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小学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离开家乡,离开孩子到城市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收入,但是却造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量剧增的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本文从乡村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力求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且提出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乡村文化变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效对策
传统观念认为,乡村文化具有落后性、封建性、封闭性等特点,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的积极意义被严重忽视,造成乡村文化的衰落甚至是泯灭。乡村儿童依赖着乡村文化创设精神世界。乡村别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有着本土情怀的故事传说、热情的民风、优美的风景和乡村建筑,都在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从乡村文化变迁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乡村本土文化的衰落甚至断裂造成学生精神家园的缺失
乡村本土文化的危机来源于城市文化的冲击。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住房、经济、子女、医疗等问题,他们的权利与城市本地人口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不平衡性对农民工的心理和乡村文化认同上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受父母对于乡村文化认识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也在主观上否定了乡村本土文化,认为大城市处处比农村好,厌恶农村落后的经济,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等不良情绪。[1]
农村原有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而逐渐消失,儿童在乡村的娱乐生活只有感受自然。
(二)乡村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中,年轻人都去城市谋求发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较差,由于父母外出,这些儿童都由家里老人照顾,老人的思想大部分是陈旧落后的,不能跟紧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对于教育的意义也不十分理解,在潜移默化中,老人的思想渗透到儿童的思想中,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懈怠。[2]
此外,家中的老人因身体不好、缺乏教育能力、缺少时间等问题,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也缺乏对学生道德培养的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缺失了传统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功能,造成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3][4]同时,不良文化在侵蚀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防线,老人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化,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些老人认为,每天烧香拜佛、吃素,就能够保证家人的平安,在这种观念的侵袭下,儿童的思想受到不良文化的威胁。[5]
(三)乡村学校对于文化教育不重视
乡村学校是儿童接受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农村学校的数量少、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较低、缺乏教学资源,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学校是乡村文化的有力寄托,学校对乡村文化的忽视,致使乡村文化的逐渐衰落成为必然趋势。
二、乡村文化变迁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一)重视乡土文化教育,提升儿童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学校应当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学校应当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开发本土化教学课程资源,对本土优秀的节日习俗、民间游戏、民间故事传说等进行整理和加工,纳入学校的教学目标,以此培养具有乡村文化意识的教师。[6]
乡村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本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结合,通过本土化课堂游戏、有趣的民间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本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发现乡村美景,从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中挖掘教学资源,带领学生了解自己的居住地,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乡村班主任要及时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疏导其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
(二)重建家庭教育功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建需要政府、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强社会道德的宣传力度,建立完整的乡村道德体系,杜绝不良文化的传播,为学生的身心营造健康、友善、和谐、民主的发展环境;第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儿童,帮助其构建精神家园。同时,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经常与孩子沟通。第三、学校要具有德育为先,德、智、体、美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通过多方合作,弥补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7]
(三)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当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集群众的智慧改善农村教育教學大环境。利用公益慈善等形式募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学校及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提高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政府也可以派遣志愿者来支援小学教育,壮大小学教育者的队伍,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基础。
此外,政府应当对本地农村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开展乡村旅游、乡村农产品输送等项目,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成立农村淘宝站、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等,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进而发展农村经济,减小城乡差距,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结束语
乡村文化的变迁具有积极意义,它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壁垒,为农村注入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拓宽了农村居民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但是,乡村文化在变迁中也会衍生出许多问题,致使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通力合作,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其教育水平,让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97-108+112.
[2] 胡巧红,郭桂全.乡风文明建设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对策[J].决策探索(下),2019(02):16-17.
[3] 李露芳,何义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与评述(1993—2015)[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02):14-19.
[4] 杨岭, 毕宪顺. 乡村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2):76-81.
[5] 陈运普, 董惠玉. 城乡文化冲突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5(5):31-33.
[6] 王素华, 林琼芳. 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乡村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替代[J]. 教学与管理, 2018, No.739(18):26-28.
