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简介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教学、创作、研究之余以散文写作遣兴。
居住的空间大了,身心都开张起来——所谓的改善,很大的程度是落实在空间上的,譬如有人心绪不好,就会离开此地,到其他地方调节一下。如果此处是伤心地,那最好不要再一次踏进。至于居住,最好客厅大点,书房大点,院落大点,可以种植花草。时间是没办法改善,晨来夕往日复一日,让人挽不住它的吉光片羽。空间大起来的时候,寻找一些物件的事也渐渐多了起来。记得早年住在一间房子里,什么东西都明摆着,并没有什么可藏匿的多余空间让主人寻寻觅觅,现在总会有些文房物品不见了,是放到三楼去了,还是地下室?上下几次还是寻不到,只好再买一个。只是后来,它们又在哪个角落冒出来了。这也使我有了经验,不必大费周折发誓一定要把它找出来,把自己强迫得不快活——人和空间,真没有什么可以较真的,许多的存在,许多的消失,都是本来如此。
这种想法是从一次手机遗失建立起来的。有一日清晨起床准备前去约定地点候车,行李都拾掇停当,唯独手机不见了。昨夜分明还在书房使用过,它的失踪让我一时疑虑重重。于是利用剩余的一点时间寻找,又用座机打,全无声响,这才想起晚间怕吵早已静音。同行者足足等了我二十分钟,说给我打了好多电话,为何不接。上了车,离目的地有三个小时的车程,这个时间足以让我细密回想昨晚的一举一动,同时联想的宽泛也就大了。那个晚上书房的窗户是开着的,自以为安全,使秋日的清新空气更充分地流淌进来。窗外是连成一片的碧绿草地,园林设计者为了制造一点跌宕之气,在适当部位点缀了许多不同色泽的灌木丛,使之层次起落,色阶交替。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又近于江畔,也就多鸟雀往来,运气好的话,夜间还可以看到绿眼荧荧的小动物,狐狸一般,尾巴蓬松,如同拖着一支大的鸡毛掸子。我见到它两次,总是一闪就到黑暗处了,着实敏捷。我这个手机是曾经掉到红烧肉盘子里的,是否它残余的肉香吸引了它?就像残留在指甲缝里的鱼腥味,刷洗数次,总还是会使嗅觉联系到海水的荡漾。真如此就不要多想了。在外边安静地活动几天,回来后继续寻找——人就是这样,要切断一个念头还是真难。就像一个人失踪了,他家中的亲人数十年都不会死心,在许多的陌生空间试图发现他的痕迹。有时想算了算了,算了几天,还是不死心,觉得它没理由消失。尽管我不是太常用手机的人,但总是需要,于是又买了一个。我认为空间中的实在之物,它的存在是真实可抚的,即便看不到了,它仍在不为人知处存在着,并不会化为乌有。
过半个月,我在查一个生僻字时搬动了那本厚重的辞书,一个硬物落在了地上。我想起来了,那个晚上是查一个学生的名字,从未见过如此结构,手机放在书页里,它那么薄,一片黄叶似的,在合上辞书时根本察觉不到它已进入其中,就放回书架了。
空间中总是有这么些悬念,在不经意中伏下。
对书房的倾向可以看出主人的态度。有的把书房收拾得纤尘不染,书再多也排列有序,而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位置,看完了,或者没看完,都先归位,待下次取出。主人肯定是很准确地吸收了图书馆的经验,使一个书房整洁,还生出了一些肃穆,让进来的人,动作也小心了几分。不讲究的人则更多,书随便堆放,摊开的合起的各呈其态,废弃的宣纸上墨迹斑斑,砚台上是隔夜的墨。主人无所囿,来客也轻松了许多,甚至拈起一杆羊毫,写个三两行。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自己就是如此对待的。谁喜欢去一个拘束之地?坐立不安,心情也从无舒展,杜少卿那个家才是大家都想去的:“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主人名士,客人当然趣味相投,也具名士之风,如此才能各自遣兴。“螺蛳壳里做道场”,似乎是夸奖小空间也能施展才华,很有运用空间的技能,实则是一种无奈。蜗牛角上争何事,毫无格局可言。这也使人往大空间跑,大场面、大动作、大收获。大空间里的人不是来隐居的,而是赶来竞争的,讨一杯羹。文士是俗世人中的一分子,以诗文饰门面,用心写几首诗、几幅字,以作敲门之用。像孟浩然、白居易这些人,诗风不一,处事方式大抵相同,进得京城小心翼翼,谒得权贵名流,递上新诗,博得夸奖,便可安心住下来了。小空间没这样的人,再好的诗给小空間的人看了,再赏识也是没用的,还是得往宽广处走——这似乎是一个真理。
