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 识字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施
众所周知,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不赞同教幼儿识字的。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识字教育是从小学才开始的,而且小学教孩子识字的起始要求就非常高,即要求孩子做到“四会”,课本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识字载体。识字教育就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带着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实践证明,这样的观念已大大落后于儿童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识字教育完全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
科学认读在坚持“科学”的前提下,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读模式。概言之,就是构建学习化的生态环境,以语言为核心,以孩子生活为内容,以游戏为基本学习方式,在环境和活动中渗透,充分开发和利用与儿童密切有关的环境,包括开发幼儿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虚拟网络环境等,使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而言,科学认读的途径、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情境认读,即成人有意识地利用并创设认读环境引导幼儿认读;活动渗透,即在幼儿园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教育活动中渗透汉字认读;区角认读,即在班级里设置认读“区角”,有意识地摆放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幼儿在活动中接触过的字、词、句以及幼儿和家长一起做的带有汉字的剪贴本等,鼓励幼儿自主地翻看、认读;亲子共读,即发动、组织和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认读;开设专门课程,即通过每周设置1~2节专门的认读课进行认读。在实验过程中,人们创设了许多很有效果的方法,这里不妨略举几例:
(1) “贴标签”。所谓“贴标签”,就是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中的物品有“名”。周围环境中有名称或可以标名称的地方很多。以幼儿园为例,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包括园名、标语、标牌、墙饰等在内的文字,关键要加以利用。无锡市郊区实验幼儿园曾作过一次调查:利用入园和放园的机会、利用各种活动的机会,由家长、老师带着幼儿边走边看,边走边读,边玩边读。幼儿在幼儿园3年期间,能不知不觉认识其中的好多文字。此外,大多数实验园都有活动室、功能室、大型玩具、花草树木等,若能充分开发,在其中添加上汉字,使幼儿有机会经常与这些汉字宝宝“打招呼”,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挂姓名牌。幼儿入园后,实验园把幼儿的姓名、老师的姓名制成各种各样的胸牌挂在各自的胸前,短的两三个星期,长的一两个月,幼儿对幼儿、幼儿对老师,能看着姓名牌叫出姓名。一个班级少的有20多人,多的有40多人,每个人名按2~3字计算,从40到100字不等,除去少数重复的姓或名,也有30到80字。幼儿不仅轻轻松松认识了老师和同学,更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3) 玩汉字游戏。以汉字为中介的综合游戏活动,是科学认读实验的一大特色。在游戏设计中,老师把几个汉字作为幼儿游戏的“玩具”,精心组织幼儿活动。例如:在“苹果”的主题设计中,老师以“苹果”为中心话题,让幼儿“看苹果”“闻苹果”“摸苹果”“尝苹果”“做水果沙拉”等,这是从感官上帮助幼儿感知事物;然后在“画苹果”“唱苹果”“称苹果”“晒苹果”等,在各个领域里认识事物,使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整合。有的幼儿园,还用废旧材料制作了许多汉字玩具,如常熟实验小学分校幼儿园的幼儿、老师和家长共同制作的汉字玩具达上百种之多。汉字玩具,不仅丰富了幼儿玩的内容,增加了玩的乐趣,还提高了玩的质量。
(4) 建阅读角。比如在活动室的一角专门摆放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摆放幼儿在活动中接触过的字、词、句,摆放幼儿和家长一起做的带有汉字的剪贴本。让幼儿自主地翻看,认读。这里既成了学习的天地,又成了交流的场所。
至于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认读,是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原有的情境认读、活动渗透、区角认读、亲子共读等途径外,与幼儿园阶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认读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有机渗透来进行的。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每周有8课时,一般说来,可用4~5课时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任务,另外3~4课时可以用来作课外拓展。课外拓展内容是集中大量汉字(只认读,不写用)与大量阅读相结合。阅读内容包括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科幻作品等。为此,要注重优化作为核心课程的语文教育,注意吸收“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各种流派的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条件的、系统的科学认读实施方案。当然,如果没有幼儿园科学认读的基础,而是从一年级直接开始,则要在开头一段时间注意吸取各种识字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认读过程,必要时可从其他教育活动周课时中移一节用于语文教育。同时注意及早教会汉语拼音和查字典,这样也便于儿童利用注音读物开展大量阅读。
四、 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应从早期认读开始,按照认读为先,写用在后的目标循序渐进进行。
