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只会烧钱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被溺爱过头,被过度呵护、娇纵、放任,被表扬过头的孩子到了国外,等待他们的是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或者是屈辱和失败。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学成以后有的留在当地,有的回到国内发展。出国留学经历,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现在早已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也能够以各种方式出国了。
  国内的优秀孩子不惧怕艰难险阻的考验,面对竞争也不退缩,有理想有抱负,为参与全球化竞争做了充足的准备,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准备好了为之付出汗水、努力和牺牲。虽然那些世界名校也不像吹捧的那样真的无可挑剔:有时候,课堂设置的人数过多,教授们根本也顾不上用心去教那些大学生。而这些名校真正的优势和吸引力在于——那里的学生,满怀抱负、最刻苦、最努力、最会学习,是社会最具知识的精英群体。当与他们汇集在一起,这个精英群体对于日后的工作有着无穷的帮助。
  有一些幸运者获得全额奖学金,没有多大的经济压力,这对全家都是幸事。可是有的是提供奖学金的专业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自己喜欢的却不提供奖学金,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的确,又有哪个父母不想让孩子找对自己的精英群体,为此加大教育投入?
  特别优秀的孩子出国了,父母有钱的孩子也出国了,还有一些是父母砸锅卖铁伤筋动骨才能凑足学费让孩子出国的。
  那些最优秀的孩子去留学了,出去留学即将面对相当激烈的竞争和相当大的课业负担,给父母意想不到的经济压力。出国留学的很多是一些志士仁人,可也不乏为了逃避国内的升学压力花钱出去的,而且这种人也是越来越多。
  我的一些高中、大学同学在国外教书和工作,问起他们国内的孩子出国好不好,他们说:“如果在国内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能力,出去了也总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打交道,不但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反而是花光了家里的钱,还学了一身毛病。他们对于别的国家惟一的贡献就是花钱,而这些钱还不是自己挣来的。大人在外最难忍受的是寂寞,何况孩子,失去了父母约束的孩子是那些最需要约束的。”学习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小培养。现在国外有太多这样的中国孩子,真为他们感到伤心,可无能为力。
  周围不断有孩子出国,只要有钱就能出国。出国的费用比国内的花费要大得多,有的孩子甚至逼迫父母卖房子。问题是,孩子不争气、不努力,父母投下几百万,还是白烧钱,因为出国的学位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到手的。轻而易举拿到的含金量就不高,含金量不高,找工作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我的一个同学的孩子想出国,我同学告诉她的女儿:“我们没有这么多钱供你出去。”她的女儿说:“我们不是有房子吗,我们可以卖房子,卖了房子就能凑足钱了。我的同学家里也不是多有钱,可人家的父母就会想方设法凑钱让孩子出去,总得让我出去见识见识吧。人家能去,为什么我就不能去呢?”同学还很理智,对女儿说:“你在国内还不好好学,到了国外就能学好啦?我们挣这么多年钱才买下的房子,你怎么说卖就给卖了?这事你说了不算。”她的孩子还说:“那也不一定,也许出去我就想学了呢?”
  为什么我的同学不愿意卖房子让孩子出去呢,是因为她的一个远房亲戚在这方面有太心痛的教训。
  这个远房亲戚,两口子在国内都混得不错,生活安逸,都是单位的领导,孩子要出国,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升学压力,以他们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国内也考不上好大学,凑足学费对于他们来说也不难。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任何事,只要孩子少受累,少受罪就行。
  孩子做梦也没有想到,国外的学习也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容易,会遇到比国内更难克服的困难。结果是越想让孩子少受罪,孩子受的罪越大,孩子到了国外光语言关就过不了,先学语言,再读预科,过了九年还没有把学位拿到手,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借了钱。终于把学位拿到手,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到国内,也一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海归变“海带”。最终是,孩子根本不想找工作,天天宅在家里。这时,父母都从单位上退下来了,日子也不像以前了。
  现状是父母退而不休到处打工挣钱,姑娘却宅在家里不找工作,也不找对象。现在一些没有学习能力的出国留学生,即使回国父母能安排工作,孩子也不想干,那才是烧钱找罪受呢。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概念性的东西一定要记牢,不需要死记硬背,但要记住。
  有一个在国内很是讨厌背记的男孩到了国外去学习,英语单词不记,主要是不想记忆,总觉得,反正到美国去学习还用背单词?到了美国后,他的历史次次都得D,在国内学习需要背记,到了国外学习也要背记,不要对国外的学习存有轻松的幻想。
  那些被溺爱过头,被过度呵护、娇纵、放任,被表扬过头的孩子到了国外,等待他们的就是更大的屈辱和失败。
  培养出学习能力,出不出国、何时出国就不用太担心了,至于没有学习能力,何时出国都只是烧父母的钱而已。
其他文献
