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是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通过获得感性经验,在探究中学习与发展的。其实,成人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与之有效地互动与体验,才能对理论与实践有更深刻的领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参与式行动研究”、“体验式教研”正是作为一种积极、生动、活泼、富有生命气息的教研方式,能让教师像孩子一样探究,促发教师主动参与,成为实践的主体、反思的主体、行动跟进的主体。
像孩子一样体验探究的研修模式着眼于日常活动中具体、真实、客观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教师主动参与和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类似孩子游戏的方式,体验儿童学习的过程,反思、优化、调整教育行为,在思维相互碰撞中生发智慧,从中改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在这样的研修方式中,教师不再是教研活动中被动的听众和接收者,而是课程建设中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体验者,是有效课程建设的推进者。
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动参与,玩出童心、回归本真是自然理想的教研状态和方式。每天早晨,利用晨操时间,让教师一起感受体验规则游戏、民间游戏等游戏的玩法是教师快乐体验的开始。每个年级组在固定的时间段由一位或两位教师在幼儿园游戏库中搜寻有趣并能促发儿童经验生长的游戏题材,与年级组教师一起游戏,交流游戏的规则与玩法。在体验游戏有趣的同时,引导教师在体验后开展探究、讨论与反思:游戏该如何玩?游戏的玩法是否适合儿童的经验?如何引导儿童创造游戏的玩法?提供什么游戏环境能让儿童很快融入游戏之中?游戏是否有升级的空间?以问题导向展开体验和探讨,能让教师更好地站在儿童的视角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材料该如何提供,也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如何让困扰变成有趣的探究?我们的做法是:以年级组为单位,依据开展的主题及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收集游戏材料,大家针对同种材料把自己定位成一位充满童心的儿童,玩出不同的玩法,比比谁是游戏玩家;针对教师创新的玩法,让大家进行推磨试玩,在试玩中进行思维碰撞:猜测本班儿童会怎么玩,会收获哪些经验,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怎样解决。在试玩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将适宜的材料投入班级区域,教师蹲下身来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与成人有什么区别,进一步感受儿童的学习方式及过程,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这样玩,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否需要做调整……将教师的体验与儿童的探究结合分析,教师们逐渐明白提供给儿童的教玩具材料应是低结构的,只有具有开放性、多变性、操作性、层次性,且能提升幼儿经验生长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近几年来,正因有这样的游戏体验,我园多名教师设计的教玩具参加全国性比赛均获国家级奖项。
体验式园本教研给了教师一个实践和思考的契机,让教师从自我本位转向儿童本位,关注儿童的思维方式,逐渐在头脑中有了“孩子”,愿意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懂“童心”,在适宜的时机给予儿童适宜的支持。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着行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习惯于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固定思考问题。比如,在课程游戏化浪潮的冲刷下,虽然观念、理念有所改观,但行动却与之背违,缺少主动建构课程的意识与课程创生能力。因此,通过体验式教研来打破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在体验式园本教研中建立课程建设的系统思维。在体验式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从满足儿童兴趣和发展的需求出发,思考课程的内容来源,考虑课程对于儿童的意义与价值,然后设计相应的课程计划,在大胆实施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新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如在“蛋宝宝来了”的课程探究活动中,如何以“蛋”为引线,生成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帮助儿童获得相应的经验支持和发展?教师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儿童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着手,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构想不同的课程情境,通过置身课程情境的亲身體验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形成课程的思维导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互相探讨,不断捕捉有价值的话题,深挖课程内涵,使预设课程计划与生成活动有机整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针对某一个活动进行孤立的设计,而是置身于系统思维中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构。
