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之前,刘新壮一直是部队干部,正师职务,大校军衔。退休后,他于2002年创办了北京绿源求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从此致力于以增强免疫力为中心的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搞了多项发明创造。2009年10月,他荣获“建国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称号。
刘新壮说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他却在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他系统地研究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原因、发病机制,以增强免疫力为主线,研究开发了多个治疗中药,申请了一系列发明专利。
视力大大“上升”,而非小小“下降”
1997年10月,北京正值金秋时节,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刘新壮与广安门中医院的五位中医专家聚在一起,谈起现在国人对西药的追捧和对中药的冷落,大家显得格外沉闷。刘新壮说,他有一个心愿:要研制出比西药效果更好,见效更快,靶向性更强的中药,“要让国人看一看,中药不比西药矮半截!”话音一落,大家笑翻了,调侃道:“很难很难。”满怀壮志的刘新壮当场放言:“成与不成,10年以后看!”
1992年,刘新壮从部队病休后,一直从事扶正中药的研究开发。2004年,他从自己配制的复方中药中发现,有几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显著地改善血液和血管病变的效果作用。他由此悟出一条心得:中药的扶正之“正”,益气之“气”,就是增强人体免疫力,只有突出它、强化它,活血化瘀之“化”才能攻克“顽疾”,取得突破。这实际上也是刘新壮的中药治疗血管病变的关键技术。
糖尿病会引发一种血管病变,叫眼底病变,即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俗称糖尿病眼病。在我国的盲人群体中,约有一半是该病所为。经过进一步研究,刘新壮发现,之所以每年都有数万人因此而“失明”,根本原因在于一般的活血化瘀中药对治疗此类病变作用不大,而最出类拔萃的西药羟苯磺酸钙的效果也不理想—其实验报告称服用此药一年,服药组的视力下降2%,而对照组视力下降16.7%。他惊奇地发现,作为最好的、最有效的西药,治疗效果却是使视力“下降”,而不是“上升”!只不过因为视力下降幅度较小、病情能够得到控制,所以羟苯磺酸钙才具有医疗价值。
刘新壮敏感地意识到,这将会是证明中药效果胜过西药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一种中药,能够让视力“恢复”、让视力“上升”。由此刘新壮开始了长达3年的潜心研究。经过不断钻研、反复实验,他终于取得了成功。研发出来的中药在多次临床病人试验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一位因糖尿病眼底病变导致双目失明的公务员,长期生活在黑暗中,不能走路,只能靠“听电视”来了解信息,服用刘新壮研发的中药3个月后,视力恢复,能骑自行车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畅通无阻;另一位老人同样因该病失明,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服药30天,视力恢复。老人堵在家属院大门口,逢人便讲“俺好了,俺不瞎了”,在家属大院,老太太重见光明的事情几乎一天之间尽人皆知。2007年6月~9月之间,刘新壮研制的中药帮助了多例因该病致盲的患者重见光明,使一些因病导致视力下降的患者视力恢复或者上升。显著的治疗效果使刘新壮清楚地看到了该中药的巨大价值—使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生“逆转”,视力不是小小的“下降”,而是大大的“上升”!同西药相比,中药在治疗效果上的优势已经不言而喻。于是刘新壮于2007年9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一种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中药”发明专利申请。
研发过程中刘新壮还发现:糖尿病性肾病与糖尿病眼底病变一样,同属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不同的是,糖尿病眼底病变发生在视网膜上,而糖尿病性肾病发生在肾小球上。刘新壮不禁大胆猜想:人的微血管可能是相通、相近、可以类比的,中药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治疗中获得的效果,可能在肾组织微血管病变上也同样有效。又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实验,证实了刘新壮当初的大胆猜想,从而也为糖尿病性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2009年9月,刘新壮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一种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中药”专利申请。目前上述两个微血管病变的发明专利均已通过初审,现在已经进入实审阶段。刘新壮用自己的不断努力,践行了自己十年前的豪言壮语。
