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特别是对常态课的反思,从而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学生对此则有了一个更好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模式,即通过课前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创新思考,解决问题。微课还可以帮助一些学生把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进行再学习,有益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亦校亦家 寓教于乐
目前,小学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尤其是村小,尤其是村小里的留守儿童,尤其是村小里留守儿童的数学课,更是枯燥单调。
一、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
作为农村小学一线数学老师,我时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学生对数学不仅没有兴趣,而且缺乏钻研精神,一旦遇见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绕道而行,甚至是放弃,既不会主动請教老师,也不会动手查资料去自行解决;同类型题目虽然讲过、练过多次,但落实到作业或试卷上,有的学生仍然做错,如果题目稍微改动一下,便无从下手,更别说举一反三了;不少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上辅导班,但收效甚微,互相抄作业的现象日趋严重;还有些学生上课听热闹,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学习数学的主要作用是考试和升学,但如果不会灵活运用,就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以其直观、高效等优势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微课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教学的重点、疑难点等零散片段变为精彩片段,录制提供给学生观看,时间短,内容精,利用率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形象性
通过微课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发现问题,创新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对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消化的知识进行再学习。
例如,四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中有道例题: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首先分析题意,然后根据问题思考每人分得多少块,即计算3÷4等于多少?为什么?我用微课展示分法,先把其中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各取一份,每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4;另外两块月饼也依此操作,平均分成4份,各取一份,即每人得3个1/4,也就是3/4。在本例中,学生以微课为推手,动手操作,拓展思维,继而发现第二种分法,把3块月饼摞在一起,当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3/4。在微课的引导下,有学生又发现第三种分法,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前两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2;再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后两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2,然后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4,最后经过计算得出,每人分得总月饼的(1/2+1/4)也即3/4。学生在微课的引领下脑洞大开,被自己的发现所震撼,课下拍成一、两分钟的小视频发在班级群里,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分享。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能。学生在一次次分享中成长,这就是微课带来的魅力。
(二)灵活性
微课的价值在于不但服务于课前、课中,还服务于课后。微课视频大量应用于数学教学,让教师可随时根据课堂内容录制手机视频,放到班级群中播放,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模仿和学习(尤其是低年级),而且也方便了家长“照葫芦画瓢”检查辅导孩子的作业,充分显示出微课的便利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微课的作用
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导等特点,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微课集中短小的优势,初步探讨尝试了“课前自学微课——课中答疑解惑——课后微课复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介入微课,对学生进行学习新知、巩固知识的指导,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在家亦校,在校亦家”的学习体验
“短、小、精、活”是微课的主要优势。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可以直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题型制作成微视频和对应练习直接上传到班级微信群里,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学生的难点往往是不能理解“根据不同的底做不同的高,从给出已知的两组底和一组高的数据中,求另一组高,分析出底和高一一对应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此,我首先制作了一个题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5分钟微课和分层练习题(课后相似习题→基础巩固→综合习题→拓展提升→智能组题→高频错题等),然后指导学生在课后观看,并直接在网上完成相应的练习,再根据错题分析及时订正。老师可以在网上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答题详情、错题更改情况并给予批评与鼓励,使课堂难点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再现。这种“在家亦校,在校亦家”的学习体验备受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效果不错,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尤其是潜力生和留守生。
(二)可集中突破难点
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课堂上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的内容,如数学的《平移与旋转》、《约分》等,这些直观操作比较麻烦,知识的科学性较强,很难做到教师讲得清楚科学、学生听得明白通透。此时,便可以借助微课,结合动画演示并配以文字形式制作一个形象易懂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内容及缘由。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几何部分,如果离开信息技术手段,将会大大地降低空间色彩和增加教学难度。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圆柱等分成8份、16份等,但是对于等分的份数越多,学生们操作起来的难度就越大。这时,教师可在教学中提前做好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的动态展示下,结合语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中的极限思想,空间思维被瞬间打开,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微课,把平面图形知识转化为了立体图形知识,形式更加立体,重难点更加突出。
(三)寓教于乐
在教学“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决问题中,我充分利用微课,紧紧围绕“兴趣主导”和“快乐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课后延伸,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1.课前准备
小学生应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利用微课进行预习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由于学生自身智力、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学习上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家长对此往往束手无策。此时,微课就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家长可以随时让孩子在微信或QQ上观看老师发的视频及相关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在教学《鸽巢问题》时,我利用微课,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观看鸽巢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视频,部分感兴趣的学生会根据视频和知识经验,边观看实验边独立动手操作,设置疑问,简单了解“狄利克雷”和“抽屉原理”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如此,学生有了方向,家长有了依托,教师也就有了成就。
2.课中探究
在讲授新课时,我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微课动画小实验导入,简单操作,然后解惑相关疑问,提醒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鸽巢基本原理,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由“要我学”成功转型“我要学”,数学课堂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可谓“寓教于乐、寓学教于乐”也。
3.课后延伸
在建立鸽巢原理模型的过程中,对模型各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学会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鸽巢原理的各个要素进行一一对应,这是个难点。我从生活中一般的抽屉原理出发,制作多种画面形式的微课,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种紧扣文本、适度拓展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利用微课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的习题,更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就必须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氛围、手段等方面创新,把数学知识融贯于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主动去探究、去操作、去思考,课前课后、课内课外随时都会与“老师”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如果说数学课堂教学是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纵横交错的一个无形的網,那么微课教学就是这无形网中的那根线。让我们紧握这根线,把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去,让其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
[2]卞惠石.小学数学微课的应用与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5(05).
