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我们不要你走。”
“老师不是走,是招募新的老师来一起陪伴你们。”
“老师,你帮我们告诉新老师,我们很喜欢你们这样的老师。”
2019年的彝族年期间,大凉山里的一间教室,一群孩子围着年轻的支教老师。因为要奔赴四川各高校进行招募宣讲活动,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杉树公益”)的支教老师不得不与孩子们暂时告别。佳琳就是其中一员。
支教,但不完全是支教
在宣讲会上,佳琳谈起被杉树支教吸引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认同其“两条腿走路”的理念,“希望自己能在奉献爱心、帮助孩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职场能力”。
杉树公益于2015年成立,由多位企业界人士发起、支持。顺理成章地,杉树公益将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经验引入公益组织的理念架构与日常运行。例如,坚持用“管培生”(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标准来培养支教老师,既服务于当下教育教学工作,又为支教老师就业做准备。
瑞琦是杉树支教的第一批支教老师,大三结束后,她在凉山州西昌市荞地乡中心小学支教了一年。这段经历给她的职场生涯提供了什么支持?瑞琦认为可以分为“道”和“术”两个层面。“道的层面,杉树教会了我对待工作的态度,‘阳光、敬畏、共创、专业’,不仅是口号,也是价值观的熏陶。”在“术”的层面,她提到了杉树公益对工作底层逻辑的培养,在支教过程中,她见到了许多企业高管来传授职场经验,这些让她在进入职场之时,能够迅速进入状态。
为什么要这样做?杉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丁捷解释道,她在调查中发现,70%左右的支教老师没有从事教师行业的打算,他们在支教结束后会重新进入职场。“可是如果求职简历里只写支教,很多企业认为他们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于是,杉树公益致力于让支教老师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收获职场能力的成长。
同时,杉树公益借助企业界人脉资源,向支教老师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在支教结束后,瑞琦回到学校读完大四,找工作期间,她得到了一位杉树公益志愿者的推荐,进入电通安吉斯集团实习,并顺利转正。
由于坚持长期支教才能长期影响的理念,支教老师服务时间短则1年,长则2年,而杉树支教一直不愁招不到志愿者。当面对困难时,杉树支教老师也会更坚定地守护初心。“如此,在志愿者、学校和公益组织之间,就实现了共赢。”丁捷说。
一名支教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2020年4月报名截止,共有1142人报名杉树支教老师。几轮面试后,最终只有127人留了下来。紧接着,5~6月份进入线上培训营,进行教育、教学、心理、职业能力培训。7月份进入杉树领导力成长营,培养职场基础能力。8月,来到四川凉山,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线下岗前培训,在反复试讲、听评课的过程中锤炼教学技能,打磨课堂,为最终站上讲台进行最后的实战演练。
最终,76名支教老师脱颖而出,赶赴8所小学任教。然而,考验远未结束。每周末,支教老师要举行一次学习活动,前不久,佳琳参加了“期末复习”主题的周末学习会,学习相关经验。每学期,杉树公益还会发起两场大型听评课活动,所有支教老师讲课、听课、打分,并在内部进行排名。
每学期结束,支教老师还要作述职报告。参考企业述职报告的标准,杉树公益也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这一环节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小压力,曾有老师因压力过大躲在洗手间大哭。不过瑞琦认为,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支教老师面临的考验之一,就是与当地老师的相处。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等问题上存在理念差异,如何形成育人合力?杉树公益强调“主动、阳光”的心态。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每一位支教老师都要在拜师仪式上与一名当地老师“结对子”。佳琳第一年在西昌市磨盘乡红苕坝小学任教,就拜了当地老师为师傅,师傅教四年级一班,她教四年级二班,经常向师傅请教班级管理等问题。
支教的第二年,佳琳来到西昌市民胜乡核桃村明天小学任教,学校里有13名支教老师,2名当地老师,包括校长。校长的家就在学校旁边,院子里种了几棵樱桃树,樱桃成熟的季节,校长会叫佳琳他们过去摘了吃。面对的是同一群孩子,怀着对孩子同样的爱、对教育事业同样的热情,支教老师和当地老师自然而然跨越隔阂,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学生,也是支教老师面临的考验。佳琳所在的明天小学,202名学生全部是彝族孩子。“我们支教老师不会彝语,上课很难很难。”佳琳叹了口气,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交流都困难,“我们慢点说,也许他们能听懂,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佳琳还记得家访时遇到一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但汉语说得特别清楚,也不像其他彝族孩子那么羞怯,大大方方地表演舞蹈。经过了解,原来这个孩子曾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而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普通话水平和自信心都亟待提升。