大血管和微血管一“脉”相承
糖尿病血管病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血管病变,比如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另一类是糖尿病引发的大血管病变,比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肢端坏死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西药不仅在治疗微血管病变上效果甚微,在治疗大血管病变上同样也没有优势,缺乏“拳头”药品。
刘新壮认为,大血管、微血管都是人的血管,它形似一棵大树,如果说大血管是“干”是“枝”,那么微血管就是“细枝末梢”,它们一脉相承。在他看来,无论是大血管还是微血管病变,本质上都是“血液黏稠”之变、“血管瘀塞”之变。中药增强免疫力既然可以清洁微血管内的黏稠血液,同样也可以清洁大血管内的血液,使其不再黏稠,富有流动性;另外,中药既然可以减轻微血管瘀塞,也同样可以减轻大血管瘀塞。刘新壮说,既然可以“逆转”微血管病变,那么“逆转”大血管病变就有很大的可能。根据这个思路,刘新壮决心在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上试一试、闯一闯,没想到这“一试”和“一闯”又为刘新壮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临床试验中,刘新壮遇到一位晚期糖尿病肢端坏死的患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糖尿病足。当时患者的腿和脚冰凉,血液流通不畅,膝盖以下小腿、脚面皮肤呈黑色,组织基本坏死。刘新壮还注意到,患者的两个小脚趾已经烂掉,并且脚掌还有一个无法愈合的洞,肢端剧烈的疼痛使患者丧失行走能力,走路靠轮椅。由于抗生素治疗无效,北京两家三甲医院一致建议进行截肢手术。在除夕欢庆的爆竹声中,想到即将截肢变成残疾人,一家人抱头而泣。
春节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这位患者开始服用刘新壮研发的中药。临床实验的日子里,刘新壮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千百次地想象,在中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之下,坏死的肢端将会出现怎样的演变,一幕又一幕,浮现在他脑海。结果,大出他的预料!
在他想象中,患肢坏死皮肤的黑色是一层一层退去的,或者一片一片变换的。结果证明,他想的不对。变化是一条一条发生的—服药1个月,患肢的黑色皮肤上出现了一条一条细细的白色条纹(正常皮肤颜色),犹如干涸龟裂的稻田灌上了水。尔后,条纹逐渐变宽,最后连成一片。服药3个月后,患肢皮肤颜色全部由黑变白,证明患肢由供血不足变为供血充盈。
在他想象中,血管瘀堵、血液流通不畅,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免疫力的“清除”、“修复”作用要想清除这些瘀堵、恢复血液通畅,肯定非常非常困难、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结果证明,他想的不对。服药1个月,患肢即由冰凉变为温暖,脚踝脉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说明解决血管阻塞并不难,血管的瘀塞从第一个月即有明显改善!
在他想象中,溃烂的肢端要抗感染、封口、愈合,在血管稍稍疏通之后,最终还是要靠抗生素。结果证明,他还是想的不对。肢端从溃烂不止到完全愈合,服中药仅仅只用了4个月时间,没有借助任何西药、任何抗生素。说明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中药是“主药”而不是“辅助”药物。
当时,刘新壮和他的中医朋友又找了8个同类患者,实验结果大致相同。证明在抗生素作用不大、西医只能“截肢”的糖尿病肢端坏死,中药完全可以使之痊愈,而不必“截肢”致残!他于2007年10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一个治疗糖尿病肢端坏死的中药”发明专利申请。
该药的研发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刘新壮的研发热情。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与糖尿病肢端坏死同属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他由此联想,血液是患者的血液,血管是患者的血管,中药能够使患肢动脉发生变化,也许同样会在冠状动脉上发生作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验,再一次证明他猜对了,刘新壮又成功开发出“一种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药”,于2009年10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发明专利申请。上述两个治疗大血管病变的发明专利均已初审合格,现在已经进入实审阶段。
中药,本来就是中国的专利