晚饭后我习惯到后边的院子走走。后山已经是一方昏暗的屏幕了,白日分明参差的草木成了模糊一团的影像,月亮出来的时候,山顶会呈现出锯齿一般高下不一的边缘,让人看到天有多高。昏暗中的走动使人和草木融为一起,心事安妥,只是有一些落寞,空旷中还是少了生气。我后来移了一株夜来香,它疯长一般,夏夜里就可以嗅到它浮动于四处的香气了。它的香气与众不同——有一些花香是可以进行联想的,它们靠得很近,像柚子花和柠檬花,宛如姐妹般的气味。真要说有哪一种花香类似,则难以寻找。它在白日里并不引人注意,它是属于夜间的,浮动中时而浓了,时而又淡了。它参与了我的走动,周围好像生动起来,有一些丝丝缕缕的妖冶或者暧昧,想起曾经的十里洋场、霓虹灯、纸醉金迷那些属于夜生活的场面。一种花选择在众花安睡时绽放,花香又如此恣肆张扬,把空间独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受扰攘,反常规而行。小区的夜行人嗅到花香了,但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反映城市谍战的片子总是少不了夜总会,总是少不了舞台上的歌女,歌女把《夜来香》都唱烂了。只能说,这种花的诱惑力和弥散性都是无实指的,可能很清高,也可能很艳俗,这首歌比它同时代的许多歌都流传得远,究其原因,你不知道这首歌写的是什么,实在是难以捕捉,这使它穿过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理性的人说这个花香对身体不好,他把医科书上说的说给我听。实用往往得这样,很学理,很正确,甚至无懈可击,只是让人扫兴了。俗常的日子还是要有一些乐趣的,那么多深奥的学问、艰深的学理,用来苛求俗世人家,那就一点乐趣都没有了。如同饮酒以戒,也就没有李白、张旭的放浪形骸了。作为俗世中人,乐趣还是很需要的,对别人来说不足挂齿,对自己来说却曼妙得很。生之漫长或短暂缘由太多了,先快活再说——为了私享一点乐趣,把教科书上的某些段落抛在脑后。就像武松走在通向快活林的路上,这条路正通向即将厮杀的场所,而武松还惦记着逢着酒家不论大小,必进去喝上三碗——尽兴是必不可少的,唯尽兴可以激发出人的无穷神勇。在我看来,武松此行在意的是酒,打蒋门神只是顺路捎带的。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教学、创作、研究之余以散文写作遣兴。
居住的空间大了,身心都开张起来——所谓的改善,很大的程度是落实在空间上的,譬如有人心绪不好,就会离开此地,到其他地方调节一下。如果此处是伤心地,那最好不要再一次踏进。至于居住,最好客厅大点,书房大点,院落大点,可以种植花草。时间是没办法改善,晨来夕往日复一日,让人挽不住它的吉光片羽。空间大起来的时候,寻找一些物件的事也渐渐多了起来。记得早年住在一间房子里,什么东西都明摆着,并没有什么可藏匿的多余空间让主人寻寻觅觅,现在总会有些文房物品不见了,是放到三楼去了,还是地下室?上下几次还是寻不到,只好再买一个。只是后来,它们又在哪个角落冒出来了。这也使我有了经验,不必大费周折发誓一定要把它找出来,把自己强迫得不快活——人和空间,真没有什么可以较真的,许多的存在,许多的消失,都是本来如此。
这种想法是从一次手机遗失建立起来的。有一日清晨起床准备前去约定地点候车,行李都拾掇停当,唯独手机不见了。昨夜分明还在书房使用过,它的失踪让我一时疑虑重重。于是利用剩余的一点时间寻找,又用座机打,全无声响,这才想起晚间怕吵早已静音。同行者足足等了我二十分钟,说给我打了好多电话,为何不接。上了车,离目的地有三个小时的车程,这个时间足以让我细密回想昨晚的一举一动,同时联想的宽泛也就大了。那个晚上书房的窗户是开着的,自以为安全,使秋日的清新空气更充分地流淌进来。窗外是连成一片的碧绿草地,园林设计者为了制造一点跌宕之气,在适当部位点缀了许多不同色泽的灌木丛,使之层次起落,色阶交替。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又近于江畔,也就多鸟雀往来,运气好的话,夜间还可以看到绿眼荧荧的小动物,狐狸一般,尾巴蓬松,如同拖着一支大的鸡毛掸子。我见到它两次,总是一闪就到黑暗处了,着实敏捷。我这个手机是曾经掉到红烧肉盘子里的,是否它残余的肉香吸引了它?就像残留在指甲缝里的鱼腥味,刷洗数次,总还是会使嗅觉联系到海水的荡漾。真如此就不要多想了。在外边安静地活动几天,回来后继续寻找——人就是这样,要切断一个念头还是真难。就像一个人失踪了,他家中的亲人数十年都不会死心,在许多的陌生空间试图发现他的痕迹。有时想算了算了,算了几天,还是不死心,觉得它没理由消失。尽管我不是太常用手机的人,但总是需要,于是又买了一个。我认为空间中的实在之物,它的存在是真实可抚的,即便看不到了,它仍在不为人知处存在着,并不会化为乌有。