[7] 郑程月. 全面客观的农村留守儿童实证研究新成果——评吴霓主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 8(2):113-116.
关键词:乡村文化变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效对策
传统观念认为,乡村文化具有落后性、封建性、封闭性等特点,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的积极意义被严重忽视,造成乡村文化的衰落甚至是泯灭。乡村儿童依赖着乡村文化创设精神世界。乡村别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有着本土情怀的故事传说、热情的民风、优美的风景和乡村建筑,都在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从乡村文化变迁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乡村本土文化的衰落甚至断裂造成学生精神家园的缺失
乡村本土文化的危机来源于城市文化的冲击。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住房、经济、子女、医疗等问题,他们的权利与城市本地人口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不平衡性对农民工的心理和乡村文化认同上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受父母对于乡村文化认识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也在主观上否定了乡村本土文化,认为大城市处处比农村好,厌恶农村落后的经济,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等不良情绪。[1]
农村原有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而逐渐消失,儿童在乡村的娱乐生活只有感受自然。
(二)乡村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中,年轻人都去城市谋求发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较差,由于父母外出,这些儿童都由家里老人照顾,老人的思想大部分是陈旧落后的,不能跟紧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对于教育的意义也不十分理解,在潜移默化中,老人的思想渗透到儿童的思想中,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懈怠。[2]
此外,家中的老人因身体不好、缺乏教育能力、缺少时间等问题,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也缺乏对学生道德培养的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缺失了传统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功能,造成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3][4]同时,不良文化在侵蚀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防线,老人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化,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些老人认为,每天烧香拜佛、吃素,就能够保证家人的平安,在这种观念的侵袭下,儿童的思想受到不良文化的威胁。[5]
(三)乡村学校对于文化教育不重视
乡村学校是儿童接受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农村学校的数量少、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较低、缺乏教学资源,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学校是乡村文化的有力寄托,学校对乡村文化的忽视,致使乡村文化的逐渐衰落成为必然趋势。
二、乡村文化变迁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一)重视乡土文化教育,提升儿童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学校应当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学校应当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开发本土化教学课程资源,对本土优秀的节日习俗、民间游戏、民间故事传说等进行整理和加工,纳入学校的教学目标,以此培养具有乡村文化意识的教师。[6]
乡村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本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结合,通过本土化课堂游戏、有趣的民间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本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发现乡村美景,从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中挖掘教学资源,带领学生了解自己的居住地,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乡村班主任要及时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疏导其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
(二)重建家庭教育功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建需要政府、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强社会道德的宣传力度,建立完整的乡村道德体系,杜绝不良文化的传播,为学生的身心营造健康、友善、和谐、民主的发展环境;第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儿童,帮助其构建精神家园。同时,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经常与孩子沟通。第三、学校要具有德育为先,德、智、体、美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通过多方合作,弥补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7]
(三)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当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集群众的智慧改善农村教育教學大环境。利用公益慈善等形式募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学校及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提高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政府也可以派遣志愿者来支援小学教育,壮大小学教育者的队伍,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基础。
此外,政府应当对本地农村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开展乡村旅游、乡村农产品输送等项目,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成立农村淘宝站、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等,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进而发展农村经济,减小城乡差距,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结束语
乡村文化的变迁具有积极意义,它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壁垒,为农村注入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拓宽了农村居民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但是,乡村文化在变迁中也会衍生出许多问题,致使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通力合作,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其教育水平,让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97-108+112.
[2] 胡巧红,郭桂全.乡风文明建设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对策[J].决策探索(下),2019(02):16-17.
[3] 李露芳,何义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与评述(1993—2015)[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02):14-19.
[4] 杨岭, 毕宪顺. 乡村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2):76-81.
[5] 陈运普, 董惠玉. 城乡文化冲突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5(5):31-33.
[6] 王素华, 林琼芳. 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乡村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替代[J]. 教学与管理, 2018, No.739(18):26-28.
[7] 郑程月. 全面客观的农村留守儿童实证研究新成果——评吴霓主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 8(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