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对于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视而不见,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内容,但是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其中存在的“生态缺失”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从“生态缺失”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弊端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生态缺失”;西方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弊端
从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再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家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对经济运行规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以及国际交易中基本原则等经济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不可否认,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西方经济学一直是指导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体系。以我国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而这其中对于古典经济学、凱恩斯主义、自由市场等经济理论的运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通常采用盲目的“拿来主义”,不辨真伪、不辨对错盲目套用,从而造成了对资源的肆意掠夺,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激化。
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中有两个基本的概念,其一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经济学就在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经济手段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二是“理性人假设”,简单来讲,就是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都是理性人,其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两个概念阐述了经济学的来源,以及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动机。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考量却并不充分,许多国家、地区在资源开采中并没有从稀缺性的角度出发,或者只是对某些特定资源做出了稀缺性的假设,如在矿产资源开采中,基于稀缺性的考量,会利用价格来调整市场供求,从而在交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对于其他资源的开发却缺乏“稀缺”意识,如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缺乏尊重与保护,工业废气的肆意排放,导致可供我们呼吸的洁净空气越来越少,而这种片面的、缺乏长远规划的“稀缺性”理论对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对于“理性人假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主体的这种理性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形成的,更是靠不住的,因为利己是人的本性甚至是本能,在市场交易中,作为支撑主体的人,最先想到的只能是自身获利的大小,而不是生态环境是否因此而遭到了破坏,此外,在市场经济中,人的自私性和机会主义也会暴露无疑,如经济学中的“道德选择”和“逆向风险”就是具体体现,因此“理性人”在追逐利益的前提下,甚至不惜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决策,而这个“他人”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在西方经济发展发展中,经过了“大萧条”的洗礼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即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利用政府的力量实现市场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但是政府的干预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在某一发展阶段,政府会打着宏观调控的旗号带头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政府在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规模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乱批项目、肆意开采从而为目前经济的发展环境种下了恶果。
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承认与否,在该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市场经济在生态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然资源的枯竭,自我们还未找到可迁移的外星文明之前,地球作为我们唯一的生存基地,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而在漫长而不加节制的开采中,其必然要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目前自然资源的枯竭主要体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如矿石资源,土壤资源,煤炭、油等能源资源,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资源开发环境的日益破坏,如水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等;其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空气污染、气候变暖、噪声污染、固体为废弃物污染等,这些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不加处理地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仅会对当前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更会占据未来的经济发展空间。
从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理论来看,许多经济学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缺失”的这一问题,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市场行为引导上要想纠正这一错误,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阻碍。首先,西方经济理论上的阻碍,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就渗透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血液中,而市场经济中这些基本理论的推翻与重建显然面临着巨大的阻碍;其次,思想理论在长期的渗透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甚至产生了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而要想改变这种惯性,或者从思想上扭转已经成为习惯的经济行为显然是非常艰难的;最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繁荣使得许多市场主体成为了既得利益者,而要想让这些既得利益者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对环境做出考量,并付出更多的生产成本,显然会触痛他们的神经,并遭到抵制。
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采纳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在理论研究中也不应该盲目,而是应该谨慎地发现其中存在的“生态缺失”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调整经济发展决策,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资源纳入到经济考量中来,利用长期经济发展模型,对我国的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做出规划,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避免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蔡静.从“生态缺失”看西方经济学理论弊端[J].经济问题,2016,05:2.
[2]李华.从“知识—权力”的哲学视角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基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05:15-26.
[3]常婕,刘方华.对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思考——基于演化的观点[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255-256.
关键词:“生态缺失”;西方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弊端
从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再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家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对经济运行规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以及国际交易中基本原则等经济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不可否认,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西方经济学一直是指导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体系。以我国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而这其中对于古典经济学、凱恩斯主义、自由市场等经济理论的运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通常采用盲目的“拿来主义”,不辨真伪、不辨对错盲目套用,从而造成了对资源的肆意掠夺,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激化。
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中有两个基本的概念,其一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经济学就在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经济手段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二是“理性人假设”,简单来讲,就是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都是理性人,其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两个概念阐述了经济学的来源,以及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动机。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考量却并不充分,许多国家、地区在资源开采中并没有从稀缺性的角度出发,或者只是对某些特定资源做出了稀缺性的假设,如在矿产资源开采中,基于稀缺性的考量,会利用价格来调整市场供求,从而在交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对于其他资源的开发却缺乏“稀缺”意识,如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缺乏尊重与保护,工业废气的肆意排放,导致可供我们呼吸的洁净空气越来越少,而这种片面的、缺乏长远规划的“稀缺性”理论对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对于“理性人假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主体的这种理性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形成的,更是靠不住的,因为利己是人的本性甚至是本能,在市场交易中,作为支撑主体的人,最先想到的只能是自身获利的大小,而不是生态环境是否因此而遭到了破坏,此外,在市场经济中,人的自私性和机会主义也会暴露无疑,如经济学中的“道德选择”和“逆向风险”就是具体体现,因此“理性人”在追逐利益的前提下,甚至不惜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决策,而这个“他人”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在西方经济发展发展中,经过了“大萧条”的洗礼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即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利用政府的力量实现市场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但是政府的干预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在某一发展阶段,政府会打着宏观调控的旗号带头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政府在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规模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乱批项目、肆意开采从而为目前经济的发展环境种下了恶果。
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承认与否,在该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市场经济在生态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然资源的枯竭,自我们还未找到可迁移的外星文明之前,地球作为我们唯一的生存基地,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而在漫长而不加节制的开采中,其必然要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目前自然资源的枯竭主要体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如矿石资源,土壤资源,煤炭、油等能源资源,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资源开发环境的日益破坏,如水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等;其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空气污染、气候变暖、噪声污染、固体为废弃物污染等,这些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不加处理地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仅会对当前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更会占据未来的经济发展空间。
从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理论来看,许多经济学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缺失”的这一问题,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市场行为引导上要想纠正这一错误,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阻碍。首先,西方经济理论上的阻碍,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就渗透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血液中,而市场经济中这些基本理论的推翻与重建显然面临着巨大的阻碍;其次,思想理论在长期的渗透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甚至产生了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而要想改变这种惯性,或者从思想上扭转已经成为习惯的经济行为显然是非常艰难的;最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繁荣使得许多市场主体成为了既得利益者,而要想让这些既得利益者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对环境做出考量,并付出更多的生产成本,显然会触痛他们的神经,并遭到抵制。
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采纳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在理论研究中也不应该盲目,而是应该谨慎地发现其中存在的“生态缺失”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调整经济发展决策,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资源纳入到经济考量中来,利用长期经济发展模型,对我国的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做出规划,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避免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蔡静.从“生态缺失”看西方经济学理论弊端[J].经济问题,2016,05:2.
[2]李华.从“知识—权力”的哲学视角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基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05:15-26.
[3]常婕,刘方华.对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思考——基于演化的观点[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