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美学的视野来看,古道“丝绸之路”是一架能够让中国向世界传播美学思想的重要桥梁。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由之地——敦煌,几度兴衰,步履维艰地走过了这五千年来迂回坎坷的历程。其悠久的历史滋长出敦煌璀璨的古代文明,传承于今的石窟壁画艺术使这座古城熠熠生辉。满壁风动,天衣飞扬,敦煌壁画拥有丰富冶艳的色调、饱满有力的形态、深邃剔透的意蕴,细密流畅的线条,它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珍贵的古典艺术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敦煌壁画成长、蜕变的轨迹来看,自佛教题材传入敦煌以后,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以西域佛教画为根基,不断向其中融入中华文化内涵、形式和技法,后经过近四百年的演化,于唐代已经彻底产生自身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质。石窟壁画的艺术形象,能够让观摩者自发地从内心深处形成某种猛烈的精神能量,从而留下刊心刻骨的审美印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 ;佛教美学 ;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作为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组合性艺术存在,其壁画本来只是为了印衬佛教佛像的彩塑,才附着于彩塑艺术的,但在实际上由于壁画本身博大精深,多样的形式以及包罗万象的内容,种种对立统一的和谐性使得敦煌石窟早已成为了石窟艺术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石窟壁画中,我们不但能够体会它线条、色彩、构图、想象夸张等形式的和谐之美;而且还可领略其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所折射出来的意境之美、飞动之美、传神之美,甚至还有此处佛国寰宇所传达出来逾越世俗的慈悲与静涅的佛学之美。
和谐、秩序这两大元素不仅是宇宙美也是艺术美的根基。在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乐曲的节拍与律动之完美和谐、舞蹈的曲线与姿势之完美和谐、色彩沁染的浓淡与延展之完美和谐,这些都是最能表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调与音韵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石窟壁画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是一种具备多样性又融合统一的和谐艺术,“整体的境界之美”才是其一直所寻觅的别样之美。中国传统绘画所探求的神似是构建在形似的基础上的,因此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美也是由它灵活的线描样式、完善的色彩调配以及构图的完备、格局的精巧等“有意味的形式”所形成的中华和谐之美。
一、线描造型之美
线描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最为基础的重要造型手法之一,是中华绘画艺术之精魄所在。在古代的中国绘画理论里,他们认为线描笔法的重要性远超过于色彩或者其他因素。线描笔法,首先是在了解事物的精神和意韵之后,才能在作者联想的基础之上,去勾勒出轮廓与样式。在线描中,作者所绘出线条的起承转合不仅是事物本身外在形态的要求,更是事物所内含的气质、神韵与精神的传达以及和作者内心情感的凝集。
在对早起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其起稿线大部分都会用土红线或墨线,来勾勒出慈悲肃穆的佛、绰约多姿的伎乐、单凭两条丝飘带便可轻盈缥缈的飞天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和风景山水。譬如在北魏257窟之中用此技法所描绘的飞驰奔腾、犹如自然之子的九色鹿。而与上面两种定型线不同的則是铁线描,此种技法稍粗,行笔之间圆润畅达、遒劲绵延。据考察,特别是在北周一代的石窟壁画中多采用此种技法进行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唐、西夏、元等朝代,由于各朝代的习尚风俗大不相同,人物意蕴的差异变化,线描手法又产生了各种新的变化。
在另外一方面,提神线和装饰线也是在人物绘制中除了起稿线与定型线之外的能够有力传达作者、人物情感、意境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细节。而敦煌壁画恰恰就是以线条来呈万物之神韵,通过线条来表现出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气质。敦煌壁画艺术让不同的线条以及线条之间能够放肆挥洒、起伏交错、流转变幻,这才是敦煌壁画艺术的多彩纷呈和富有自然气息与生命活力的别样艺术之美。
二、色彩搭配之美
正是因为拥有了色彩,艺术家们才可以不断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出多彩纷呈的壁画艺术。从此种角度来看,色彩之美正是敦煌壁画艺术能够具备吸引艺术爱好者的无尽魅力的重要要素之一。
从艺术史来看,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典型的线描艺术,它在创作时尤其强调笔墨、线条和整体构图这三种要素的合理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所探求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质朴之美。而在西方的绘画艺术之中,特别是水彩画、油画等,更多的是强调画作要具备绚丽的色彩,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光与色的艺术。佛教艺术文化自印度途经西域最终传入敦煌,慢慢形成了具备敦煌特色的佛教艺术文化,此种艺术文化正是在赋予作品的色彩上受到了大量西域艺术文化的熏陶,强调通过色彩来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命活力与现实感,但其本身又区别于西方单纯的光色形式的艺术,而更加着重于强调一种随类赋彩的原则。在敦煌早期壁画中为了呈现出人物的立体感,使得人物能够更加立体,会采用西域凹凸晕染法,以土红为作品的底色,再在人物的五官尤其是眼部及鼻梁来晕染白色,从而达到人物立体的画面效果。
在绘画艺术之中,色彩就像是一种特殊并且无声的语言,其中无论是对于作品赋彩的差异,还是画面色调的转换,也从一个艺术的角度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意志以及社会的时代风尚,能够给予观摩者以各种不同的意境体验与情感波动来与作者心意相通。壁画艺术的发展一方面不仅是对各个时代风尚的呈现,另一方面各个时代的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壁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十六国北魏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朝局的变换,壁画的画面多表现为忍辱牺牲;而到了西魏北周时期则变得更加偏向秀逸、清新一些;最为典型的要数隋唐时代,隋唐时期乃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顶峰,统治阶级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极有以利于艺术文化发展的氛围,从而使得那时的壁画多为绚丽多彩,博大雍融,可惜盛极转衰,到了西夏一代则显得萧瑟清冷了许多。