2008年7月,互联网上的一则消息让刘新壮彻夜未眠。消息称:外国公司频频申请中药专利。中药的许多古方、验方已被他们收入囊中。比如,日本一家公司就将当归芍药汤等四个传统中药方在美国申请专利获得授权;截至2000年,我国的中药专利申请90%来自国外。刘新壮说,长此下去,终有一天,中国人如果制造中药,很有可能会因“侵犯知识产权”而被判违法,这样一来就成了极大的讽刺。
刘新壮思绪万千:“中药本来就是中国的专利,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他意识到,自己的糖尿病系列发明专利,迟早会被媒体公布,那么这些配方、药理、工艺、疗效都会毫无遮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自己不把它们严密保护起来,肯定会有人利用同类中药的可置换性,钻知识产权制度的空子,冒似“正当”地将这些配方据为已有。如果是这样,自己的创新岂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刘新壮清楚,要想保护中药发明专利,唯有做“专利池”。据他介绍,“专利池”就是以核心专利为中心,把可能置换的若干中药囊括其中,以此申请专利,犹如在一个碉堡四周,设置层层叠叠的壕沟,阻止他人接近。
可是制作“专利池”谈何容易?别人的专利都是代理公司进行代理,可刘新壮的专利申请都得靠自己写。尽管参考了一些样板,却仍然出现一些错漏。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意见中详细地给他指出:这里应加个序号“1”、那里应添个逗号、这里不能用“等”字,那里不能用“份”字等等。这让刘新壮非常感慨:“这是一个公民直接与中央国家机关局打交道呀!那些审查员们非常细心、非常认真,讲解循循善诱!他们为谁着想、为谁服务?为一个从未谋面、素不相识的公民,为公民取得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所以,每次收到国家专利局的审查意见,心里都是暖融融的。”近些年,北京市科委、石景山区科委等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资助发明专利。北京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北京代办处是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特别热心,在刘新壮申报“专利池”的过程中,在如何申报奖励资金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所以,刘新壮常说,他的“专利池”是政府手把手“教”出来的,四台大轿“抬”出来的,这也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政府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刘新壮的发明不仅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钦佩和赞誉。据了解,目前刘新壮正在积极寻求与制药企业合作的机会,希望尽快将这些发明专利推向市场,服务更多因糖尿病引起病变的患者。刘新壮的研究和系列发明不仅消除了患者“截肢”的恐惧、避免了“失明”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发明为中医事业增光添彩,捍卫了中医在我国几千年文明中的地位。
刘新壮说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他却在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他系统地研究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原因、发病机制,以增强免疫力为主线,研究开发了多个治疗中药,申请了一系列发明专利。
视力大大“上升”,而非小小“下降”
1997年10月,北京正值金秋时节,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刘新壮与广安门中医院的五位中医专家聚在一起,谈起现在国人对西药的追捧和对中药的冷落,大家显得格外沉闷。刘新壮说,他有一个心愿:要研制出比西药效果更好,见效更快,靶向性更强的中药,“要让国人看一看,中药不比西药矮半截!”话音一落,大家笑翻了,调侃道:“很难很难。”满怀壮志的刘新壮当场放言:“成与不成,10年以后看!”
1992年,刘新壮从部队病休后,一直从事扶正中药的研究开发。2004年,他从自己配制的复方中药中发现,有几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显著地改善血液和血管病变的效果作用。他由此悟出一条心得:中药的扶正之“正”,益气之“气”,就是增强人体免疫力,只有突出它、强化它,活血化瘀之“化”才能攻克“顽疾”,取得突破。这实际上也是刘新壮的中药治疗血管病变的关键技术。
糖尿病会引发一种血管病变,叫眼底病变,即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俗称糖尿病眼病。在我国的盲人群体中,约有一半是该病所为。经过进一步研究,刘新壮发现,之所以每年都有数万人因此而“失明”,根本原因在于一般的活血化瘀中药对治疗此类病变作用不大,而最出类拔萃的西药羟苯磺酸钙的效果也不理想—其实验报告称服用此药一年,服药组的视力下降2%,而对照组视力下降16.7%。他惊奇地发现,作为最好的、最有效的西药,治疗效果却是使视力“下降”,而不是“上升”!只不过因为视力下降幅度较小、病情能够得到控制,所以羟苯磺酸钙才具有医疗价值。
