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怎样的“称呼”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阐释
  “称呼”里有大讲究,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平凡普通的称呼折射出的是低调谦逊的处世态度、淡泊无私的人生境界。愚者图虚名,智者务其实,当下摒除浮躁、讲求实干的精神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下水作文
  此事不关名和利
  陶兴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纪晓岚曾告诉乾隆,江面上共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曰利。
  但这只不过是旧时封建士大夫对人生价值的评判,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他们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名利。他们以天下为公,一心为民,“农民教授”朱有勇、“工人师傅”刘先林就是最好的证明。
  朱有勇、刘先林院士在科学事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科研成果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默默无闻地努力耕耘,他们不为高官厚禄,不为“大师”“泰斗”的声名,只为一声“农民教授”“工人师傅”的亲切称呼。“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名和利”,平凡普通的称呼中蕴含着高标卓异的生命境界、勤勉自励的理想信念、崇高卓越的人生追求。
  “农民教授”“工人师傅”这最亲切的称呼其实是中华民族精神勤劳、质朴、坚强最直观的体现。
  五千年文明史中留下的是一个个农民踏实而又勤勉的背影。夸父用他的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让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大地山河,惠泽后世;神农氏踏过万水千山,尝遍百草,用生命去提炼良药,拯救苍生;诸葛孔明躬耕于南阳,谋划着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略,救民于水火之中。
  工人用他们弯曲的脊梁筑起了城市的繁华,用他们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用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掀开了现代工业革命的序幕。没有农民就没有这片富饶而又火热的土地,没有工人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劳动人民就没有大国复兴的愿景!农民、工人的勤劳、质朴之精神是中华民族负重前行的源泉与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喜欢“农民教授”“工人师傅”的称呼,这是勤勉自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理想与信念使然。“农民教授”“工人师傅”的称呼虽与名利无关,却是人民对他们最高的赞誉。
  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在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面前就骄矜不已,甚至居高自傲,盛名难副,无视做人底线。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外在的名和利往往可以销蚀人的进取之心。
  朱有勇、刘先林院士为农民自喜、以工人自待,是他们责任与担当的体现。科研是立身之本,谦逊是养心之源,只有时刻鞭策自己、勉励自己,才能在素朴中开出璀璨的花。于无声处,成就至善至美的人生!
  朱教授、刘院士似一泓清泉,流淌在科学研究的苍松翠柏之间,风过而竹不留声;他们似一缕幽微的烛火,宁静自照,冰清自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播清流于混浊。愿那些沉迷于名利中的人能从这至简至真的“农民教授”“工人师傅”的称呼中得到启示,剥离世俗的虚荣,切切实实为我们社会做点贡献,给这个世界留下值得珍藏的回忆,而不是徒留虚妄之名。
  简评
  本文从“高标卓异的生命境界、勤勉自励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三个方面阐释了平凡称呼中的“大”韵味。以朱有勇、刘先林二院士的事例进行分析论证,阐明了“称呼”的内涵及现实意义,结构明晰,主题深刻。
  学子练笔
  淡泊自有高格调
  黄晓菊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最喜欢“农民教授”的称呼,院士刘先林也自誉“工人师傅”。明明是简单又平凡的称呼,却成了这些不平凡之人的“心头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称呼并非简单的名称,它可以映射出人生格调的高低。
  正如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繁华背后往往伴生着奢靡;幸福的花蕾上不时会沾染上市侩的微尘;镀金时代的生活也慢慢地销蚀着一些意志薄弱之人的信念和理想。当人沉浸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时,会渐渐失去自我,逐渐被物质支配,被功利支配,追名逐利之心就会愈来愈盛。而朱、刘二院士却只喜欢简单朴素的称呼,这就显现出他们人生追求的崇高。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是为了虚名、功利,而是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哪像那追名逐利之人。因此,我们应当如朱、刘二院士般淡泊名利,不忘初心,切切实实为社会做点事情。
  称呼并非简单的两个字,“农民教授”“工人师傅”的称呼折射出了朱、刘二院士内心的安然与从容,显示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古往今来,名人志士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这称呼便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于是便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自适;李白,号“青莲居士”,于是便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铮铮;欧阳修,自号“醉翁”,于是便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洒脱无拘。称呼是一个人内心的向往与寄托。朱、刘二院士喜欢的称呼正映射了他们的内心,他们并非高人一等,并非比别人了不起,他们只是默默地为了那一份责任和担当而努力着。
  称呼似乎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虚名;称呼又好像能代表什么,能将一个人看得通透。称呼或许不是看清一个人的最终依据,但一定是依据之一。我们应向朱、刘二院士学习,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做一个普通而有高格调的人。
  点评
  本文紧扣“称呼”这个关键词行文,阐明了“称呼”所蕴含的人生境界与追求,淡泊中自有高格调,发人深省,颇有现实意义。语言朴实自然,别具一种直白平易的简约风格。
  坚守本真
  陈思榕
  “称呼”里有大讲究,有的“称呼”虽高端奢华却徒有其表;有的称呼平凡低调甚至有些卑微,但却是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的人生写照。正如人们所赞誉的“农民教授”“工人师傅”,这些普通称呼的主人实则是有卓越成就的中科院院士朱有勇、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这些具有非凡成就的人物为什么都喜欢平凡而普通的称呼呢?究其原因,缘于科学家们淡泊名利,忽视外在世界的繁杂纷扰,专注于自己所挚爱的科学事业。这些科学家们就像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农民,醉心于稻穗的金黄;就像忙碌在机床前的工人,因生产的器物完美而欣喜。不追名,不逐利,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静静地寻找与发现事实背后的科学规律。