敦煌壁画艺术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中对色彩的重视程度,强调了色彩这一要素的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虽然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基本上只是在笔、墨、神、韵上作文章,因而导致了长期以来对色彩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淡化,认为色彩单单只是“西画”或是油画所独有的。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色彩是绘画当中的最为主要形式性因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很早就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只要用心感受敦煌壁画的色彩美,就能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的用色特点,理解传统色彩语言的含义。
关键词:敦煌壁画 ;佛教美学 ;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作为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组合性艺术存在,其壁画本来只是为了印衬佛教佛像的彩塑,才附着于彩塑艺术的,但在实际上由于壁画本身博大精深,多样的形式以及包罗万象的内容,种种对立统一的和谐性使得敦煌石窟早已成为了石窟艺术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石窟壁画中,我们不但能够体会它线条、色彩、构图、想象夸张等形式的和谐之美;而且还可领略其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所折射出来的意境之美、飞动之美、传神之美,甚至还有此处佛国寰宇所传达出来逾越世俗的慈悲与静涅的佛学之美。
和谐、秩序这两大元素不仅是宇宙美也是艺术美的根基。在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乐曲的节拍与律动之完美和谐、舞蹈的曲线与姿势之完美和谐、色彩沁染的浓淡与延展之完美和谐,这些都是最能表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调与音韵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石窟壁画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是一种具备多样性又融合统一的和谐艺术,“整体的境界之美”才是其一直所寻觅的别样之美。中国传统绘画所探求的神似是构建在形似的基础上的,因此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美也是由它灵活的线描样式、完善的色彩调配以及构图的完备、格局的精巧等“有意味的形式”所形成的中华和谐之美。
一、线描造型之美
线描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最为基础的重要造型手法之一,是中华绘画艺术之精魄所在。在古代的中国绘画理论里,他们认为线描笔法的重要性远超过于色彩或者其他因素。线描笔法,首先是在了解事物的精神和意韵之后,才能在作者联想的基础之上,去勾勒出轮廓与样式。在线描中,作者所绘出线条的起承转合不仅是事物本身外在形态的要求,更是事物所内含的气质、神韵与精神的传达以及和作者内心情感的凝集。
在对早起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其起稿线大部分都会用土红线或墨线,来勾勒出慈悲肃穆的佛、绰约多姿的伎乐、单凭两条丝飘带便可轻盈缥缈的飞天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和风景山水。譬如在北魏257窟之中用此技法所描绘的飞驰奔腾、犹如自然之子的九色鹿。而与上面两种定型线不同的則是铁线描,此种技法稍粗,行笔之间圆润畅达、遒劲绵延。据考察,特别是在北周一代的石窟壁画中多采用此种技法进行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唐、西夏、元等朝代,由于各朝代的习尚风俗大不相同,人物意蕴的差异变化,线描手法又产生了各种新的变化。
在另外一方面,提神线和装饰线也是在人物绘制中除了起稿线与定型线之外的能够有力传达作者、人物情感、意境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细节。而敦煌壁画恰恰就是以线条来呈万物之神韵,通过线条来表现出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气质。敦煌壁画艺术让不同的线条以及线条之间能够放肆挥洒、起伏交错、流转变幻,这才是敦煌壁画艺术的多彩纷呈和富有自然气息与生命活力的别样艺术之美。
二、色彩搭配之美
正是因为拥有了色彩,艺术家们才可以不断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出多彩纷呈的壁画艺术。从此种角度来看,色彩之美正是敦煌壁画艺术能够具备吸引艺术爱好者的无尽魅力的重要要素之一。
从艺术史来看,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典型的线描艺术,它在创作时尤其强调笔墨、线条和整体构图这三种要素的合理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所探求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质朴之美。而在西方的绘画艺术之中,特别是水彩画、油画等,更多的是强调画作要具备绚丽的色彩,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光与色的艺术。佛教艺术文化自印度途经西域最终传入敦煌,慢慢形成了具备敦煌特色的佛教艺术文化,此种艺术文化正是在赋予作品的色彩上受到了大量西域艺术文化的熏陶,强调通过色彩来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命活力与现实感,但其本身又区别于西方单纯的光色形式的艺术,而更加着重于强调一种随类赋彩的原则。在敦煌早期壁画中为了呈现出人物的立体感,使得人物能够更加立体,会采用西域凹凸晕染法,以土红为作品的底色,再在人物的五官尤其是眼部及鼻梁来晕染白色,从而达到人物立体的画面效果。
在绘画艺术之中,色彩就像是一种特殊并且无声的语言,其中无论是对于作品赋彩的差异,还是画面色调的转换,也从一个艺术的角度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意志以及社会的时代风尚,能够给予观摩者以各种不同的意境体验与情感波动来与作者心意相通。壁画艺术的发展一方面不仅是对各个时代风尚的呈现,另一方面各个时代的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壁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十六国北魏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朝局的变换,壁画的画面多表现为忍辱牺牲;而到了西魏北周时期则变得更加偏向秀逸、清新一些;最为典型的要数隋唐时代,隋唐时期乃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顶峰,统治阶级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极有以利于艺术文化发展的氛围,从而使得那时的壁画多为绚丽多彩,博大雍融,可惜盛极转衰,到了西夏一代则显得萧瑟清冷了许多。
敦煌壁画艺术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中对色彩的重视程度,强调了色彩这一要素的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虽然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基本上只是在笔、墨、神、韵上作文章,因而导致了长期以来对色彩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淡化,认为色彩单单只是“西画”或是油画所独有的。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色彩是绘画当中的最为主要形式性因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很早就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只要用心感受敦煌壁画的色彩美,就能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的用色特点,理解传统色彩语言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