随着“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推进,这一情况正在好转。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汉语水平也会有明显提升。“拿语文成绩举例,有时候六年级的平均分比一年级高几十分。”佳琳说。
当然,凉山孩子有着自己的优势,他们熟悉大山,乡村生活经验丰富,体能好。佳琳曾家访过一个住得最远的孩子,孩子说自己上学要走一个半小时,那天佳琳走了将近三个小时。路上听到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您快点,老师您快点。”
“当地教育局就是最大的客户”
随着凉山教育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以及绝对贫困现象的消失,捐钱捐物资的公益逐渐不再被需要。丁捷认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回答好捐助人的问题:你们拿了这笔钱,到底干了什么?“任何一个组织都要追求效率,追求产品的最优化,在这一点上,公益组织和企业没什么不同。”丁捷说。在她看来,公益组织要靠“优质产品”发展壮大,而“当地的教育局就是最大的客户”。
一方面,不做与“客户利益”相违背的事情,尊重当地的付出与努力,摆正自身的定位,“添砖加瓦,而非救世主”。另一方面,“成就客户,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跟当地合作,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杉树公益与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杉树支教老师能够获得由凉山州教育局颁发的“支教证”,成为凉山地区首批“持证上岗”的支教老师。
对于支教老师与当地的融合问题,杉树公益为了调动当地教师的积极性,协调当地教育局向结对子的当地教师发放“带徒津贴”。非物质层面,杉树公益要求支教老师抱着谦虚的态度,主动向当地老师请教。瑞琦回忆道,她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遇到棘手问题,都会主动找当地教师请教,平时一起吃饭,见面主动问好。面对这样一群年轻、阳光、积极、富有爱心的支教老师,当地老师深受触动。
在良好环境的支持下,杉树支教老师能够安心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大胆尝试教育创新项目。佳琳第二年调入明天小学,正是要尝試探索杉树支教2.0模式,在借助本地骨干教师力量的同时,加强“共建”属性,建设让彝族孩子幸福栖居的美丽校园。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硬件设施改善,下一学期开始,将落实相关课程与活动。今年7月份,虽然为期两年的服务期已经结束,但佳琳决定再多留一年。“因为舍不得孩子,也想把未完成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老师不是走,是招募新的老师来一起陪伴你们。”
“老师,你帮我们告诉新老师,我们很喜欢你们这样的老师。”
2019年的彝族年期间,大凉山里的一间教室,一群孩子围着年轻的支教老师。因为要奔赴四川各高校进行招募宣讲活动,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杉树公益”)的支教老师不得不与孩子们暂时告别。佳琳就是其中一员。
支教,但不完全是支教
在宣讲会上,佳琳谈起被杉树支教吸引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认同其“两条腿走路”的理念,“希望自己能在奉献爱心、帮助孩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职场能力”。
杉树公益于2015年成立,由多位企业界人士发起、支持。顺理成章地,杉树公益将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经验引入公益组织的理念架构与日常运行。例如,坚持用“管培生”(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标准来培养支教老师,既服务于当下教育教学工作,又为支教老师就业做准备。
瑞琦是杉树支教的第一批支教老师,大三结束后,她在凉山州西昌市荞地乡中心小学支教了一年。这段经历给她的职场生涯提供了什么支持?瑞琦认为可以分为“道”和“术”两个层面。“道的层面,杉树教会了我对待工作的态度,‘阳光、敬畏、共创、专业’,不仅是口号,也是价值观的熏陶。”在“术”的层面,她提到了杉树公益对工作底层逻辑的培养,在支教过程中,她见到了许多企业高管来传授职场经验,这些让她在进入职场之时,能够迅速进入状态。
为什么要这样做?杉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丁捷解释道,她在调查中发现,70%左右的支教老师没有从事教师行业的打算,他们在支教结束后会重新进入职场。“可是如果求职简历里只写支教,很多企业认为他们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于是,杉树公益致力于让支教老师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收获职场能力的成长。
同时,杉树公益借助企业界人脉资源,向支教老师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在支教结束后,瑞琦回到学校读完大四,找工作期间,她得到了一位杉树公益志愿者的推荐,进入电通安吉斯集团实习,并顺利转正。
由于坚持长期支教才能长期影响的理念,支教老师服务时间短则1年,长则2年,而杉树支教一直不愁招不到志愿者。当面对困难时,杉树支教老师也会更坚定地守护初心。“如此,在志愿者、学校和公益组织之间,就实现了共赢。”丁捷说。
