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株特征分析及不同温度对杀菌效果的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an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本地区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耐药性和不同温度杀菌效果的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治疗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样本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不同温度杀菌效果试验。

结果

从1 166份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07株,检出率为9.18%。从72份小海产品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42株,污染率为58.30%。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共分为8个群,主要血清群为O3和O4群,检出率分别为49.53%和34.58%。小海产品中的O抗原多集中在O4、O1、O3群,其中分离到O3∶K6临床型菌株4株。药敏试验发现临床分离株和小海产品分离株对青霉素类中的氨苄西林耐药率极高,分别达到了94.39%和88.10%,对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的敏感率都在90.00%以上甚至接近100.00%。临床株中对3类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有17株,占15.89%,小海产品分离株中对3类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有3株,占7.14%。小海产品分离株在80℃情况下60 s的灭杀率为85.71%,90 s能完全达到灭杀效果,在90℃和100℃时,只需要40 s和30 s就能完全达到灭菌效果。临床分离株80℃、90℃、100℃时分别要120 s、90 s、50 s才能完全达到灭杀效果。

结论

本研究系统地分析比较了临床和小海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表型和在不同温度情况下的杀菌效果。对该菌的传播和该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和医院感染防控有着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其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备受关注。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Fn可促进肠道炎症反应,改变结肠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本文将就具核梭杆菌对肠道免疫的影响及相关疾病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寻找Fn相关性肠道疾病的免疫机制,并提供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目的比较MF59和铝佐剂在HIV-1多表位蛋白MEP1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的异同,确定一种能诱导高水平免疫应答的佐剂配方。方法将MEP1蛋白与MF59或铝佐剂制备成免疫原,肌肉注射BALB/c雌性小鼠,分别在初次免疫和三次免疫后10 d分离血清和单个脾细胞,通过间接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MEP1抗体及亚类,ELISPOT检测脾脏分泌IFN-γ及IL-4淋巴细胞数量,比较两种佐剂诱导的体液
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作为治疗性生物制品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虽然抗体在临床上显示了其巨大的应用价值,但人类疾病的广度和复杂性督促我们不断寻求新作用方式的新型药物,避免仅仅局限于单抗这一类蛋白质药物。这其中,抗体Fc融合蛋白药物正成为新的研发热点,并且在众多人类疾病治疗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已上市的抗体Fc融合蛋白通常以受体和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设计策
目的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LA_2144基因产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和磷脂酶A2(PLA2)的酶活性。方法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问号钩端螺旋体赖株LA_2144基因跨膜区、信号肽和结构域。构建无信号肽LA_2144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重组蛋白rLep2144后复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rLep2144水解PAF-AH底物2-thio PAF的活性及其Km和Kc
目的探讨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联合CD31+调节性T细胞(Treg)检测在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胸腺新近输出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验分4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ild CHB)组35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oderate CHB)组35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evere CHB)组35例,健康对照(HCs)组30例,利用磁性细胞分离法分离各组CD4+CD25+T
目的对云南省柯萨奇病毒B组2型(coxsackievirus B2,CV-B2)不同时间分离的15株病毒VP1区3′端编码序列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05—2006年从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2013年从健康儿童和2014年从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中分离到的15株CV-B2的V
目的对基于细胞感染的RT-qPCR法测定轮状病毒疫苗效力进行验证。方法根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导原则,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准确性、精密性、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该方法仅能扩增测定相应型别的轮状病毒株,具有特异性;该方法测定G2、G3、G4型轮状病毒效力的回收率为97%~108%;细胞板内和板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在0~2.6
反向遗传学技术可直接在基因水平上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操作,从而快速直接的对病毒复制、致病等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目前,呼肠孤病毒科的多种病毒,例如,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等均已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这一有力工具,在病毒各项基础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成员,反向遗传学操
目的侵袭性真菌病病原学诊断的经典培养方法耗时长,常常导致临床确诊延误。本研究通过荧光染色技术对侵袭性真菌病尤其是少见真菌病进行快速诊断,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通过荧光染色法进行侵袭性真菌病菌种鉴定及病原学诊断的病例,对其中3例少见侵袭性真菌病进行病例总结报道。对临床标本进行预处理,直接涂片并滴上荧光染液,捻磨混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根据镜下菌体形
目的探讨人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hDPSC-exosome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评价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成人恒牙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提取细胞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Western blot检测其表面CD9、CD63的表达。分别用PBS、L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