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进入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道德启蒙的关键时期,它不仅可以规范当前的行为和习惯,而且对未来也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致力于德育有效性的提高上。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有效方法
“立德树人”的实践已成为现阶段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教师要重视把握德育的内涵,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成长和他们的未来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计划,引导小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工作,使德育教育得以常态化和持久化,为小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观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只注重小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德育的發展。父母和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示范、评价等机制,德育工作开展困难重重,难以有效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2.德育过于形式化
我国的许多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只是一种形式,学生只是能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在德育中,教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制度,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3.德育中缺乏家庭教育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教育参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看,而老人对孩子又过分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造成教育缺失的现象。
二、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1.进行文化宣传,进行德育素养熏陶
德育是内在性格的整体培养。学生首先要具有思想上的认同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而且还要借助文化环境的整体引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定期的文化宣传活动,讲座和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坚韧精神”等主题的讨论活动,以及布置黑板报、校园广告语等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必须通过特定学科的教学,有效地将德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德育的角度扩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德育渗透。尤其对于语文,道德和法治学科,教师需要更新落后的教育思想,做好学科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激励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德育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忽视了班级德育氛围的构建。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道德管理中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害怕老师,不敢或不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尽力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词语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使学生自愿发言。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可以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更服从老师的教诲,从而提高德育管理的教学效果。
3.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的开展不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可以结合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持续的自我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以增强德育的内涵。例如:教师在法定节假日和传统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教育活动中观看雷锋的高尚品德视频和图片展,以及通过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自我比较渗透道德教育。或者,教师也可以带小学生到养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参加慈善活动,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德育行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合力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德育体系,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周末或上学的路上,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在路上乱扔垃圾,不要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等。这些都是德育的实践验证。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扩大小学生的教育范围,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多样化的动手实践活动可以吸引他们参与道德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格,改善他们的精神世界。
4.示范引领,树立标榜
教师作为学生德育路上的领路人,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的价值并体现自己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通过示范引领的方法树立高尚的形象,引导学生以这一形象为榜样。小学生通常会将老师视为他们的“第二父母”,并对老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模板,那么开展德育素养教育就会收到更好地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情感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想象力和理解力。通过营造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可以把本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三风建设公布上墙;及时更新学校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和黑板报,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德育的气息。
5.发挥学校与家庭的表率作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教师和家长的日常言行也是影响学生良知和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与生具有的较强模仿能力,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需要我们成人要以文明行为为指导。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必须以热情的职业道德态度对待学生,然后利用他们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道德行为感染小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和道德修养。父母还应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并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审视事物,父母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当用自身行为对其进行无声的引导和呵护。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德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从德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德育形成中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不断深化德育素养教育能力,充分利用和创造一切可用条件,切实提升德育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黄镇基.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途径分析[J].好家长,2017(41).
[2]刘蜀民,甘霖.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中华少年,2016(20).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有效方法
“立德树人”的实践已成为现阶段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教师要重视把握德育的内涵,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成长和他们的未来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计划,引导小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工作,使德育教育得以常态化和持久化,为小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观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只注重小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德育的發展。父母和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示范、评价等机制,德育工作开展困难重重,难以有效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2.德育过于形式化
我国的许多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只是一种形式,学生只是能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在德育中,教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制度,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3.德育中缺乏家庭教育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教育参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看,而老人对孩子又过分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造成教育缺失的现象。
二、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1.进行文化宣传,进行德育素养熏陶
德育是内在性格的整体培养。学生首先要具有思想上的认同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而且还要借助文化环境的整体引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定期的文化宣传活动,讲座和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坚韧精神”等主题的讨论活动,以及布置黑板报、校园广告语等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必须通过特定学科的教学,有效地将德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德育的角度扩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德育渗透。尤其对于语文,道德和法治学科,教师需要更新落后的教育思想,做好学科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激励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德育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忽视了班级德育氛围的构建。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道德管理中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害怕老师,不敢或不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尽力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词语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使学生自愿发言。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可以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更服从老师的教诲,从而提高德育管理的教学效果。
3.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的开展不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可以结合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持续的自我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以增强德育的内涵。例如:教师在法定节假日和传统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教育活动中观看雷锋的高尚品德视频和图片展,以及通过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自我比较渗透道德教育。或者,教师也可以带小学生到养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参加慈善活动,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德育行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合力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德育体系,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周末或上学的路上,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在路上乱扔垃圾,不要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等。这些都是德育的实践验证。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扩大小学生的教育范围,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多样化的动手实践活动可以吸引他们参与道德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格,改善他们的精神世界。
4.示范引领,树立标榜
教师作为学生德育路上的领路人,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的价值并体现自己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通过示范引领的方法树立高尚的形象,引导学生以这一形象为榜样。小学生通常会将老师视为他们的“第二父母”,并对老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模板,那么开展德育素养教育就会收到更好地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情感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想象力和理解力。通过营造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可以把本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三风建设公布上墙;及时更新学校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和黑板报,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德育的气息。
5.发挥学校与家庭的表率作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教师和家长的日常言行也是影响学生良知和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与生具有的较强模仿能力,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需要我们成人要以文明行为为指导。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必须以热情的职业道德态度对待学生,然后利用他们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道德行为感染小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和道德修养。父母还应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并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审视事物,父母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当用自身行为对其进行无声的引导和呵护。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德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从德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德育形成中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不断深化德育素养教育能力,充分利用和创造一切可用条件,切实提升德育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黄镇基.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途径分析[J].好家长,2017(41).
[2]刘蜀民,甘霖.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中华少年,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