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借贷的合法利率是多少?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生产生活等需要,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 有借贷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借方需向贷方 支付一定利息,利息为多少,由双方协商 决定。但是,以稳定经济秩序为出发点,古代官方 通常都有指导性的法定利率。
  古代典籍《周礼》中明确记载,3000多年前, 西周的官方市场开始赊贷制,视借贷情况不同收取 不等的利息。一种是普通百姓从官方机构赊买货物 时约好付款日期,如果是用于祭祀事务,赊期不超 过十天,如果是办丧事,赊期不过三个月,超过约 定赊期,要向官府支付5%以上的贷用利息,这是 带有扶助性质的低息借贷。另一种是商人也可以向 官方借钱做生意,但需按照实际借贷期,收取25% 的利息,《周礼》中规定:“民之贷者取息有至 二十有五”。这个利率相对来说很高了,而民间借 贷利率应该会高于此。
  汉代的法定利率是20%,这在《汉书·货殖传》 中有记载“农工商贾,大率岁万息二千。”也就是说, 每10000钱借贷一年的利息是2000钱。但是两汉 之间的王莽新朝时期,官方收取的借贷月息为3%, 转换为年利率则为36%,算是历史新高。
  由《新唐书》《宋史》等史料来看,唐代、宋 代很长时期官方放贷利率也是20%左右。北宋熙宁 变法中,青苗法规定了百姓从官府借贷青苗钱的利 息,“则二分(利息)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可见 20%的利率是官方标准,对社会借贷行为起指导作 用。不过,熙宁年间也有官员动议提高官方借贷利 息为30%,“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放 息钱”,但是受到了朝野的抨击,没有执行。
  宋代商业经济发达,城市中融通资本的机构较 多,有民间富户经营的质库,有寺庙经营的长生库, 还有政府经营的抵当库,都从事资金调节借贷,由 史料来看,当时民间借贷利率几乎都在20%以上。 如北宋初年,遇到荒歉年景,很多富人借给贫民钱 财所收的利息在100%以上,既影響了民生,也使 百姓交不起皇粮国税,所以,宋太宗端拱年间朝廷 下令:“有取富民谷麦资财,出息不得逾倍”,也 就是说利息不许超过100%,这也映衬了当时的高 利贷很疯狂。动荡的南宋,军队中流行放高利贷, 利率远高于20%,影响了军队的稳定,乃至当局不 得不严令禁止权贵富豪向军队军人放高利贷。
  到了元朝,放高利贷是元朝斡脱商人们热衷的 拿手好戏,所谓的“羊羔儿息”反映了元朝斡脱商 人制度下高利贷敲骨吸髓的剥削程度,倍率惊天, 一锭(50两)银的本钱放出去做高利贷,转来转去 本息累积.十年后,除了当初的一锭本金外,额外 获取的利息是1024锭,年利率在100%以上,而 且是利滚利。《元史·太宗本纪》中说:“国初官 民贷回鹘金,岁加倍。”可见蒙元帝国时期高利贷 极其疯狂。
清光绪年间,高利贷的 记账册。

  明代的合法利息是多少?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 研究指出,明代“一般利息均在月利百分之二以上”, 也就是说年利率24%以上。
  相对而言,清代的法定借贷利率比较低,年利 率在12%上下。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人员调查出乾隆末 期的合法利率是12%,当时是所谓的“盛世”,经济 繁荣,民间金融活跃,真正的民间借贷利息远远超过 政府规定的合法利率,“—般增加到18%,有时甚至 到36%”,法律说是惩治高利贷,但实际上很少真正 处罚。而且,当时放高利贷者规避律法的手法很狡猾, 他们在合约上会明确约定:借钱人付出的利息的12% 的部分写明为利息,超过12%的利息部分,会以其他 名目事先约好,如商业借贷中,会将超过12%的利息 部分商定为花红分配等,这样,法律也拿高利贷者没 有任何办法,借款人与贷借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非法的高利贷行为就这样达成了。
  英国人戴维斯的《崩溃前的大清帝国》书中提 到1830年左右,广州的行商就是以“中国人的惯 例”12%的利率向外国商人轻松借到了大笔资金。 由此看来,清代中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的合法利 息为12%不假。
  再看历史小说家高阳的畅销作品《胡雪岩》中 有个情节提到了当时的利息,“怎么敢要一分(利 息)?重利盘剥是犯王法的。”高阳先生研究清史 颇深,他的研究是10%的利率在咸丰时期属于高利 贷,尽管民间借贷常常这么做,但是不受法律支持 和保护。
  法国人古伯察在晚清中国游历期间,发现当时 中国有很多典当铺,而且其中“衣物的利息是每月 2%,珠宝和金属制品为每月3%”,他还说,“货 币的法定利息率为每年30%”——如果他的记录没 错的话,这与乾隆时期12%的合法年利率相比,提 高了一倍还多,乱世与盛世,利率上就有区别。
  乾隆时期来中国游历的英国人总结出当时高利 贷双方的关系:“高利贷犹如赌博,是一种不体面 的敛钱方式,但因在匮乏者和贪得者之间、在贫与 富之间订立了一种契约,所以即使受害人也不认为 跟一个高利贷者或诈骗者打官司是光彩的。”随着 时代推进,民间借贷中演变出很多新状况,并且对 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或许可以这么说,在资金 紧缺无着落的情况下,筹款人一下子就会想到高利 贷,资金来得快,不误事,既恨又爱。
  历史上很多事,常常是:说归说,做归做。《元 史》记载,高利贷盛行的元朝初期,官方也有个借 贷指导利率,“至元十九年,诏民间贷息,以三钱(每 百钱月息3钱)为率,著为令。”——因这个年利 率36%的金融政策与统治权贵阶层和有钱人的贪婪 欲望相悖,所以根本就没有从制度层面认真执行过。