  称呼可以体现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所思所想。为低调务实的称呼而欣喜,还是因浮夸虚妄的名头而骄狂,可以直接显露出他们人生境界的高低。当下,许多人都追求“高大上”的虚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成为了物质的奴隶,屈从于名利的束缚,与自己献身科学事业、服务人民的初心渐行渐远。虚妄竟成了时尚,在这种背景下,“农民教授”“工人师傅”的称呼显得格外亲切。这种朴实纯真的称呼能够进入民众的视野,成为时代的高标,正说明人们对于“称呼”这一名词有了理性认知。坚守本真的精神越来越被人们所肯定,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
  坚守本真,用实力打造人生,用智慧充实人生。不要羡慕“高床暖枕”的舒适,不要奢求“飞黄腾达”的富贵;做一个本分、踏实、勤勉的人。坚守本真,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任何领域都能展现自我,演绎生命的精彩。“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无需周游于群雄,将自己的品行节操寄予清风,即可闻名遐迩;“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无需巴结权贵,将自己的理想人格托与南山,亦在文坛称杰。他们凭借自己的本真在历史上书写了绚丽篇章。
  《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淡泊宁静、朴素自守,才能沉心实干,有所成就。作为青年一代,要带着梦想前行,坚守最本真的自我,在平凡中演绎伟大,方能成就更多的像“农民教授”“工人师傅”一般的大国工匠,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富强美好。
  点评
  作者准确抓住了“农民教授”“工人师傅”背后淡泊名利、坚守本真、不忘初心的高贵品质,主题鲜明深刻。作者引经据典,以《大学》里的经典语句说明这些普通称呼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与仿效。
其他文献
“中国梦”意味著什么?很多人可能莫衷一是,但对广大留学生而言,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回到祖国去”。近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一则报道引发热议,称中国再次迎来留学生“归国潮”,“20年前回国,是中国需要留学生;20年后回国,因为留学生需要祖国。”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超过八成
期刊
方法指津  写凡人小事,要遵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也就是要去除低级庸俗的东西,选择有意义的事来写。所谓“有意义”的事,即有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能给人以启迪和趣味的事。“透过”凡人小事,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刻内容,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当然,要
期刊
开栏语  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文中强调指出:“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事实确乎如此,我们无论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只有学好才能做好,只有读好才能学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中,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提升
期刊
技法指津  专题性阅读是深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丰富素材积淀和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上期已经谈了如何写出有“亮点”作文的三个策略。本次从“叠加素材显丰富”“一例生辉透深刻”“‘对话’之中现真情”三个方面来谈。  亮点之四:叠加素材显丰富  素材叠加的前提是广泛地进行群文阅读,当我们遇到同类可用的素材时,应积累下来。遇到恰当的文题,我们就可以用几个同一类型的素材进行论证,这样一来,文章的论证力和说
期刊
古人云:“一题到手,如射之有鹄,能者一箭中,不能者千百箭不能中。能之精者正中其心,次者中其心之半,再其次者与鹄相离不远,其下焉者则旁穿杂出,而无可捉摸者焉。”审题犹如射箭,题审正确了,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如审题错误,必然不会写好文章。审题即正确把握题目提供的条件,整体理解题目对写作的要求与规定。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审题立意呢?  一、精细审题,准确立意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没有认真周密的
期刊
入乎其内  优秀的写人物的文章,无论事情多么新奇曲折,经过时间的过滤,最终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不是具体的情节,而是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回归课本,悉心研读课文,从经典课文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下面就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为例,学习如何让文章中人物的个性大放异彩。  一、独具匠心的叙事角度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王夫人等先后登台亮相,宝黛爱情
期刊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句话告诉我们,“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考试说明》对立意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立意要明确、正确;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立意要深刻和新颖。立意深刻,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给人以启示,发人深省。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意高”自然是每一个写作者孜孜以求的,但在
期刊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人都应有一种深厚的兴趣或爱好,以丰富心灵,为生活添加滋味。(卡耐基)  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综合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爱好,人人皆有,且必须有。明代文学家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癖好”在张岱眼中,乃是“深情”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可以交往的前提,
期刊
2017年11月8日,是中国第18个记者节。记者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他们发现美好,鞭挞不公,书写真相;他们关注就是旺季,他们略过就是淡季。  何为记者 他们说  范长江,青年时代走出书斋,以笔杆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他是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
期刊
爱好,人皆有之。纵是那深居简出的隐士,亦有采一支绽放篱边的秋菊、饮一樽封藏已久的佳酿的闲情,美景佳酿,让人陶醉其中。然而,万事皆有“度”,一旦将“所爱”上升为“所溺”,则会适得其反,它带来的不是享受,而是无尽的祸患。  古人云:“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万事万物皆须遵循适度的规则。度,就犹如秩序的锁链,禁锢着人们无尽的欲望。  欲望会蒙蔽人们的双眼,让人沉溺于身外之物。古人云:“溺爱者不明,贪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