二是在体验式园本教研中建构灵动思维。在体验式教研中,教师的灵动思维正在逐步形成。比如,在中班以幼儿对足球产生的兴趣点生成“足球宝贝”的课程时,幼儿园同时组建了一支教师足球队,以教研组的方式与儿童共同经历相同的课程。在课程进行中,教师们发现设定的课程计划会随着教师的兴趣或某一个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需要灵动地、机智地对内容进行取舍及重新组织。当教师与儿童共同经历同一个课程时,通过换位思考,便会更好地关注儿童,在与儿童不断的对话过程中,被儿童深深地吸引,课程也因此更有生命力,更有魅力。
由此可见,体验式园本教研是一个不断深化教师的体验、感悟,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过程,也是课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教研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任何教研的任务和活动,都应该来自于现实的保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深入实践,感知困难,发现问题,聚焦重点,应该成为幼儿园教研的常态工作。实践证明: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不了问题那将是大问题,也必定与教师工作的态度或专业素养的缺失有关。
当教研组长和一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与问题或困惑相遇时,如何解决?如何积极产生有效的互动?以何种形式对问题的解决展开讨论与碰撞?我们的做法是:
做法一:在幼儿园设置问题墙与金点子口袋两个互动专栏。当遇到问题时,将自己的困惑留在问题墙上,感兴趣的、能够帮助解决此类问题的老师在金点子专栏留下金点子。幼儿园以学期为单位,评选出最爱提问的教师和最爱思考的教师。以这样互动、激励的形式引导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让教师释放思维,爱上思考,学会慢慢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时获得新的认知,迸发新的实践智慧。
做法二:体验式教研采用“无领导”小组话题研讨。面对问题会诊单,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每组主持人采用自荐的原则,自主设计话题研讨流程。由于话题研讨前需要教师做好功课才能参与其中的有效交流,这一过程便能促发教师开始走向书本阅读和深度思考,在书中找寻理论支撑并与实践中的问题联结,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的体验式教研,不仅方向更明确,步伐也更加坚实有力。
体验式园本教研活动,就是一个推己及“幼”的教研活动。当我们像孩子一样游戏的时候,便会蹲下身来,在亲身体验中走进儿童的世界;当教师像孩子一样探究时,便会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激活教师的创造思维,让幼儿园的教育充满着思想与智慧。
体验式园本教研,让每位教师与同伴结伴而行,在快乐体验的思考与行动中,每位教师都在努力发现儿童,做儿童的研究者、陪伴者。为提升教研质量,我们一直坚定地行走在体验式教研之路上。
像孩子一样体验探究的研修模式着眼于日常活动中具体、真实、客观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教师主动参与和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类似孩子游戏的方式,体验儿童学习的过程,反思、优化、调整教育行为,在思维相互碰撞中生发智慧,从中改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在这样的研修方式中,教师不再是教研活动中被动的听众和接收者,而是课程建设中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体验者,是有效课程建设的推进者。
一、走进游戏,玩出童心,读懂儿童
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动参与,玩出童心、回归本真是自然理想的教研状态和方式。每天早晨,利用晨操时间,让教师一起感受体验规则游戏、民间游戏等游戏的玩法是教师快乐体验的开始。每个年级组在固定的时间段由一位或两位教师在幼儿园游戏库中搜寻有趣并能促发儿童经验生长的游戏题材,与年级组教师一起游戏,交流游戏的规则与玩法。在体验游戏有趣的同时,引导教师在体验后开展探究、讨论与反思:游戏该如何玩?游戏的玩法是否适合儿童的经验?如何引导儿童创造游戏的玩法?提供什么游戏环境能让儿童很快融入游戏之中?游戏是否有升级的空间?以问题导向展开体验和探讨,能让教师更好地站在儿童的视角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材料该如何提供,也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如何让困扰变成有趣的探究?我们的做法是:以年级组为单位,依据开展的主题及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收集游戏材料,大家针对同种材料把自己定位成一位充满童心的儿童,玩出不同的玩法,比比谁是游戏玩家;针对教师创新的玩法,让大家进行推磨试玩,在试玩中进行思维碰撞:猜测本班儿童会怎么玩,会收获哪些经验,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怎样解决。在试玩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将适宜的材料投入班级区域,教师蹲下身来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与成人有什么区别,进一步感受儿童的学习方式及过程,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这样玩,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否需要做调整……将教师的体验与儿童的探究结合分析,教师们逐渐明白提供给儿童的教玩具材料应是低结构的,只有具有开放性、多变性、操作性、层次性,且能提升幼儿经验生长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近几年来,正因有这样的游戏体验,我园多名教师设计的教玩具参加全国性比赛均获国家级奖项。