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早期认读开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换言之,从认读入手的早期识字教育,一开始不应像小学那样要求做到“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只需做到整体辨认、正确发音即可。常识告诉我们,儿童早期识字不是一字一字地认,更不是一笔一画地认,大多是把一组字当作图形或整体去辨认,从汉字的轮廓上去识记;读也不是一字一字地读,常常是整体地把握,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一个短句去发音。“整体认读”是儿童早期识字的基本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可逐步提高要求,做到“四会”,即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孩子学习语言从听到说,从说到读,从读到写,需要大脑神经系统和小手骨骼发育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完善大概要到小学才能达到。我们的研究表明,按照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进行认读教育、三四年级进行规范书写教育,既能处理好认读和书写的关系,又能比较好地完成识字教育的任务。
二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不强求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识多少字为评价标准。
识字是儿童自身生活的需要。识字教育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识字更好地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一般而言,儿童认识父母姓名、家庭门牌、家用电器名称,能够辨认银行、书店、饭店、路牌、站牌等常见标识,生活就会方便许多。识字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见一斑。科学认读之所以科学,主要是因为它非常注重把识字教育与儿童有意义的生活相联系,不(强求)死记硬背,更不以识多少字为评价标准,是一种愉快的认读。科学认读坚持“不考核,不攀比”的原则,目的重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识字教育带有很多成人强加的功利性色彩,比如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于是乎,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强迫孩子死记硬背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正是科学认读所竭力反对的。事实上,现在儿童本身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与过去那种几乎无书可读、无字可认的闭塞时代相比,儿童认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中并不缺少便于孩子认读的汉字,关键是我们缺少一种对汉字信息的敏感性,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了。即便如此,为了能够适应生活和交往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耳濡目染的途径,儿童还是会认识不少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识字是我们成人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儿童适应环境和生活的需要。当然,如果家长、教师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科学认读氛围的营造,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信息,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孩子的识字量,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三要注意强化学科合力,弱化学科分野,引导教师树立识字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
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现在的学校教育显然是分科教学强调有余、学科整合明显不足,一个显著弊端就是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学科区隔非常严重,由此形成识字教育非语文教师莫属的奇怪现象。其实,识字教育作为一种母语教育,不应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应是其他学科教师的职责,是大家共同的任务。作为课程改革实施者的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一种合力,都去认真解决认读问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不仅能让学生多识一些字、多读一些文,而且也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顺利完成。有研究发现,因为有些字(词)不认识而导致理解困难,常常是影响儿童学科学习的重要原因。笔者曾经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思想品德》《数学》《音乐》和《美术》共20本教科书中出现的汉字进行过统计,发现常用汉字也不过就2354个。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即便幼儿园没有开展科学认读,在小学一二年级才开始,孩子上三年级时也同样可以完成2500~3000个常用汉字的认读任务。具体操作是:在尊重现有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框架内,语文老师有机地渗透科学认读活动,其他学科老师携手合作,在教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导好本门学科的阅读,这样就能确保孩子8岁前基本扫清阅读障碍,尽早地实现自主阅读,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要正确处理好课堂识字与生活识字的关系。
众所周知,课堂识字是传统识字教育所依赖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即便在今天,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否认。我们在此想强调的是,今天的识字教育已远远超出课堂和书本的局限而进入全阅读时代,家庭的、社会的、自然的乃至虚拟的网络世界都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对象。换言之,今天的识字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走出课堂,比如说,根据主题的需要,带领学生亲近自然与社会,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鲜活汉字,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识字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
