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竞技体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也给竞技体育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
关键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国竞技体育;机遇
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体育管理体制涉及的制度缺失、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等。这些难题使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尝试在学者们研究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竞技体育关系的基础上来谈一下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革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最早的改革是以机构改革为核心的。即主要通过机构的裁撤、拆并、组建与人员的分流达到改革目的。1993年,原国家体委成立了14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1997年又组建了6个,20个管理中心管理着41个单项协会和56个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同时,国家体委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精简,1994年,国家体委机关由原来的15个厅、司、局缩减为13个,工作人员由470个缩减为381人。1998年,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国家体委再次进行了机构改革,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内设机构减少到9个,人员编制由381人减少为180人,但主要职责不变。从历次改革的关注点与内容来看,改革的决策者总是把转变职能、权力配置放在首位,并希望通过机构重组来实现改革目标。这是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径,但是改革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职能依然没有转移出去,权利虽然被分割但还是紧紧地握在政府的手中。
2 不同时期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2.1 建国初期的结合型管理体制
建国初期的体育体制不完善,20世纪50年代,我国基本构建了中央体委实施行政领导、体总及会员实施具体管理、国防体协实施专项管理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国家办、部门办、单位办相结合的“社会分工”模式,是一种结合型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处在起步期,中国参加了许多国际赛事也逐渐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位置,而国内也举行了众多的赛事,在竞技方面也是摸索时期。
2.2 《五四宪法》后的政府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的国家体委有高教、教育、卫生、文化、民委、青联及体育界的代表组成,它的活动主要包括群众体育、运动训练、“国防体育”三大块。国家体委成立后,把全国人民的各种体育活动统统由体育行政部门管理,逐步形成了体委一家管的局面,形成单一化政府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逐渐完善,国内举行的体育赛事也更加的多样化,竞技性也是逐渐的强化改善,逐渐走出具有自己的竞技化道路。
2.3 改革开放后的结合型管理体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选择了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想指导下,体育改革的重点放在过分集中于国家办体育,特别是集中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办体育的弊端,以社会化为导向,深化竞争机制,重点抓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重新强调了体育工作的社会分工,旨在重新恢复在政府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国家办、部门办、单位办三结合的体育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中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的竞技体育代表队在国际赛事中初露锋芒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的竞技体育最终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
2.4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体制
该时期的体育管理体制虽属于结合型管理体制。但是政府管理逐渐退出,逐渐以社会管理体制为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可以说是发展迅速,中国不仅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赛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到了顶峰。在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圆满成功后,之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的体育赛事而且也都取得了有优异的成绩。
3 中国当前体育管理体制给竞技体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1 当前竞技体育的挑战
3.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
尽管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举国体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在国内却面临“金牌大国,体育小国”的严重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农业大国,体育普及至每一位公民很难,所以国民的身体素质相对的较低,体育的功能或者说是体育的优势不能被国民很好的认同,甚至曾被一度的将体育与体力劳动混为一谈,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可以说将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将体育深入人心,大众体育在中国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竞技体育却面临后备人才短缺这个巨大的挑战。竞技人才的培养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需要社会几代人共同的努力。
3.1.2 场地要求特殊,群众基础薄弱
竞技体育由于其竞技性很强,甚至有些项目是要从小开始训练的且易受伤,有些运动项目由于其较强的竞技性已经鲜少有人参加了,更不用说是鼓励大众去参加了。而且,有些运动项目如举重、体操等不仅竞技性很强而且也需要特殊的运动场地,因此更不能很好得到群众的认可与参与。
3.1.3 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竞技性降低
近年来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大众体育在全国的进行红红火火,也使体育的趣味性逐渐复兴,竞技性逐渐降低。
3.2 当前竞技体育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举国体制与大众体育的完美结合,中国的体育事业可以说是发展的相当的迅速,乒乓球、体操、跳水、射击、举重等项目一直是我国的强项,之后的如击剑、拳击、跆拳道、游泳等项目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虽然现在的竞技体育面临着逐渐的向多元化和趣味性方向转化的趋势,但体育的趣味性的复兴是为了满足大众体育的需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体育、参加体育运动从而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趣味性复兴的同时相信体育的竞技性也会得到很大帮助。况且现代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把一切涉及经济关系的行为都推向了市场,竞技体育就其本身来说属于经济领域的活动,一方面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其自身发展也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保障。所以现行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带来了无限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更好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圣文.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2):47-49
[2] 倪秀海. 中国管理体制改革未来取向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9(12)
[3] 容贤冰.浅谈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4)