刘新壮敏感地意识到,这将会是证明中药效果胜过西药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一种中药,能够让视力“恢复”、让视力“上升”。由此刘新壮开始了长达3年的潜心研究。经过不断钻研、反复实验,他终于取得了成功。研发出来的中药在多次临床病人试验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一位因糖尿病眼底病变导致双目失明的公务员,长期生活在黑暗中,不能走路,只能靠“听电视”来了解信息,服用刘新壮研发的中药3个月后,视力恢复,能骑自行车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畅通无阻;另一位老人同样因该病失明,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服药30天,视力恢复。老人堵在家属院大门口,逢人便讲“俺好了,俺不瞎了”,在家属大院,老太太重见光明的事情几乎一天之间尽人皆知。2007年6月~9月之间,刘新壮研制的中药帮助了多例因该病致盲的患者重见光明,使一些因病导致视力下降的患者视力恢复或者上升。显著的治疗效果使刘新壮清楚地看到了该中药的巨大价值—使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生“逆转”,视力不是小小的“下降”,而是大大的“上升”!同西药相比,中药在治疗效果上的优势已经不言而喻。于是刘新壮于2007年9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一种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中药”发明专利申请。
研发过程中刘新壮还发现:糖尿病性肾病与糖尿病眼底病变一样,同属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不同的是,糖尿病眼底病变发生在视网膜上,而糖尿病性肾病发生在肾小球上。刘新壮不禁大胆猜想:人的微血管可能是相通、相近、可以类比的,中药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治疗中获得的效果,可能在肾组织微血管病变上也同样有效。又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实验,证实了刘新壮当初的大胆猜想,从而也为糖尿病性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2009年9月,刘新壮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一种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中药”专利申请。目前上述两个微血管病变的发明专利均已通过初审,现在已经进入实审阶段。刘新壮用自己的不断努力,践行了自己十年前的豪言壮语。
大血管和微血管一“脉”相承
糖尿病血管病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血管病变,比如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另一类是糖尿病引发的大血管病变,比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肢端坏死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西药不仅在治疗微血管病变上效果甚微,在治疗大血管病变上同样也没有优势,缺乏“拳头”药品。
刘新壮认为,大血管、微血管都是人的血管,它形似一棵大树,如果说大血管是“干”是“枝”,那么微血管就是“细枝末梢”,它们一脉相承。在他看来,无论是大血管还是微血管病变,本质上都是“血液黏稠”之变、“血管瘀塞”之变。中药增强免疫力既然可以清洁微血管内的黏稠血液,同样也可以清洁大血管内的血液,使其不再黏稠,富有流动性;另外,中药既然可以减轻微血管瘀塞,也同样可以减轻大血管瘀塞。刘新壮说,既然可以“逆转”微血管病变,那么“逆转”大血管病变就有很大的可能。根据这个思路,刘新壮决心在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上试一试、闯一闯,没想到这“一试”和“一闯”又为刘新壮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临床试验中,刘新壮遇到一位晚期糖尿病肢端坏死的患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糖尿病足。当时患者的腿和脚冰凉,血液流通不畅,膝盖以下小腿、脚面皮肤呈黑色,组织基本坏死。刘新壮还注意到,患者的两个小脚趾已经烂掉,并且脚掌还有一个无法愈合的洞,肢端剧烈的疼痛使患者丧失行走能力,走路靠轮椅。由于抗生素治疗无效,北京两家三甲医院一致建议进行截肢手术。在除夕欢庆的爆竹声中,想到即将截肢变成残疾人,一家人抱头而泣。
春节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这位患者开始服用刘新壮研发的中药。临床实验的日子里,刘新壮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千百次地想象,在中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之下,坏死的肢端将会出现怎样的演变,一幕又一幕,浮现在他脑海。结果,大出他的预料!