众所周知,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不赞同教幼儿识字的。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识字教育是从小学才开始的,而且小学教孩子识字的起始要求就非常高,即要求孩子做到“四会”,课本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识字载体。识字教育就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带着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实践证明,这样的观念已大大落后于儿童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识字教育完全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
科学认读在坚持“科学”的前提下,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读模式。概言之,就是构建学习化的生态环境,以语言为核心,以孩子生活为内容,以游戏为基本学习方式,在环境和活动中渗透,充分开发和利用与儿童密切有关的环境,包括开发幼儿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虚拟网络环境等,使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而言,科学认读的途径、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情境认读,即成人有意识地利用并创设认读环境引导幼儿认读;活动渗透,即在幼儿园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教育活动中渗透汉字认读;区角认读,即在班级里设置认读“区角”,有意识地摆放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幼儿在活动中接触过的字、词、句以及幼儿和家长一起做的带有汉字的剪贴本等,鼓励幼儿自主地翻看、认读;亲子共读,即发动、组织和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认读;开设专门课程,即通过每周设置1~2节专门的认读课进行认读。在实验过程中,人们创设了许多很有效果的方法,这里不妨略举几例:
(1) “贴标签”。所谓“贴标签”,就是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中的物品有“名”。周围环境中有名称或可以标名称的地方很多。以幼儿园为例,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包括园名、标语、标牌、墙饰等在内的文字,关键要加以利用。无锡市郊区实验幼儿园曾作过一次调查:利用入园和放园的机会、利用各种活动的机会,由家长、老师带着幼儿边走边看,边走边读,边玩边读。幼儿在幼儿园3年期间,能不知不觉认识其中的好多文字。此外,大多数实验园都有活动室、功能室、大型玩具、花草树木等,若能充分开发,在其中添加上汉字,使幼儿有机会经常与这些汉字宝宝“打招呼”,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挂姓名牌。幼儿入园后,实验园把幼儿的姓名、老师的姓名制成各种各样的胸牌挂在各自的胸前,短的两三个星期,长的一两个月,幼儿对幼儿、幼儿对老师,能看着姓名牌叫出姓名。一个班级少的有20多人,多的有40多人,每个人名按2~3字计算,从40到100字不等,除去少数重复的姓或名,也有30到80字。幼儿不仅轻轻松松认识了老师和同学,更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3) 玩汉字游戏。以汉字为中介的综合游戏活动,是科学认读实验的一大特色。在游戏设计中,老师把几个汉字作为幼儿游戏的“玩具”,精心组织幼儿活动。例如:在“苹果”的主题设计中,老师以“苹果”为中心话题,让幼儿“看苹果”“闻苹果”“摸苹果”“尝苹果”“做水果沙拉”等,这是从感官上帮助幼儿感知事物;然后在“画苹果”“唱苹果”“称苹果”“晒苹果”等,在各个领域里认识事物,使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整合。有的幼儿园,还用废旧材料制作了许多汉字玩具,如常熟实验小学分校幼儿园的幼儿、老师和家长共同制作的汉字玩具达上百种之多。汉字玩具,不仅丰富了幼儿玩的内容,增加了玩的乐趣,还提高了玩的质量。
(4) 建阅读角。比如在活动室的一角专门摆放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摆放幼儿在活动中接触过的字、词、句,摆放幼儿和家长一起做的带有汉字的剪贴本。让幼儿自主地翻看,认读。这里既成了学习的天地,又成了交流的场所。
至于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认读,是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原有的情境认读、活动渗透、区角认读、亲子共读等途径外,与幼儿园阶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认读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有机渗透来进行的。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每周有8课时,一般说来,可用4~5课时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任务,另外3~4课时可以用来作课外拓展。课外拓展内容是集中大量汉字(只认读,不写用)与大量阅读相结合。阅读内容包括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科幻作品等。为此,要注重优化作为核心课程的语文教育,注意吸收“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各种流派的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条件的、系统的科学认读实施方案。当然,如果没有幼儿园科学认读的基础,而是从一年级直接开始,则要在开头一段时间注意吸取各种识字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认读过程,必要时可从其他教育活动周课时中移一节用于语文教育。同时注意及早教会汉语拼音和查字典,这样也便于儿童利用注音读物开展大量阅读。
四、 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应从早期认读开始,按照认读为先,写用在后的目标循序渐进进行。
