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
【机 构】
: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150040;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86;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86;东北林业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次;雄性混合群243群(8.77%),703只次;雌性混合群129群(4.66%),323只次;雌雄混合群406群(14.65%),1455只次.总的来看,各类型集群出现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次在冷暖季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1).岩羊在冷暖季均以单个个体出现情况较多,集群大小在冷暖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集群类型群平均大小和群大小在冷暖季间也均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科学评估县域生态脆弱性并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长远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SRP模型,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法分别分析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风险水平下生态脆弱性结果,同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结果]①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由0.2633下降至0.1914,累积下降27.31%.区域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西
[目的]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玫瑰红茶加工工艺,提高玫瑰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嫩度的红茶坯来窨制大马士革玫瑰红茶,从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多个方面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儿茶素及其主要组分EGCG含量、游离氨基酸及茶氨酸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减少,且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减少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2.54%、24.90%、25.71%、12.54%、17.26%,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在茶坯嫩度为一
[目的]为研究外源水杨酸对蓝莓果实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云南澄江地区主栽的“夏普蓝”蓝莓为实验材料,用浓度分别为0.5、1.0和1.5 mmol/L的水杨酸溶液进行处理,测定其感官品质、果实硬度、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总酚及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探讨其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结果]0.5 mmol/L外源水杨酸处理能延缓果实衰老,显著抑制蓝莓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有效保持其低温贮藏品质.对不同浓度外源SA处理蓝莓果实的8个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特征值大干1的生理指标综合为2个因子,累积方
鳞片是研究穿山甲(Manis spp.)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类、个体鉴定的重要材料,鳞片的形态在穿山甲身体上具有渐变性,只有同部位才具有可比性,因此,开展相关工作需要首先确定鳞片所处的身体部位,为此建立了马来穿山甲(M.javanica)和中华穿山甲(M.pentadactyla)全身鳞片(头部除外)的编码系统,并对其鳞片位置及数量进行比较分析.该编码系统对穿山甲颈部、躯干、四肢、尾部的每一枚鳞片均进行编码,每枚鳞片在坐标系中都有固定的位置.通过这一系统,可以便捷地统计各个部位鳞片的数量,比较部位之间、个体之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为中国特有虎亚种,近40年在野外未见踪迹,亟待实施野外放归和野生种群重建生态工程.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漩涡模型,对拟重建的华南虎野生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对影响未来种群动态的主要因子,包括初始种群、最小存活种群和环境容纳量参数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无个体补充的情形下,壶瓶山—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虎野外放归备选地环境容纳量为22只,未来100年内,野生华南虎种群存活概率为0.85,内禀增长率为0.1871,周限增长率为1
以笼养环尾狐猴(Lemur catta)和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为研究对象,在国际上首次关注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和新大陆猴(Platyrrhini)物种触达不同特征目标物(有生命目标物和无生命目标物)的手偏好表达特点.研究发现:(1)面对有生命和无生命目标物,环尾狐猴和松鼠猴均表现出个体水平上的手偏好,但无群组水平上的手偏好;(2)目标物特征和手偏好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面对有生命目标物,环尾狐猴左手的使用频率高于右手,而松鼠猴则相反;面对无生命目标物,2物种左手的使用
为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活动的影响,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北树鼩进行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重叠指数及相对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07:00—08:00、16:00—17:00).不同月份间北树鼩的活动强度指数(t=13.072,df=11,P<0.001)和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
为了明晰食物丰容对猕猴(Macaca mulatta)行为的影响,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86只猕猴进行食物丰容前、后日行为时间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丰容前猕猴在白天通常以休息(日均43.80%)、摄食(日均34.60%)和攀爬移动行为(日均16.40%)为主;(2)丰容后,摄食行为09:00和15:00极显著低于丰容前(P<0.01),10:00显著低于丰容前(P<0.05),09:00—10:00由58.14%降到46.51%,降低了11.63%;15:00—16:00由51.16%降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活动模式呈经典的双峰型,上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9: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09:00,下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
[目的]研究煤矸石对褶纹冠蚌斧足和外套膜重金属含量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煤矸石/水比率的养殖池培养褶纹冠蚌,1年后,采用ICP-MS和组织学石蜡切片技术,测定不同处理褶纹冠蚌体内斧足和外套膜组织重金属含量并观察各组织切片变化情况.[结果]①煤矸石中的微量元素未对养殖池内的沉积物造成明显污染,沉积物中Cu、Zn、As、Pb和Cd含量分别为21.12 ~22.35、90.70 ~109.27、28.54 ~36.24、21.30 ~23.53和0.11 ~0.13 mg/kg;②外套膜对微量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