过半个月,我在查一个生僻字时搬动了那本厚重的辞书,一个硬物落在了地上。我想起来了,那个晚上是查一个学生的名字,从未见过如此结构,手机放在书页里,它那么薄,一片黄叶似的,在合上辞书时根本察觉不到它已进入其中,就放回书架了。
空间中总是有这么些悬念,在不经意中伏下。
对书房的倾向可以看出主人的态度。有的把书房收拾得纤尘不染,书再多也排列有序,而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位置,看完了,或者没看完,都先归位,待下次取出。主人肯定是很准确地吸收了图书馆的经验,使一个书房整洁,还生出了一些肃穆,让进来的人,动作也小心了几分。不讲究的人则更多,书随便堆放,摊开的合起的各呈其态,废弃的宣纸上墨迹斑斑,砚台上是隔夜的墨。主人无所囿,来客也轻松了许多,甚至拈起一杆羊毫,写个三两行。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自己就是如此对待的。谁喜欢去一个拘束之地?坐立不安,心情也从无舒展,杜少卿那个家才是大家都想去的:“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主人名士,客人当然趣味相投,也具名士之风,如此才能各自遣兴。“螺蛳壳里做道场”,似乎是夸奖小空间也能施展才华,很有运用空间的技能,实则是一种无奈。蜗牛角上争何事,毫无格局可言。这也使人往大空间跑,大场面、大动作、大收获。大空间里的人不是来隐居的,而是赶来竞争的,讨一杯羹。文士是俗世人中的一分子,以诗文饰门面,用心写几首诗、几幅字,以作敲门之用。像孟浩然、白居易这些人,诗风不一,处事方式大抵相同,进得京城小心翼翼,谒得权贵名流,递上新诗,博得夸奖,便可安心住下来了。小空间没这样的人,再好的诗给小空間的人看了,再赏识也是没用的,还是得往宽广处走——这似乎是一个真理。
晚饭后我习惯到后边的院子走走。后山已经是一方昏暗的屏幕了,白日分明参差的草木成了模糊一团的影像,月亮出来的时候,山顶会呈现出锯齿一般高下不一的边缘,让人看到天有多高。昏暗中的走动使人和草木融为一起,心事安妥,只是有一些落寞,空旷中还是少了生气。我后来移了一株夜来香,它疯长一般,夏夜里就可以嗅到它浮动于四处的香气了。它的香气与众不同——有一些花香是可以进行联想的,它们靠得很近,像柚子花和柠檬花,宛如姐妹般的气味。真要说有哪一种花香类似,则难以寻找。它在白日里并不引人注意,它是属于夜间的,浮动中时而浓了,时而又淡了。它参与了我的走动,周围好像生动起来,有一些丝丝缕缕的妖冶或者暧昧,想起曾经的十里洋场、霓虹灯、纸醉金迷那些属于夜生活的场面。一种花选择在众花安睡时绽放,花香又如此恣肆张扬,把空间独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受扰攘,反常规而行。小区的夜行人嗅到花香了,但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反映城市谍战的片子总是少不了夜总会,总是少不了舞台上的歌女,歌女把《夜来香》都唱烂了。只能说,这种花的诱惑力和弥散性都是无实指的,可能很清高,也可能很艳俗,这首歌比它同时代的许多歌都流传得远,究其原因,你不知道这首歌写的是什么,实在是难以捕捉,这使它穿过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理性的人说这个花香对身体不好,他把医科书上说的说给我听。实用往往得这样,很学理,很正确,甚至无懈可击,只是让人扫兴了。俗常的日子还是要有一些乐趣的,那么多深奥的学问、艰深的学理,用来苛求俗世人家,那就一点乐趣都没有了。如同饮酒以戒,也就没有李白、张旭的放浪形骸了。作为俗世中人,乐趣还是很需要的,对别人来说不足挂齿,对自己来说却曼妙得很。生之漫长或短暂缘由太多了,先快活再说——为了私享一点乐趣,把教科书上的某些段落抛在脑后。就像武松走在通向快活林的路上,这条路正通向即将厮杀的场所,而武松还惦记着逢着酒家不论大小,必进去喝上三碗——尽兴是必不可少的,唯尽兴可以激发出人的无穷神勇。在我看来,武松此行在意的是酒,打蒋门神只是顺路捎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