在他想象中,患肢坏死皮肤的黑色是一层一层退去的,或者一片一片变换的。结果证明,他想的不对。变化是一条一条发生的—服药1个月,患肢的黑色皮肤上出现了一条一条细细的白色条纹(正常皮肤颜色),犹如干涸龟裂的稻田灌上了水。尔后,条纹逐渐变宽,最后连成一片。服药3个月后,患肢皮肤颜色全部由黑变白,证明患肢由供血不足变为供血充盈。
在他想象中,血管瘀堵、血液流通不畅,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免疫力的“清除”、“修复”作用要想清除这些瘀堵、恢复血液通畅,肯定非常非常困难、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结果证明,他想的不对。服药1个月,患肢即由冰凉变为温暖,脚踝脉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说明解决血管阻塞并不难,血管的瘀塞从第一个月即有明显改善!
在他想象中,溃烂的肢端要抗感染、封口、愈合,在血管稍稍疏通之后,最终还是要靠抗生素。结果证明,他还是想的不对。肢端从溃烂不止到完全愈合,服中药仅仅只用了4个月时间,没有借助任何西药、任何抗生素。说明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中药是“主药”而不是“辅助”药物。
当时,刘新壮和他的中医朋友又找了8个同类患者,实验结果大致相同。证明在抗生素作用不大、西医只能“截肢”的糖尿病肢端坏死,中药完全可以使之痊愈,而不必“截肢”致残!他于2007年10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一个治疗糖尿病肢端坏死的中药”发明专利申请。
该药的研发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刘新壮的研发热情。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与糖尿病肢端坏死同属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他由此联想,血液是患者的血液,血管是患者的血管,中药能够使患肢动脉发生变化,也许同样会在冠状动脉上发生作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验,再一次证明他猜对了,刘新壮又成功开发出“一种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药”,于2009年10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发明专利申请。上述两个治疗大血管病变的发明专利均已初审合格,现在已经进入实审阶段。
中药,本来就是中国的专利
2008年7月,互联网上的一则消息让刘新壮彻夜未眠。消息称:外国公司频频申请中药专利。中药的许多古方、验方已被他们收入囊中。比如,日本一家公司就将当归芍药汤等四个传统中药方在美国申请专利获得授权;截至2000年,我国的中药专利申请90%来自国外。刘新壮说,长此下去,终有一天,中国人如果制造中药,很有可能会因“侵犯知识产权”而被判违法,这样一来就成了极大的讽刺。
刘新壮思绪万千:“中药本来就是中国的专利,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他意识到,自己的糖尿病系列发明专利,迟早会被媒体公布,那么这些配方、药理、工艺、疗效都会毫无遮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自己不把它们严密保护起来,肯定会有人利用同类中药的可置换性,钻知识产权制度的空子,冒似“正当”地将这些配方据为已有。如果是这样,自己的创新岂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刘新壮清楚,要想保护中药发明专利,唯有做“专利池”。据他介绍,“专利池”就是以核心专利为中心,把可能置换的若干中药囊括其中,以此申请专利,犹如在一个碉堡四周,设置层层叠叠的壕沟,阻止他人接近。
可是制作“专利池”谈何容易?别人的专利都是代理公司进行代理,可刘新壮的专利申请都得靠自己写。尽管参考了一些样板,却仍然出现一些错漏。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意见中详细地给他指出:这里应加个序号“1”、那里应添个逗号、这里不能用“等”字,那里不能用“份”字等等。这让刘新壮非常感慨:“这是一个公民直接与中央国家机关局打交道呀!那些审查员们非常细心、非常认真,讲解循循善诱!他们为谁着想、为谁服务?为一个从未谋面、素不相识的公民,为公民取得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所以,每次收到国家专利局的审查意见,心里都是暖融融的。”近些年,北京市科委、石景山区科委等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资助发明专利。北京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北京代办处是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特别热心,在刘新壮申报“专利池”的过程中,在如何申报奖励资金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所以,刘新壮常说,他的“专利池”是政府手把手“教”出来的,四台大轿“抬”出来的,这也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政府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刘新壮的发明不仅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钦佩和赞誉。据了解,目前刘新壮正在积极寻求与制药企业合作的机会,希望尽快将这些发明专利推向市场,服务更多因糖尿病引起病变的患者。刘新壮的研究和系列发明不仅消除了患者“截肢”的恐惧、避免了“失明”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发明为中医事业增光添彩,捍卫了中医在我国几千年文明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