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学校和科技馆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学校教育和科技馆教育的区别出发,分析了两者在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别,针对这些差别,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阐述了科技馆发挥自身优势的途径。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学校教育;区别;优势;途径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在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学校和科技馆都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区别,如何针对两者的不同,寻找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使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代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的区别
1.1教育内容
1.1.1学校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内容系统性强,知识结构清晰,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的教学过程,呈现一定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全面。可以说学校的任务是系统全面传授精准知识[1]。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受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规范,其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不能轻易发生更改。
1.1.2科技馆教育内容
科技馆的展品展项一般是按照专题类别设置的。以我馆为例,其展教内容涉及到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交通运输,环境能源等各个领域。仅就物理方面的展品来讲又细分为力学、电磁学、声学等诸多专题。每一专题的展品都从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将该专题涉及到的内容详细、形象、直观的加以展示,学生也可以通过介绍观摩,参与体验等不同方式将某一专题性内容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加以学习掌握。同时由于不受教学大纲等制约因素,科技馆教育的内容更具有灵活性。其内容可以涉及到学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涉及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更可以涉及到时下社会热点等。
1.2教育形式
1.2.1学校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形式一般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同学听讲的形式为主。教师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知识讲授。
1.2.2科技馆教育形式
展览教育是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一般有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参观者通过参观、体验展览项目,学习科学原理,掌握科学知识。展品展项涉及内容灵活且专题性强,可以随时根据社会热点、学生盲点等设置展览教育。动手实践也是科技馆的一项重要教育形式,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亲自动手,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制作出各种精美物品。如我馆动手实践项目涉及到机器人、陶艺、赛车,动漫、小车床等各种类别。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动手能力,通过老师对操作要领的讲解,学生可以在短短一节课中完成实践项目的制作。科技馆还可以通过聘请各领域权威专家,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该学科有关的知识或发展动向,能够使学生更系统深入的了解相关学科内容。如可以根据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聘请教育专家,通过讲座,系统讲解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广大学生和家长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既解决了自身的困惑,又了解到该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科普大篷车作为流动的科技馆,特别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师生送文化、传科技,解决了部分地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来科技馆实地学习体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1.3教育主体
1.3.1學校教育主体
学校教育的主体一般是各个专业的教师,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1.3.2科技馆教育主体
科技工作者是教育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讲解员,科技辅导员,科技教师等,通过展品展项,动手实践,剧场表演等形式,传播文化知识,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科技馆也可以通过聘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将各领域研究成果,最新动向等以讲座、演出、咨询答疑等各种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使学生在听讲和交流中学习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另外科技馆还可以聘任中小学的在校教师,他们对各自领域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了解,可以充分将学校教学中的内容融入到科技馆教育中。科技馆可以经常与中小学在校教师交流合作,有助于加强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的融会贯通。
1.4教育对象
1.4.1学校教育对象
学校教育的对象一般仅限于该学校内各年级的学生,范围比较小。
1.4.2科技馆教育对象
科技馆教育的对象没有限定性,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仅就学生这一主要群体来说,可以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同时科技馆还可以通过科普大篷车、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形式,将科学知识传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可见科技馆教育对象范围较大,覆盖面广。
2.寻找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
2.1组合式专题深入
2.1.1多种形式的模块组合
由于科技馆教育专题性强,且教育形式多样,故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做组合式的深入认知体验。针对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等,结合科技馆不同的教育形式,策划出不同专题的活动内容,以模块组合的形式,使学生对某一专题有透彻的认知与体验。
2.1.2同一内容的随机组合
针对同一教育内容,由于组合形式的不同,展示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发挥的教育意义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场科学实验科普剧,将其组合到不同主题的活动中,其向观众展示的侧重点和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将其组合到以科学探秘为主题的活动中,科普剧的重点要向观众展示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而如果将其组合到以锻炼能力为主题的活动中,科普剧要以学生共同参与演出为形式,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2流动式资源共享
针对不能实地来科技馆参与体验、认知学习的学生,科技馆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科技馆的流动性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科普大篷车是科技馆实现其流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不定期地将科普大篷车开到全省不同市县地区,把科普知识带到当地,学生通过展品展项,科普教育片等形式学习科学知识。科普表演剧也是科技馆实现其流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科普剧的前期策划,编写,排练等都可以在科技馆内进行,当准备成熟,科技工作者和参与演出人员就可以携带简单道具前往当地进行实地演出。学生在观看表演剧的同时学习到科学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科普教育形式。
2.3多元化全面培养
由于科技馆教育内容灵活且以传播科普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为教育目标,因此科技馆教育方向可以多元化。在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也应该相应开展。可以根据某一主题宣传日,纪念日,结合社会重大事项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3.寻找科技馆教育发展方向的意义
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2]。由于学校教育和科技馆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针对区别寻求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让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养方面更好的发挥优势作用,是当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黄体茂.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开展科技馆常设展览教育[J].科技馆,2012,(3):2.