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早期认读开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换言之,从认读入手的早期识字教育,一开始不应像小学那样要求做到“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只需做到整体辨认、正确发音即可。常识告诉我们,儿童早期识字不是一字一字地认,更不是一笔一画地认,大多是把一组字当作图形或整体去辨认,从汉字的轮廓上去识记;读也不是一字一字地读,常常是整体地把握,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一个短句去发音。“整体认读”是儿童早期识字的基本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可逐步提高要求,做到“四会”,即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孩子学习语言从听到说,从说到读,从读到写,需要大脑神经系统和小手骨骼发育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完善大概要到小学才能达到。我们的研究表明,按照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进行认读教育、三四年级进行规范书写教育,既能处理好认读和书写的关系,又能比较好地完成识字教育的任务。
二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不强求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识多少字为评价标准。
识字是儿童自身生活的需要。识字教育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识字更好地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一般而言,儿童认识父母姓名、家庭门牌、家用电器名称,能够辨认银行、书店、饭店、路牌、站牌等常见标识,生活就会方便许多。识字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见一斑。科学认读之所以科学,主要是因为它非常注重把识字教育与儿童有意义的生活相联系,不(强求)死记硬背,更不以识多少字为评价标准,是一种愉快的认读。科学认读坚持“不考核,不攀比”的原则,目的重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识字教育带有很多成人强加的功利性色彩,比如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于是乎,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强迫孩子死记硬背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正是科学认读所竭力反对的。事实上,现在儿童本身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与过去那种几乎无书可读、无字可认的闭塞时代相比,儿童认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中并不缺少便于孩子认读的汉字,关键是我们缺少一种对汉字信息的敏感性,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了。即便如此,为了能够适应生活和交往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耳濡目染的途径,儿童还是会认识不少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识字是我们成人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儿童适应环境和生活的需要。当然,如果家长、教师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科学认读氛围的营造,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信息,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孩子的识字量,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三要注意强化学科合力,弱化学科分野,引导教师树立识字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
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现在的学校教育显然是分科教学强调有余、学科整合明显不足,一个显著弊端就是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学科区隔非常严重,由此形成识字教育非语文教师莫属的奇怪现象。其实,识字教育作为一种母语教育,不应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应是其他学科教师的职责,是大家共同的任务。作为课程改革实施者的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一种合力,都去认真解决认读问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不仅能让学生多识一些字、多读一些文,而且也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顺利完成。有研究发现,因为有些字(词)不认识而导致理解困难,常常是影响儿童学科学习的重要原因。笔者曾经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思想品德》《数学》《音乐》和《美术》共20本教科书中出现的汉字进行过统计,发现常用汉字也不过就2354个。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即便幼儿园没有开展科学认读,在小学一二年级才开始,孩子上三年级时也同样可以完成2500~3000个常用汉字的认读任务。具体操作是:在尊重现有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框架内,语文老师有机地渗透科学认读活动,其他学科老师携手合作,在教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导好本门学科的阅读,这样就能确保孩子8岁前基本扫清阅读障碍,尽早地实现自主阅读,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要正确处理好课堂识字与生活识字的关系。
众所周知,课堂识字是传统识字教育所依赖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即便在今天,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否认。我们在此想强调的是,今天的识字教育已远远超出课堂和书本的局限而进入全阅读时代,家庭的、社会的、自然的乃至虚拟的网络世界都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对象。换言之,今天的识字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走出课堂,比如说,根据主题的需要,带领学生亲近自然与社会,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鲜活汉字,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识字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