一名支教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2020年4月报名截止,共有1142人报名杉树支教老师。几轮面试后,最终只有127人留了下来。紧接着,5~6月份进入线上培训营,进行教育、教学、心理、职业能力培训。7月份进入杉树领导力成长营,培养职场基础能力。8月,来到四川凉山,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线下岗前培训,在反复试讲、听评课的过程中锤炼教学技能,打磨课堂,为最终站上讲台进行最后的实战演练。
最终,76名支教老师脱颖而出,赶赴8所小学任教。然而,考验远未结束。每周末,支教老师要举行一次学习活动,前不久,佳琳参加了“期末复习”主题的周末学习会,学习相关经验。每学期,杉树公益还会发起两场大型听评课活动,所有支教老师讲课、听课、打分,并在内部进行排名。
每学期结束,支教老师还要作述职报告。参考企业述职报告的标准,杉树公益也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这一环节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小压力,曾有老师因压力过大躲在洗手间大哭。不过瑞琦认为,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支教老师面临的考验之一,就是与当地老师的相处。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等问题上存在理念差异,如何形成育人合力?杉树公益强调“主动、阳光”的心态。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每一位支教老师都要在拜师仪式上与一名当地老师“结对子”。佳琳第一年在西昌市磨盘乡红苕坝小学任教,就拜了当地老师为师傅,师傅教四年级一班,她教四年级二班,经常向师傅请教班级管理等问题。
支教的第二年,佳琳来到西昌市民胜乡核桃村明天小学任教,学校里有13名支教老师,2名当地老师,包括校长。校长的家就在学校旁边,院子里种了几棵樱桃树,樱桃成熟的季节,校长会叫佳琳他们过去摘了吃。面对的是同一群孩子,怀着对孩子同样的爱、对教育事业同样的热情,支教老师和当地老师自然而然跨越隔阂,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学生,也是支教老师面临的考验。佳琳所在的明天小学,202名学生全部是彝族孩子。“我们支教老师不会彝语,上课很难很难。”佳琳叹了口气,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交流都困难,“我们慢点说,也许他们能听懂,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佳琳还记得家访时遇到一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但汉语说得特别清楚,也不像其他彝族孩子那么羞怯,大大方方地表演舞蹈。经过了解,原来这个孩子曾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而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普通话水平和自信心都亟待提升。
随着“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推进,这一情况正在好转。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汉语水平也会有明显提升。“拿语文成绩举例,有时候六年级的平均分比一年级高几十分。”佳琳说。
当然,凉山孩子有着自己的优势,他们熟悉大山,乡村生活经验丰富,体能好。佳琳曾家访过一个住得最远的孩子,孩子说自己上学要走一个半小时,那天佳琳走了将近三个小时。路上听到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您快点,老师您快点。”
“当地教育局就是最大的客户”
随着凉山教育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以及绝对贫困现象的消失,捐钱捐物资的公益逐渐不再被需要。丁捷认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回答好捐助人的问题:你们拿了这笔钱,到底干了什么?“任何一个组织都要追求效率,追求产品的最优化,在这一点上,公益组织和企业没什么不同。”丁捷说。在她看来,公益组织要靠“优质产品”发展壮大,而“当地的教育局就是最大的客户”。
一方面,不做与“客户利益”相违背的事情,尊重当地的付出与努力,摆正自身的定位,“添砖加瓦,而非救世主”。另一方面,“成就客户,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跟当地合作,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杉树公益与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杉树支教老师能够获得由凉山州教育局颁发的“支教证”,成为凉山地区首批“持证上岗”的支教老师。
对于支教老师与当地的融合问题,杉树公益为了调动当地教师的积极性,协调当地教育局向结对子的当地教师发放“带徒津贴”。非物质层面,杉树公益要求支教老师抱着谦虚的态度,主动向当地老师请教。瑞琦回忆道,她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遇到棘手问题,都会主动找当地教师请教,平时一起吃饭,见面主动问好。面对这样一群年轻、阳光、积极、富有爱心的支教老师,当地老师深受触动。
在良好环境的支持下,杉树支教老师能够安心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大胆尝试教育创新项目。佳琳第二年调入明天小学,正是要尝試探索杉树支教2.0模式,在借助本地骨干教师力量的同时,加强“共建”属性,建设让彝族孩子幸福栖居的美丽校园。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硬件设施改善,下一学期开始,将落实相关课程与活动。今年7月份,虽然为期两年的服务期已经结束,但佳琳决定再多留一年。“因为舍不得孩子,也想把未完成的事情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