娃与娃是有差别的,看看你的娃是啥气质。  1岁多的小侄儿皓然来家里玩,第一次见这么好养活的孩子:不喝奶粉不要牛奶,只认五谷杂粮,也不挑食,啥都吃,饿了就张着嘴要,直到吃饱;前一秒钟还大口吃着饭呢,后一秒钟,头一扭,睡着了,任凭满屋子的人吆三喝四人家照睡不误,一睡就是两个半小时;睡醒了,已经会走路的他,不让人抱,自己到处跑,东瞅瞅西摸摸,好像对啥都充满了好奇;一屋子人正说着话呢,稍不留神,他自己“嗖
期刊
先听听出去过的孩子是如何说的吧——  打好语言基础,出去多和外国人聊天  刚开始准备出国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出国挺好的,可以看看国外是什么样子。可后半句大概咽下去了,很多人觉得出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出国之后,我发现,出国好死了,差异完全不是问题。  差异本身不是痛苦的理由,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才是。英国人以文明礼貌、实事求是著称,他们也很为自己国家的学术氛围、民主法治以及高效率而自豪。出
期刊
这些孩子的可爱及萌,都是给大人看的,为了讨好大人的。然而内心却可能是冷漠的,因为他们真实的想法得不到大人的回应。  一位学生的来信:  成老师你好,我做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梦,梦到我们学校大门口外面的一条商业街上,所有的店铺都只卖一种东西,就是玩偶。这些玩偶全部穿着和服,都是剪着童花头的小女孩形象,每个玩偶都装在同样的金色棺材样的包装盒里,这条街上所有店铺的所有娃娃都是一个模样,一个装束,没有一点不一
期刊
心理承受能力是最重要的,不担事的孩子,自控力差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的,都应该谨慎考虑。  有人说,若想让孩子去天堂,就送TA去留学;若想把孩子送往地狱,也让TA留学去吧!其实,国外留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全看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去留学。  假设你的家庭不差钱儿,或者你的孩子能拿到全额奖学金,把TA送出去留学,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如果你们家得节衣缩食,或者砸锅卖铁,孩子又没有奖学金,还是
期刊
别在孩子面前骂单位的领导,别教孩子不相信外人,别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混蛋,特别是——  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  我们要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其实很多父母会无意识地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包括我们对现实的愤怒,对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语言,包括我们如果身处不太好的情境里,我们往往会忘掉是不是要保护孩子,要给他对美好空间的一种感受。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爸爸身处纳粹集中营,却不让
期刊
当孩子顶嘴时,不要再说:“如果你再??,我真给你个好果子吃!”  反抗期的孩子为啥爱顶嘴  真相一:也许他在证明自己的成长  经常说“不”,是孩子希望对周围产生影响。孩子能力的增长,也让他急于向别人表达:我长大了,我能行。于是他常常对爸爸妈妈说“不”,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行动。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要让孩子与自己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用商量代替命令与强制。例如,在让孩子吃饭时,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来吃
期刊
孩子天然的认为是:爸爸妈妈比房子车子更重要。  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我们在美国曾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故事:一位亲友住在个富人区,房子在我们看来已经相当好了。但是她对我们说,这样的房子,在这个区还是显得寒酸。一次女儿带同学来家玩。同学好奇地问:“你们家的房子怎么这么小?”以后女儿就再不带同学来玩了。另一朋友的孩子,对自己家的小房子是如此惭愧,乃至每次校车来家门口接送时,他都不用前门用后门,绕着走大房子邻
期刊
无论多么富有,也注定有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这时候你应该如何对孩子说?  重视孩子的“想要”,孩子才懂得顺从和自律  如果我是一个孩子。  每一个“想要”都是一个意愿甚至渴望。如果我害怕你责骂而不敢要,或者你不当回事,我怎么能感到你的爱?  每一个限制或拒绝都是痛苦,如果拒绝,请给我一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如果不是我愿意而是出于被迫,我会感到压抑,而你却说“你爱我”,我该相信哪个呢?  并不是我不愿接受
期刊
现在很多中学都开设了以留学为目标的“国际班”,节假日,留学机构纷纷前来游说。面对备受争议的高考以及备受责难的中国的大学教育,不少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积攒留学的资金,同时四处打听应该为留学的孩子做什么准备,而一旦听到有关留学生的负面消息时,又开始忧心忡忡,我们编辑部接到了大量家长的来信来电,问我们——我的孩子该去留学么?  我们没有办法代家长做出选择,这就像我们不应该代孩子进行选择一样。因为每一个孩子
期刊
这也是留学之一种,代表着这个民族的适应性,骨子里有老祖宗的勤奋。这样的孩子不要说去国外,去外太空也能活得十分潇洒。  程思选择到南安普敦大学留学,源于电影《泰坦尼克号》。  那时程思读高二,在尖子班。学校是封闭式的,进出必须有老师的批条,上边不仅有班主任的签名,还有学校的公章。那一年,第一波海啸是金融危机,第二波是《泰坦尼克号》,但程思所在的学校,却像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为了看电影,程思先是装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