体验式园本教研给了教师一个实践和思考的契机,让教师从自我本位转向儿童本位,关注儿童的思维方式,逐渐在头脑中有了“孩子”,愿意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懂“童心”,在适宜的时机给予儿童适宜的支持。
二、转变思维,玩出课程,快乐体验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着行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习惯于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固定思考问题。比如,在课程游戏化浪潮的冲刷下,虽然观念、理念有所改观,但行动却与之背违,缺少主动建构课程的意识与课程创生能力。因此,通过体验式教研来打破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在体验式园本教研中建立课程建设的系统思维。在体验式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从满足儿童兴趣和发展的需求出发,思考课程的内容来源,考虑课程对于儿童的意义与价值,然后设计相应的课程计划,在大胆实施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新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如在“蛋宝宝来了”的课程探究活动中,如何以“蛋”为引线,生成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帮助儿童获得相应的经验支持和发展?教师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儿童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着手,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构想不同的课程情境,通过置身课程情境的亲身體验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形成课程的思维导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互相探讨,不断捕捉有价值的话题,深挖课程内涵,使预设课程计划与生成活动有机整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针对某一个活动进行孤立的设计,而是置身于系统思维中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构。
二是在体验式园本教研中建构灵动思维。在体验式教研中,教师的灵动思维正在逐步形成。比如,在中班以幼儿对足球产生的兴趣点生成“足球宝贝”的课程时,幼儿园同时组建了一支教师足球队,以教研组的方式与儿童共同经历相同的课程。在课程进行中,教师们发现设定的课程计划会随着教师的兴趣或某一个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需要灵动地、机智地对内容进行取舍及重新组织。当教师与儿童共同经历同一个课程时,通过换位思考,便会更好地关注儿童,在与儿童不断的对话过程中,被儿童深深地吸引,课程也因此更有生命力,更有魅力。
由此可见,体验式园本教研是一个不断深化教师的体验、感悟,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过程,也是课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基于问题,玩出智慧,专业成长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教研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任何教研的任务和活动,都应该来自于现实的保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深入实践,感知困难,发现问题,聚焦重点,应该成为幼儿园教研的常态工作。实践证明: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不了问题那将是大问题,也必定与教师工作的态度或专业素养的缺失有关。
当教研组长和一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与问题或困惑相遇时,如何解决?如何积极产生有效的互动?以何种形式对问题的解决展开讨论与碰撞?我们的做法是:
做法一:在幼儿园设置问题墙与金点子口袋两个互动专栏。当遇到问题时,将自己的困惑留在问题墙上,感兴趣的、能够帮助解决此类问题的老师在金点子专栏留下金点子。幼儿园以学期为单位,评选出最爱提问的教师和最爱思考的教师。以这样互动、激励的形式引导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让教师释放思维,爱上思考,学会慢慢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时获得新的认知,迸发新的实践智慧。
做法二:体验式教研采用“无领导”小组话题研讨。面对问题会诊单,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每组主持人采用自荐的原则,自主设计话题研讨流程。由于话题研讨前需要教师做好功课才能参与其中的有效交流,这一过程便能促发教师开始走向书本阅读和深度思考,在书中找寻理论支撑并与实践中的问题联结,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的体验式教研,不仅方向更明确,步伐也更加坚实有力。
体验式园本教研活动,就是一个推己及“幼”的教研活动。当我们像孩子一样游戏的时候,便会蹲下身来,在亲身体验中走进儿童的世界;当教师像孩子一样探究时,便会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激活教师的创造思维,让幼儿园的教育充满着思想与智慧。
体验式园本教研,让每位教师与同伴结伴而行,在快乐体验的思考与行动中,每位教师都在努力发现儿童,做儿童的研究者、陪伴者。为提升教研质量,我们一直坚定地行走在体验式教研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