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高效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指导学生更好地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阅读教学指以语文教科书里的文本为重点的阅读教学,即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广义的阅读教学,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还包括课外拓展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高效阅读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达到“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及高效阅读教学的意义
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牢牢控制着课堂,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讲代读,轻视了学生的自读自悟。阅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学方式僵化,缺少创新。多年来阅读教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分析内容——概括主旨——归纳写作特点。陈旧的教学方式看起来面面俱到,实则重点不突出,难以让学生对文本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阅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
高效阅读教学的意义 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笔者提出了“高效阅读教学”的理念,力求有所突破。高效阅读教学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改变陈旧老套的教学方式,长文短教,不求面面俱到,但要重点突出,阅读每篇文本至少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必能厚积薄发;加强经典文学作品导读,在阅读教学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高效阅读教学的原则
为了达到高效阅读教学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广泛性原则 古人云:开卷有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必拘泥于内容,只要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丰富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养的书籍都可以阅读,如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及历史、文艺、文化作品等。
开放性原则 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阅读不必拘泥于形式,走进书店、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阅读同样值得推荐。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才愿意打开书,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卷帙浩繁的图书馆,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引领学生走入图书的世界。
高效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明确要求,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高效阅读教学,教师应根据文本、学情、教学目标灵活应变,几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下面笔者结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我是什么》和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阐释。
课内高效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是什么》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例如导入课题时笔者通过“水”字的演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再通过水的颜色变化、样子变化、地点变化、脾气变化,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如讲解地点变化时,课件制作所创设的情境,真实生动形象,把孩子带到了广阔的水域世界里:小池里的水是那么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小溪里的水流得是那么缓慢;江河里的水流湍急,是那么欢快;大海的水波浪翻滚一浪胜过一浪。不同地方的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课件一幕一幕地把这一状态播放出来,真是既形象逼真又活灵活现。学生看了课件简直如临其境。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性和主动性,还为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在教授《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笔者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接触课文,要求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什么”,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然后,自己再边读课文边思考:水有哪些变化?是怎么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词句去理解,接着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语言,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朗读。这样由读正确到流利再到有语气,逐步提高要求。随之对课文的理解也就由肤浅逐步深入。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笔者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例如,在讲授“落”“打”“飘”这三个动词时,让学生思考这三个动词能否调换顺序,让孩子体会写水珠也就是小雨点用“落”;写硬球也就是冰雹用“打”;写小花朵也就是雪用“飘”,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怎样准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另一方面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雨、雹、雪形态的不同。笔者注意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
课外高效阅读教学 对于课外阅读教学,笔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展。
推荐合适书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在选择书籍上学生和家长往往存在困惑。因此笔者结合学段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学情,给他们推荐了合适的书籍,建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地阅读。同时在推荐书籍时,笔者加大了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推荐力度,让孩子们能够真正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博大。
全家参与。小学生的自制力有限,根据这一特点,笔者采取全家参与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加大对孩子阅读情况的关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及时反馈。为了有效监控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全班同学都要阅读的必读书目,笔者采用了抽测、完成读书报告、话剧表演、知识竞赛等形式得到及时反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高效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指导学生更好地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阅读教学指以语文教科书里的文本为重点的阅读教学,即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广义的阅读教学,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还包括课外拓展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高效阅读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达到“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及高效阅读教学的意义
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牢牢控制着课堂,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讲代读,轻视了学生的自读自悟。阅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学方式僵化,缺少创新。多年来阅读教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分析内容——概括主旨——归纳写作特点。陈旧的教学方式看起来面面俱到,实则重点不突出,难以让学生对文本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阅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
高效阅读教学的意义 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笔者提出了“高效阅读教学”的理念,力求有所突破。高效阅读教学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改变陈旧老套的教学方式,长文短教,不求面面俱到,但要重点突出,阅读每篇文本至少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必能厚积薄发;加强经典文学作品导读,在阅读教学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高效阅读教学的原则
为了达到高效阅读教学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广泛性原则 古人云:开卷有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必拘泥于内容,只要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丰富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养的书籍都可以阅读,如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及历史、文艺、文化作品等。
开放性原则 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阅读不必拘泥于形式,走进书店、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阅读同样值得推荐。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才愿意打开书,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卷帙浩繁的图书馆,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引领学生走入图书的世界。
高效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明确要求,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高效阅读教学,教师应根据文本、学情、教学目标灵活应变,几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下面笔者结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我是什么》和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阐释。
课内高效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是什么》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例如导入课题时笔者通过“水”字的演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再通过水的颜色变化、样子变化、地点变化、脾气变化,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如讲解地点变化时,课件制作所创设的情境,真实生动形象,把孩子带到了广阔的水域世界里:小池里的水是那么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小溪里的水流得是那么缓慢;江河里的水流湍急,是那么欢快;大海的水波浪翻滚一浪胜过一浪。不同地方的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课件一幕一幕地把这一状态播放出来,真是既形象逼真又活灵活现。学生看了课件简直如临其境。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性和主动性,还为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在教授《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笔者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接触课文,要求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什么”,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然后,自己再边读课文边思考:水有哪些变化?是怎么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词句去理解,接着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语言,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朗读。这样由读正确到流利再到有语气,逐步提高要求。随之对课文的理解也就由肤浅逐步深入。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笔者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例如,在讲授“落”“打”“飘”这三个动词时,让学生思考这三个动词能否调换顺序,让孩子体会写水珠也就是小雨点用“落”;写硬球也就是冰雹用“打”;写小花朵也就是雪用“飘”,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怎样准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另一方面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雨、雹、雪形态的不同。笔者注意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
课外高效阅读教学 对于课外阅读教学,笔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展。
推荐合适书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在选择书籍上学生和家长往往存在困惑。因此笔者结合学段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学情,给他们推荐了合适的书籍,建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地阅读。同时在推荐书籍时,笔者加大了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推荐力度,让孩子们能够真正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博大。
全家参与。小学生的自制力有限,根据这一特点,笔者采取全家参与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加大对孩子阅读情况的关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及时反馈。为了有效监控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全班同学都要阅读的必读书目,笔者采用了抽测、完成读书报告、话剧表演、知识竞赛等形式得到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