[4] 邱世海.论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12-16
关键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国竞技体育;机遇
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体育管理体制涉及的制度缺失、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等。这些难题使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尝试在学者们研究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竞技体育关系的基础上来谈一下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革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最早的改革是以机构改革为核心的。即主要通过机构的裁撤、拆并、组建与人员的分流达到改革目的。1993年,原国家体委成立了14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1997年又组建了6个,20个管理中心管理着41个单项协会和56个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同时,国家体委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精简,1994年,国家体委机关由原来的15个厅、司、局缩减为13个,工作人员由470个缩减为381人。1998年,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国家体委再次进行了机构改革,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内设机构减少到9个,人员编制由381人减少为180人,但主要职责不变。从历次改革的关注点与内容来看,改革的决策者总是把转变职能、权力配置放在首位,并希望通过机构重组来实现改革目标。这是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径,但是改革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职能依然没有转移出去,权利虽然被分割但还是紧紧地握在政府的手中。
2 不同时期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2.1 建国初期的结合型管理体制
建国初期的体育体制不完善,20世纪50年代,我国基本构建了中央体委实施行政领导、体总及会员实施具体管理、国防体协实施专项管理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国家办、部门办、单位办相结合的“社会分工”模式,是一种结合型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处在起步期,中国参加了许多国际赛事也逐渐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位置,而国内也举行了众多的赛事,在竞技方面也是摸索时期。
2.2 《五四宪法》后的政府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的国家体委有高教、教育、卫生、文化、民委、青联及体育界的代表组成,它的活动主要包括群众体育、运动训练、“国防体育”三大块。国家体委成立后,把全国人民的各种体育活动统统由体育行政部门管理,逐步形成了体委一家管的局面,形成单一化政府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逐渐完善,国内举行的体育赛事也更加的多样化,竞技性也是逐渐的强化改善,逐渐走出具有自己的竞技化道路。
2.3 改革开放后的结合型管理体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选择了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想指导下,体育改革的重点放在过分集中于国家办体育,特别是集中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办体育的弊端,以社会化为导向,深化竞争机制,重点抓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重新强调了体育工作的社会分工,旨在重新恢复在政府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国家办、部门办、单位办三结合的体育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中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的竞技体育代表队在国际赛事中初露锋芒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的竞技体育最终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
2.4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体制
该时期的体育管理体制虽属于结合型管理体制。但是政府管理逐渐退出,逐渐以社会管理体制为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可以说是发展迅速,中国不仅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赛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到了顶峰。在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圆满成功后,之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的体育赛事而且也都取得了有优异的成绩。
3 中国当前体育管理体制给竞技体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1 当前竞技体育的挑战
3.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
尽管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举国体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在国内却面临“金牌大国,体育小国”的严重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农业大国,体育普及至每一位公民很难,所以国民的身体素质相对的较低,体育的功能或者说是体育的优势不能被国民很好的认同,甚至曾被一度的将体育与体力劳动混为一谈,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可以说将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将体育深入人心,大众体育在中国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竞技体育却面临后备人才短缺这个巨大的挑战。竞技人才的培养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需要社会几代人共同的努力。
3.1.2 场地要求特殊,群众基础薄弱
竞技体育由于其竞技性很强,甚至有些项目是要从小开始训练的且易受伤,有些运动项目由于其较强的竞技性已经鲜少有人参加了,更不用说是鼓励大众去参加了。而且,有些运动项目如举重、体操等不仅竞技性很强而且也需要特殊的运动场地,因此更不能很好得到群众的认可与参与。
3.1.3 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竞技性降低
近年来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大众体育在全国的进行红红火火,也使体育的趣味性逐渐复兴,竞技性逐渐降低。
3.2 当前竞技体育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举国体制与大众体育的完美结合,中国的体育事业可以说是发展的相当的迅速,乒乓球、体操、跳水、射击、举重等项目一直是我国的强项,之后的如击剑、拳击、跆拳道、游泳等项目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虽然现在的竞技体育面临着逐渐的向多元化和趣味性方向转化的趋势,但体育的趣味性的复兴是为了满足大众体育的需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体育、参加体育运动从而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趣味性复兴的同时相信体育的竞技性也会得到很大帮助。况且现代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把一切涉及经济关系的行为都推向了市场,竞技体育就其本身来说属于经济领域的活动,一方面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其自身发展也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保障。所以现行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带来了无限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更好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圣文.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2):47-49
[2] 倪秀海. 中国管理体制改革未来取向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9(12)
[3] 容贤冰.浅谈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4)
[4] 邱世海.论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