可能一次就对一个概念理解深刻,而是有一个逐渐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还应注意阶段性。理解和巩固概念要注意经常化,要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地深化概念。在不断反复和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思考
中国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43-01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但实践证明:物理概念既不易教也不易学,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物理概念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对物理概念教学这一块非常重视,而且在很多方面(如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等)进行了借鉴、学习和延续。但从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又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采用“短、平、快”战术,即缩短认知过程、削平思维坡度、加快教学进度。具体来说:
1.淡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长期以来,很多物理教师由于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即在概念引入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只了解或记住了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把握其实质。如在高一物理第二章“加速度”一节,在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匆忙给出加速度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导致许多学生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什么是加速度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教学时间分配错位
通常,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花整个课堂的20%的时间在对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而把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尽管这种教法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加快了教学进度,但由于对物理概念没有熟透的了解和掌握,故很难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习题训练上功效不大。
二、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对策
1.领会新课标中有关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理念
物理教学问题,本质上说就是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规律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说,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把物理教学从过去的只注重教给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结论,转变到在教给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构建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物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物理概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讨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方法和对策。
2.转变教学理念——由重知识转向重过程
任何一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几乎都遵循这样的环节:实验、事例——概念、规律——运用。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我们要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除了使他们认识到引入此概念的必要外,还要从感性上认识到其形成过程,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创设物理概念情境
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掌握物理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带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根据相关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境氛围、生动的教学情景,如利用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实验呈现的与新课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电影、录像等影视资料,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
在对物理概念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学生的认识还必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即是逐步获得物理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比如“力”的概念,从最初的肌肉感觉,到人对物体的推、拉、压、提,扩展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直接作用。再进一步扩延、、扩展到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思维加工。
5.运用、巩固和深化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要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实际应用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当每一个概念讲解完以后,教师应分析典型的例题,来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并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定量的计算,使概念获得进一步的消化。对某些容易混淆、不易掌握的概念还要通过比较把它们区别清楚。而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可能一次就对一个概念理解深刻,而是有一个逐渐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还应注意阶段性。理解和巩固概念要注意经常化,要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地深化概念。在不断反复和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