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设计艺术中,民俗艺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头活水,而且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民俗艺术教育发掘本土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俗艺术资源丰富设计创作,是实现设计艺术多元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民俗艺术;设计艺术;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4-0017-03
民俗艺术是指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1]在当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中,保护、传承和创新民俗艺术的重要性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的独特魅力多半发端于民俗文化中的民俗艺术这一领域。[2]民俗艺术在当代设计艺术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民俗艺术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头活水
民俗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多种文化原型,积淀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在形式和意蕴上都对当代设计艺术有着深刻影响。
从形式上看,当代许多优秀设计都受到了传统民俗艺术的直接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设计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体现民族个性。如北京奥运会会徽在设计上以印章为主要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夸张变形设计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 2008”更浸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书法艺术,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中国古典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聚集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它们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及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强烈的黑白对比凸显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
当代设计艺术在传统民俗艺术之意蕴传承上表现突出。民俗艺术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太大的变化,与我国农村长期不变的生产方式有关,同时还与民间艺术图形符号蕴藏的象征意义有关。中国传统造型的意是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的吉祥意蕴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如中国联通的CI设计,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为现代设计增添了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当然,外形的借鉴和意蕴的传承是相辅相承的,很多设计在汲取民俗艺术的精髓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我国一些银行的标志设计,有的借鉴了古代五铢钱的外形,有的借鉴了战国空首布币的造型特点,而这些借鉴也同时汲取了五铢钱或空首布币具有财富象征的意蕴。丰富的传统民俗艺术为当代设计艺术的构思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民俗文化的支撑,设计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没有活力,最终将被市场淘汰。所以,传统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美术,是保持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之根的一种宝贵资源。[3]
二、民俗艺术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
1.课程建设方面
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设民俗艺术课程,对于设计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民俗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对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民俗艺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民俗艺术为我们的专业设计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戏曲艺术的脸谱与服饰,具有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涵。其次,本土文化为我们的专业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各民族的服饰艺术、民间雕刻、民间玩具等。从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看,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所获取的多是西方设计艺术的知识,学生民族意识淡薄,对民俗艺术缺乏认同和兴趣。民族文化陷入了断层的困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勇于汲取国外设计的长处与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立足之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所以,在设计教育中开展民俗艺术教育,会使我们的专业教育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民族特色健康发展,为我们提供更直接、更广泛、更多向的设计观念与设计语言参照,从而消弥民族文化缺失的断层,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民俗艺术课程的开设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民俗艺术教学通常包括民俗艺术史、民俗艺术作品欣赏、民俗艺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美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它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学生在学习民俗艺术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遗存,寻觅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民族在历史和当代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在此过程中自然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来得实在。
2.专业方向建设方面
民俗艺术设计是设计艺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通常说设计为生活服务,而民俗艺术正是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设计艺术的组成部分。只有反映民风民俗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也才会取得成功。逐步设立民俗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不仅是设计市场的需要,也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还可以为民俗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培育专业人才。
3.学术研究方面
民俗藝术研究也是设计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民俗艺术研究,能够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提供科研支撑。科研工作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但在以前的设计教育中,民俗艺术研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民俗艺术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民俗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和学科建设,以科研带动了教学和专业建设。
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师生,结合地域特点先后开展了高丽壁画、满族民间美术、萨满剪纸等课题研究,并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使学生体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树立了具有民族意识的审美观,从而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构想。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民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请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学术力量,先后开展了河南宋墓壁画、河南泥玩具、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专项研究,并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承担了《民间美术遗产图录(河南卷)》的编纂工作,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开设了民间艺术课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热爱,引导学生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的设计道路。
三、民俗艺术教育是实现设计艺术多元化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世纪,这种趋势是否会导致文化差异丧失已引起了艺术教育家的普遍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教育要注意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价值平衡,应通过增进文化理解,分享植根于不同土壤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多元的文化空间。我们要在充分认识中国文化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重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变革、创新,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遗传基因。”[5]文化发展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走民族化道路,深挖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继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民族文化,使其能够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进而使其成为当代新的文化资源。
艺术设计的发展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这也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的方向——走民族化设计道路,即在充分吸收民俗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创新民俗艺术,使民俗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发展。民俗艺术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它以一种最质朴、最普及的艺术审美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和生活情趣。所以,在设计艺术中充分吸取民俗艺术的精髓,服务于生活,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正在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丧失自身的话语;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俗艺术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处理民俗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艺术设计界所面临的难题。而民俗艺术无疑是最具民族个性的设计资源,通过民俗艺术教育,发掘本土文化价值,充分利用最具民族特色的民俗艺术资源进行设计创作,是实现设计艺术多元化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5.
[2] 颜新元.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在高等美术学府、艺术研究院开设“民俗艺术研究与设计”专业的设想[J].美术研究,2005(4):54.
[3] 于宵.民间文化: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J].四川戏剧,2008(4):126.
[4] 尹国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等美术教育实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6.
[5] 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述要[J].美术研究,2003(1):69.
[作者简介]杨远(1975—),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作者已有相关文献]
[1] 杨远,张家强.河南北宋壁画墓的题材及艺术特色[J].中原文物,2007(1):80.
[2] 杨远,张应桥.论我国古代青铜器与早期国家政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
[3] 杨远,刘莉莉.夏代的工艺美术及审美观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7.
[4] 杨远.浅议东周青铜器设计艺术的地域风格[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
[相关主题文献]
[1]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今日民族,2005(2):55.
[2] 刘铁梁,潘鲁生.设计与民间文化五人谈[J].设计艺术,2005(3):8.
[3] 贺丹,郭庆丰.本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美术研究,2005(4):63.