  综合看来,中国古代历史上,官方规定的借贷 合法年利率在5%-36%之间,但实际上,古代政 府对民间很多高得离谱的高利贷根本就管不了,只 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报,官不究。
  2015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 明确,民间借贷年利率24%以内的受法律保护, 超过36%为无效。可见,历史确实有可以参考的 价值。
其他文献
去年11月1日,众多专家学者齐聚北 大燕园,庆祝了西南联大80年校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两院院士 郑哲敏等90余位联大校友出席。联大一直把 1937年11月1日定为建校日,这一天,已经 从北京、天津南迁到长沙的北大、清华、南开, 正式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是三校“合并” 的日子。  西南联大正式成立,则是1938年4月, 地点是在昆明。日军南下,长沙也不安全,几 千名师生艰苦跋涉一千多公里,
期刊
着道士装的雍正帝,旁边还放着道士炼制的丹药。雍正的死因成谜,但过量服食丹药也被疑为原 因之一。  从秦始皇寻不死药,到唐代皇帝、士大 夫们纷纷服用金丹,中国古人付出了 -惨痛的代价,经历了近千年的严重争 论,唐末至宋初,整个社会的整体,终于认识 到,人的身体不可能吸取黄金、还丹中所谓“不 败朽”的性质,不可能借助这些“外物”来加 固自己的生命。相反,倒足以严重伤害健康和 生命。然而和人类所犯的一切
期刊
海明威墓碑。  几行字的背后,是一人,一生,一段历史。本系 列讲述逝者的墓志铭,追溯人与时代的故事。 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的欧内斯 特·海明威于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凯 彻姆的自己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他的墓碑上刻 着墓志铭:“请恕我起不来了。”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一个叫橡树园的地方,海明威家族 在这里不是最富有的,却很有地位,受人尊敬。他有着音 乐才華的母亲给海明威买了一把大提
期刊
今年愚人节,国内几大科技公司都发布了 精心炮制的愚人节新闻:腾讯宣布,一 直被称为“鹅厂”的他们现在真的要开 养鹅厂了,而且还是“AI养鹅”“云养鹅”;一直 致力于发展人工智能的百度,则号称推出了宠物面 部识别系统,有了这个系统,你的狗都可以自己去 买狗粮了;一贯很正经的蚂蚁金服,则发布全球首 款区块链喷漆神器,他们宣称这或将根治碰瓷……  对于这些愚人节新闻,有人感叹道:人类科技 在愚人节得到了
期刊
被誉为风流才子的李敖走了,挥一挥手, 留下了多少狂人佳话。  民间的评议或许早已经盖棺论定, 那就是,即使李敖再狂,终究是算不得狂士,他只 能被认定为一个狂人。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里, 我们不难发现,狂人和狂士的区别。  这当然涉及到对于狂士的定义和狂士的进化。  《孟子·尽心下》对狂士有如此记录:孔子在 陈,何思鲁之狂士?这是万章问孟子的话。说孔子 周游到陈国,为什么那么想念鲁国的狂士?孟子怎
期刊
1949年,玲玲马戏团为美国纽约的数干名病人做演出,上演了著名 的“大象舞”。  今年2月,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出品的电影《马戏之王》在中国上映,这 部影片取材自真人真事,讲述了美国马戏 界传奇人物P.T.巴纳姆的故事。这让人们记起,就 在去年5月,有146年历史的玲玲马戏团宣布落幕, 从此不复存在。  “玲玲马戏团”的全称是“玲玲兄弟和巴纳姆 及贝利马戏团”(RinglingBros.
期刊
“超人”之谓的李嘉诚于3月16日宣布 退休。他已经90岁了,从十几岁开始工 作,每日事必躬亲。  告别时刻,适逢长和系四家企业业绩发布会, 李嘉诚又谈到了写自傳的问题:“……有试过(写) 自传,很早就尝试录音。但我觉悟了,我不应该出。 未来,不会出自传,因为会得罪朋友。”  李嘉诚的一生最主要的篇章,适逢东亚和世 界最为剧烈变动时期——二战(1940年当他随家 庭躲避日寇迁往香港时,其财富故事宣告
期刊
一、哥贝克力石阵“头骨祭仪”  土耳其 尚勒乌尔法  哥贝克力石阵是全球最神秘的考古遗址之 一,该遗址建造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之间。今年,考古学家对哥贝克力石阵发 现的骨骼碎片显微分析表明,这些骨骼碎片来 自3颗头骨,显示死者死亡之后他们的头骨经 过了雕刻。这是证实哥贝克力石阵居民如何处 理死者头骨的首个证据。考古学家认为,这项 发现可能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头骨祭仪” 的证据,显示被
期刊
电影《无问西东》是最近几年难得的作品。 它可以看成是清华大学的校庆片,尤其是 有关西南联大那一部分,让很多人感动不 已。漏雨的校舍里,学生安静听讲,台下坐着的青 年就有一位杨振宁;日军轰炸,让一些中国最优秀 的青年丢掉书本,投身到飞行训练和空战中。在这 里,个人与家国命运高度融合。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提供 了更多有关西南联大的第一手资料。郑先生是历史 学家,北大教授,西南联大时
期刊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 谷物、粉面制成的食 品全部统称为“饼”, 煎鸡蛋、鸭蛋也称之为“饼”, 油炸米線也是“饼”。汉饼、 胡饼、蒸饼、汤饼……统统都 是“饼”。其中汤饼的做法很 像今天的刀削面和水煮面片,在 当时,这可是一道著名的宫廷美 食。但也不是非富即贵的才能吃, 要“有风度”地吃上一碗面片, 得有一个附加值:着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