[3]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关键词:自主学习 亦校亦家 寓教于乐
目前,小学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尤其是村小,尤其是村小里的留守儿童,尤其是村小里留守儿童的数学课,更是枯燥单调。
一、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
作为农村小学一线数学老师,我时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学生对数学不仅没有兴趣,而且缺乏钻研精神,一旦遇见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绕道而行,甚至是放弃,既不会主动請教老师,也不会动手查资料去自行解决;同类型题目虽然讲过、练过多次,但落实到作业或试卷上,有的学生仍然做错,如果题目稍微改动一下,便无从下手,更别说举一反三了;不少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上辅导班,但收效甚微,互相抄作业的现象日趋严重;还有些学生上课听热闹,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学习数学的主要作用是考试和升学,但如果不会灵活运用,就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以其直观、高效等优势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微课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教学的重点、疑难点等零散片段变为精彩片段,录制提供给学生观看,时间短,内容精,利用率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形象性
通过微课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发现问题,创新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对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消化的知识进行再学习。
例如,四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中有道例题: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首先分析题意,然后根据问题思考每人分得多少块,即计算3÷4等于多少?为什么?我用微课展示分法,先把其中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各取一份,每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4;另外两块月饼也依此操作,平均分成4份,各取一份,即每人得3个1/4,也就是3/4。在本例中,学生以微课为推手,动手操作,拓展思维,继而发现第二种分法,把3块月饼摞在一起,当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3/4。在微课的引导下,有学生又发现第三种分法,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前两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2;再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后两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2,然后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这块月饼的1/4,最后经过计算得出,每人分得总月饼的(1/2+1/4)也即3/4。学生在微课的引领下脑洞大开,被自己的发现所震撼,课下拍成一、两分钟的小视频发在班级群里,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分享。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能。学生在一次次分享中成长,这就是微课带来的魅力。
(二)灵活性
微课的价值在于不但服务于课前、课中,还服务于课后。微课视频大量应用于数学教学,让教师可随时根据课堂内容录制手机视频,放到班级群中播放,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模仿和学习(尤其是低年级),而且也方便了家长“照葫芦画瓢”检查辅导孩子的作业,充分显示出微课的便利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微课的作用
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导等特点,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微课集中短小的优势,初步探讨尝试了“课前自学微课——课中答疑解惑——课后微课复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介入微课,对学生进行学习新知、巩固知识的指导,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在家亦校,在校亦家”的学习体验
“短、小、精、活”是微课的主要优势。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可以直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题型制作成微视频和对应练习直接上传到班级微信群里,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学生的难点往往是不能理解“根据不同的底做不同的高,从给出已知的两组底和一组高的数据中,求另一组高,分析出底和高一一对应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此,我首先制作了一个题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5分钟微课和分层练习题(课后相似习题→基础巩固→综合习题→拓展提升→智能组题→高频错题等),然后指导学生在课后观看,并直接在网上完成相应的练习,再根据错题分析及时订正。老师可以在网上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答题详情、错题更改情况并给予批评与鼓励,使课堂难点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再现。这种“在家亦校,在校亦家”的学习体验备受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效果不错,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尤其是潜力生和留守生。
(二)可集中突破难点
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课堂上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的内容,如数学的《平移与旋转》、《约分》等,这些直观操作比较麻烦,知识的科学性较强,很难做到教师讲得清楚科学、学生听得明白通透。此时,便可以借助微课,结合动画演示并配以文字形式制作一个形象易懂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内容及缘由。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几何部分,如果离开信息技术手段,将会大大地降低空间色彩和增加教学难度。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圆柱等分成8份、16份等,但是对于等分的份数越多,学生们操作起来的难度就越大。这时,教师可在教学中提前做好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的动态展示下,结合语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中的极限思想,空间思维被瞬间打开,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微课,把平面图形知识转化为了立体图形知识,形式更加立体,重难点更加突出。
(三)寓教于乐
在教学“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决问题中,我充分利用微课,紧紧围绕“兴趣主导”和“快乐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课后延伸,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1.课前准备
小学生应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利用微课进行预习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由于学生自身智力、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学习上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家长对此往往束手无策。此时,微课就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家长可以随时让孩子在微信或QQ上观看老师发的视频及相关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在教学《鸽巢问题》时,我利用微课,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观看鸽巢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视频,部分感兴趣的学生会根据视频和知识经验,边观看实验边独立动手操作,设置疑问,简单了解“狄利克雷”和“抽屉原理”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如此,学生有了方向,家长有了依托,教师也就有了成就。
2.课中探究
在讲授新课时,我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微课动画小实验导入,简单操作,然后解惑相关疑问,提醒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鸽巢基本原理,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由“要我学”成功转型“我要学”,数学课堂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可谓“寓教于乐、寓学教于乐”也。
3.课后延伸
在建立鸽巢原理模型的过程中,对模型各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学会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鸽巢原理的各个要素进行一一对应,这是个难点。我从生活中一般的抽屉原理出发,制作多种画面形式的微课,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种紧扣文本、适度拓展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利用微课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的习题,更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就必须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氛围、手段等方面创新,把数学知识融贯于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主动去探究、去操作、去思考,课前课后、课内课外随时都会与“老师”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如果说数学课堂教学是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纵横交错的一个无形的網,那么微课教学就是这无形网中的那根线。让我们紧握这根线,把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去,让其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
[2]卞惠石.小学数学微课的应用与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5(05).
[3]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