[本文创新点]探讨了民俗艺术对当代设计艺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实現设计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作用,以引起设计艺术学界对民俗艺术的重视。
[关键词]民俗艺术;设计艺术;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4-0017-03
民俗艺术是指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1]在当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中,保护、传承和创新民俗艺术的重要性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的独特魅力多半发端于民俗文化中的民俗艺术这一领域。[2]民俗艺术在当代设计艺术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民俗艺术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头活水
民俗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多种文化原型,积淀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在形式和意蕴上都对当代设计艺术有着深刻影响。
从形式上看,当代许多优秀设计都受到了传统民俗艺术的直接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设计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体现民族个性。如北京奥运会会徽在设计上以印章为主要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夸张变形设计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 2008”更浸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书法艺术,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中国古典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聚集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它们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及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强烈的黑白对比凸显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
当代设计艺术在传统民俗艺术之意蕴传承上表现突出。民俗艺术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太大的变化,与我国农村长期不变的生产方式有关,同时还与民间艺术图形符号蕴藏的象征意义有关。中国传统造型的意是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的吉祥意蕴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如中国联通的CI设计,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为现代设计增添了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当然,外形的借鉴和意蕴的传承是相辅相承的,很多设计在汲取民俗艺术的精髓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我国一些银行的标志设计,有的借鉴了古代五铢钱的外形,有的借鉴了战国空首布币的造型特点,而这些借鉴也同时汲取了五铢钱或空首布币具有财富象征的意蕴。丰富的传统民俗艺术为当代设计艺术的构思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民俗文化的支撑,设计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没有活力,最终将被市场淘汰。所以,传统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美术,是保持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之根的一种宝贵资源。[3]
二、民俗艺术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
1.课程建设方面
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设民俗艺术课程,对于设计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民俗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对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民俗艺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民俗艺术为我们的专业设计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戏曲艺术的脸谱与服饰,具有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涵。其次,本土文化为我们的专业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各民族的服饰艺术、民间雕刻、民间玩具等。从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看,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所获取的多是西方设计艺术的知识,学生民族意识淡薄,对民俗艺术缺乏认同和兴趣。民族文化陷入了断层的困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勇于汲取国外设计的长处与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立足之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所以,在设计教育中开展民俗艺术教育,会使我们的专业教育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民族特色健康发展,为我们提供更直接、更广泛、更多向的设计观念与设计语言参照,从而消弥民族文化缺失的断层,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民俗艺术课程的开设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民俗艺术教学通常包括民俗艺术史、民俗艺术作品欣赏、民俗艺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美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它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学生在学习民俗艺术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遗存,寻觅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民族在历史和当代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在此过程中自然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来得实在。
2.专业方向建设方面
民俗艺术设计是设计艺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通常说设计为生活服务,而民俗艺术正是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设计艺术的组成部分。只有反映民风民俗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也才会取得成功。逐步设立民俗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不仅是设计市场的需要,也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还可以为民俗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培育专业人才。
3.学术研究方面
民俗藝术研究也是设计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民俗艺术研究,能够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提供科研支撑。科研工作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但在以前的设计教育中,民俗艺术研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民俗艺术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民俗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和学科建设,以科研带动了教学和专业建设。
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师生,结合地域特点先后开展了高丽壁画、满族民间美术、萨满剪纸等课题研究,并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使学生体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树立了具有民族意识的审美观,从而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构想。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民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请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学术力量,先后开展了河南宋墓壁画、河南泥玩具、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专项研究,并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承担了《民间美术遗产图录(河南卷)》的编纂工作,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开设了民间艺术课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热爱,引导学生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的设计道路。
三、民俗艺术教育是实现设计艺术多元化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世纪,这种趋势是否会导致文化差异丧失已引起了艺术教育家的普遍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教育要注意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价值平衡,应通过增进文化理解,分享植根于不同土壤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多元的文化空间。我们要在充分认识中国文化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重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变革、创新,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遗传基因。”[5]文化发展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走民族化道路,深挖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继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民族文化,使其能够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进而使其成为当代新的文化资源。
艺术设计的发展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这也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的方向——走民族化设计道路,即在充分吸收民俗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创新民俗艺术,使民俗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发展。民俗艺术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它以一种最质朴、最普及的艺术审美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和生活情趣。所以,在设计艺术中充分吸取民俗艺术的精髓,服务于生活,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正在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丧失自身的话语;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俗艺术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处理民俗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艺术设计界所面临的难题。而民俗艺术无疑是最具民族个性的设计资源,通过民俗艺术教育,发掘本土文化价值,充分利用最具民族特色的民俗艺术资源进行设计创作,是实现设计艺术多元化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5.
[2] 颜新元.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在高等美术学府、艺术研究院开设“民俗艺术研究与设计”专业的设想[J].美术研究,2005(4):54.
[3] 于宵.民间文化: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J].四川戏剧,2008(4):126.
[4] 尹国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等美术教育实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6.
[5] 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述要[J].美术研究,2003(1):69.
[作者简介]杨远(1975—),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作者已有相关文献]
[1] 杨远,张家强.河南北宋壁画墓的题材及艺术特色[J].中原文物,2007(1):80.
[2] 杨远,张应桥.论我国古代青铜器与早期国家政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
[3] 杨远,刘莉莉.夏代的工艺美术及审美观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7.
[4] 杨远.浅议东周青铜器设计艺术的地域风格[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
[相关主题文献]
[1]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今日民族,2005(2):55.
[2] 刘铁梁,潘鲁生.设计与民间文化五人谈[J].设计艺术,2005(3):8.
[3] 贺丹,郭庆丰.本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美术研究,2005(4):63.
[本文创新点]探讨了民俗艺术对当代设计艺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实現设计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作用,以引起设计艺术学界对民俗艺术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