[2]白宗新,陈竞蓉.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176.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学校教育;区别;优势;途径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在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学校和科技馆都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区别,如何针对两者的不同,寻找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使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代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的区别
1.1教育内容
1.1.1学校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内容系统性强,知识结构清晰,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的教学过程,呈现一定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全面。可以说学校的任务是系统全面传授精准知识[1]。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受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规范,其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不能轻易发生更改。
1.1.2科技馆教育内容
科技馆的展品展项一般是按照专题类别设置的。以我馆为例,其展教内容涉及到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交通运输,环境能源等各个领域。仅就物理方面的展品来讲又细分为力学、电磁学、声学等诸多专题。每一专题的展品都从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将该专题涉及到的内容详细、形象、直观的加以展示,学生也可以通过介绍观摩,参与体验等不同方式将某一专题性内容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加以学习掌握。同时由于不受教学大纲等制约因素,科技馆教育的内容更具有灵活性。其内容可以涉及到学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涉及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更可以涉及到时下社会热点等。
1.2教育形式
1.2.1学校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形式一般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同学听讲的形式为主。教师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知识讲授。
1.2.2科技馆教育形式
展览教育是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一般有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参观者通过参观、体验展览项目,学习科学原理,掌握科学知识。展品展项涉及内容灵活且专题性强,可以随时根据社会热点、学生盲点等设置展览教育。动手实践也是科技馆的一项重要教育形式,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亲自动手,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制作出各种精美物品。如我馆动手实践项目涉及到机器人、陶艺、赛车,动漫、小车床等各种类别。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动手能力,通过老师对操作要领的讲解,学生可以在短短一节课中完成实践项目的制作。科技馆还可以通过聘请各领域权威专家,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该学科有关的知识或发展动向,能够使学生更系统深入的了解相关学科内容。如可以根据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聘请教育专家,通过讲座,系统讲解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广大学生和家长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既解决了自身的困惑,又了解到该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科普大篷车作为流动的科技馆,特别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师生送文化、传科技,解决了部分地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来科技馆实地学习体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1.3教育主体
1.3.1學校教育主体
学校教育的主体一般是各个专业的教师,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1.3.2科技馆教育主体
科技工作者是教育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讲解员,科技辅导员,科技教师等,通过展品展项,动手实践,剧场表演等形式,传播文化知识,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科技馆也可以通过聘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将各领域研究成果,最新动向等以讲座、演出、咨询答疑等各种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使学生在听讲和交流中学习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另外科技馆还可以聘任中小学的在校教师,他们对各自领域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了解,可以充分将学校教学中的内容融入到科技馆教育中。科技馆可以经常与中小学在校教师交流合作,有助于加强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的融会贯通。
1.4教育对象
1.4.1学校教育对象
学校教育的对象一般仅限于该学校内各年级的学生,范围比较小。
1.4.2科技馆教育对象
科技馆教育的对象没有限定性,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仅就学生这一主要群体来说,可以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同时科技馆还可以通过科普大篷车、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形式,将科学知识传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可见科技馆教育对象范围较大,覆盖面广。
2.寻找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
2.1组合式专题深入
2.1.1多种形式的模块组合
由于科技馆教育专题性强,且教育形式多样,故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做组合式的深入认知体验。针对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等,结合科技馆不同的教育形式,策划出不同专题的活动内容,以模块组合的形式,使学生对某一专题有透彻的认知与体验。
2.1.2同一内容的随机组合
针对同一教育内容,由于组合形式的不同,展示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发挥的教育意义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场科学实验科普剧,将其组合到不同主题的活动中,其向观众展示的侧重点和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将其组合到以科学探秘为主题的活动中,科普剧的重点要向观众展示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而如果将其组合到以锻炼能力为主题的活动中,科普剧要以学生共同参与演出为形式,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2流动式资源共享
针对不能实地来科技馆参与体验、认知学习的学生,科技馆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科技馆的流动性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科普大篷车是科技馆实现其流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不定期地将科普大篷车开到全省不同市县地区,把科普知识带到当地,学生通过展品展项,科普教育片等形式学习科学知识。科普表演剧也是科技馆实现其流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科普剧的前期策划,编写,排练等都可以在科技馆内进行,当准备成熟,科技工作者和参与演出人员就可以携带简单道具前往当地进行实地演出。学生在观看表演剧的同时学习到科学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科普教育形式。
2.3多元化全面培养
由于科技馆教育内容灵活且以传播科普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为教育目标,因此科技馆教育方向可以多元化。在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也应该相应开展。可以根据某一主题宣传日,纪念日,结合社会重大事项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3.寻找科技馆教育发展方向的意义
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2]。由于学校教育和科技馆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针对区别寻求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让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养方面更好的发挥优势作用,是当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黄体茂.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开展科技馆常设展览教育[J].科技馆,2012,(3):2.
[2]白宗新,陈竞蓉.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