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黄金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担负着传授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品质的重要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课要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心理健康纳入了德育教育体系,并将其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重要任务。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明显体现,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作为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教材与新课标,把握学生心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形渗透,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机制,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主导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势必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处于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紧张感、焦虑感,这些不良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要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养,向学生展现一个内心充满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充满激情,将思想品德课上得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本身巨大的魅力,才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同时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会直接传染给学生,从而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学生会紧跟教师的步伐,同样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拥有生命的色彩。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还要加强心理健康学习,要让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修养、有涵养、有恒心、有毅力,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乐观生活,快乐工作。为此在平时教师既要认真研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等资料,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间找准最佳切入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间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心理与智育的全面发展。
二、相机渗透,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但目前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于温室中,他们极为欠缺的就是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习惯于求助于他人,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这说到底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勇于挑战。
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素材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与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将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如在学习“排解不良情绪”这一内容时,我先为学生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困难,非常沮丧,他选择了逃避。假如你是这位同学,你又会如何面对?请同学们一起来为这位同学支招。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总结出了许多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顺利地学习了新知,而且体验了成功,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当学生自己遇到此类问题时便不会选择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勇敢地接住命运所抛给我们的一切,包括美好与困难。
另一方面不要吝惜赞赏,要用赞赏来激发自信。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尤其对于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赞赏更是重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增强学生自信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这样在无形中便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学生,我们要少一些包办代替,多一些自主权,少说几句“他能行吗?”多说几句“他一定行”,让学生在我们的信任与期待中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做生活的强者。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切体会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只让学生机械地掌握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条条框框,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实现道德的内化,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如有些学生只会说遇到困难时如何如何,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不知所措,学生并未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直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的弊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们就必须要改变枯燥的说教,代之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建立直接联系,在活动中感悟、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行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一)多媒体重现场景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利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来动态地展现给学生,重现场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学的形象性,从真实的生活事例中获取直观信息,从而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情景表演再现
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能力与表现力,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来编排各种情景剧,可以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二者间的直接联系。实践证明,采用情景表演再现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学生在表演中可以产生真实的感受与深刻的感悟,这样更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更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增强团结意识,这正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最为需要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功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升情感,培养品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
(责编 张亚欣)
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主导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势必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处于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紧张感、焦虑感,这些不良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要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养,向学生展现一个内心充满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充满激情,将思想品德课上得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本身巨大的魅力,才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同时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会直接传染给学生,从而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学生会紧跟教师的步伐,同样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拥有生命的色彩。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还要加强心理健康学习,要让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修养、有涵养、有恒心、有毅力,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乐观生活,快乐工作。为此在平时教师既要认真研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等资料,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间找准最佳切入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间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心理与智育的全面发展。
二、相机渗透,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但目前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于温室中,他们极为欠缺的就是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习惯于求助于他人,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这说到底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勇于挑战。
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素材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与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将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如在学习“排解不良情绪”这一内容时,我先为学生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困难,非常沮丧,他选择了逃避。假如你是这位同学,你又会如何面对?请同学们一起来为这位同学支招。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总结出了许多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顺利地学习了新知,而且体验了成功,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当学生自己遇到此类问题时便不会选择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勇敢地接住命运所抛给我们的一切,包括美好与困难。
另一方面不要吝惜赞赏,要用赞赏来激发自信。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尤其对于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赞赏更是重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增强学生自信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这样在无形中便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学生,我们要少一些包办代替,多一些自主权,少说几句“他能行吗?”多说几句“他一定行”,让学生在我们的信任与期待中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做生活的强者。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切体会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只让学生机械地掌握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条条框框,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实现道德的内化,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如有些学生只会说遇到困难时如何如何,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不知所措,学生并未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直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的弊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们就必须要改变枯燥的说教,代之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建立直接联系,在活动中感悟、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行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一)多媒体重现场景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利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来动态地展现给学生,重现场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学的形象性,从真实的生活事例中获取直观信息,从而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情景表演再现
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能力与表现力,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来编排各种情景剧,可以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二者间的直接联系。实践证明,采用情景表演再现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学生在表演中可以产生真实的感受与深刻的感悟,这样更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更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增强团结意识,这正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最为需要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功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升情感,培养品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