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引导幼儿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对幼儿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应该包括建立正确的社会情感认知。合理调节自我情绪和正向体验周围环境的情感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发展。
【关键词 】幼儿 ;社会情感教育;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97
一、社会情感教育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老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情感是以幼儿自身为主体,以其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自我感受、道德评价、共情和行为的选择,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发展过程就是幼儿在与周围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情感教育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幼儿的社会性知识得以拓展,社会情感得以表达,社会行为得以实践。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更为深刻的社会性情感,并以此衡量自身的社会行为,帮助人们应对学习、人际关系和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展积极的自我情感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获得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意义。他在论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的内在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他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其中,德育在和谐教育中起决定和主导作用。21世纪开始,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情感因素列入教学目标。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幼儿的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定位、维持和调节作用。提倡“以幼儿为本,从儿童视角出发”,发展幼儿的责任心、义务感、道德荣誉感、同情心等主要情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每位幼儿获得有质量的教育。
二、开展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获得知识技能和態度的能力。开展幼儿社会情感教育,丰富了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幼儿社会情感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皮亚杰指出,教育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成长中的个人;二是传递社会的、理智的和道德的价值。而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社会情感教育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即幼儿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建立正确的社会情感认知,正向体验周围环境的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详尽的要求。提出:幼儿要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明确了社会领域的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统一。领域内容与要求里又详细提出了要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对处于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形成关键期的幼儿而言,实施社会性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关注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基础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教育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带着已有的社会情感,经过教育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使幼儿的内心情感不断重新整合,并更趋向被认可的社会规范。
三、社会情感教育的现实困境
1.教学效果偏离预期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宽泛,而教学效果也往往偏离教师的预期。比如在组织的一次社会领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讲述医护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赴危险一线,期待幼儿能感知最美工作者战胜恐惧,与死神争夺生命主导权的大无畏精神。幼儿却并未按照预想方向思考,反而进行了“我去过医院”、“谁不害怕打针”这件事情的讨论。幼儿在社会认知方面了解了职业的基本特征,但仍缺少领悟与提升的内化过程
2.教学方式单一
社会情感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是语言的引导与说教。“你觉得这样对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常用的语言问答方式。问题本身流于表面,并没触动幼儿的内心情感,缺乏层次与深度,并未达到内心情感的共鸣。
3.缺乏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与标准
教师反馈缺少多元化,以同一角度评价幼儿的行为:“你做得对”、“你说的很好”“这样不对,下次改正”……并未做到多角度评价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身心发展需遵循着一般发展规律,但也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教师使用统一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凭着对幼儿行为结果的评价而进行奖惩,忽略幼儿为达到这一结果而做出的努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使幼儿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问题本身所得到的情感经验。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
四、开展社会情感教育的指导策略
幼儿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但却不断受到学校、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在社会环境中不断进行着认知、情感体验、自我控制与调节及自我的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情境性。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为幼儿性格完善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做预备。现如今,对幼儿的培养不仅包括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发展幼儿正确的社会情感认知,合理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感知觉,帮助幼儿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以发展和保持。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不断的积极探索,调整完善的教育途径,最终落脚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从情感教育角度加强幼儿情感体验,引导幼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是当前社会情感教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充分挖掘这两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真实经验和发展需要,挖掘相关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突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幼儿活动的游戏化为主,在真实情景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随机教育的活动契机。如:在一次消防演练后,与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当危险来临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做?”“大面对危险我们都想远离它,但却有一群人冲上前,面临着危险却绝不退缩!”在情境对比中,幼儿更能感受到逆行者们的勇敢与担当,激起幼儿的敬意。
2.开展系列化主题活动,合理制定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稳定,情绪生活逐渐社会化。冲动逐渐克服,稳定性提高,从外露到内隐。根据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将一个大主题发展按顺序分为几大板块子主题,加强教学活动的连续性与深入性。通过认知——体验——行动——内化情感的方式指导幼儿情感的发展。
3.注重幼儿切实体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幼儿在学习体验中,如果单凭自身学习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促进幼儿有效参与。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认真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观点,以诚待幼,以情育人。对有争论性,尚有分歧的观点应持开放性态度。创设情境,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帮助幼儿建构获取社会情感。
幼儿的社会性情感知识的获取与认知性知识的获取是一样的,都是在有意义的关系中得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彼此参与关系的潜能。教师要做好榜样作用,用积极情绪情感感染幼儿。在社会情感学习中,采用对话、讨论、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建立关系。创设冲突情境,幼儿在认知冲突中体验的情绪变化,寻求解决方法,学会理解他人,懂得和谐相处。在感悟、移情中获得内心情感的提升。幼儿自由表达通过情境创设所带来的深切感受,感受事件所带来的情感变化。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年龄段有所侧重。可以与小班幼儿一起分享关于情感绘本,或者让家长为幼儿拍摄生活视频、照片,通过图文记载、情感输入等方式体验家人的守护与关爱,萌发感激之情。中班幼儿则会请家长进行助教活动。以切身经历讲述面对情感冲突时的内心想法,幼儿从中感受到他们的辛苦与付出,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与尊重之情,进而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与爱。大班幼儿可拓展到更远的人群:科学家、武警官兵、志愿者、建筑工人等具有家国情怀的各类人群的典型素材和纪实视频,引导幼儿思考这些行为和实例的意义。通过制作爱心卡片送給英雄、绘制百米画卷等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萌发“长大后我想成为您”的积极情感。
4.重视环境对人的感染作用
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幼儿产生影响的。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在操作中幼儿的独立思考、交往合作、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重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性,真正意识到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积极创设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他们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情感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认知经验。
环境创设准备的材料是随着主题的深入、变化以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内容和材料的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主题开展的前期准备,如:一些主题相关信息资料投放,暗示、引发孩子关注;也可以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小组化、个别化教育的需要;还可以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如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生成的问题,有的可以把它转化到区域活动中来。当幼儿看到空空的主题墙面时,会产生想法并愿意和教师一起创设主题环境的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赞同和支持。并随时提出问题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幼儿在亲身体验感悟中促进了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2012年
[3]杨丽珠,金芳.促进幼儿责任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21(6),22-24
[4]沈贵鹏.未成年人心理安全及其维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8(5):64-68.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5(11),3-8
[6]吴枫,李晓白,汤清梅.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N],健康报,2020-01-31
信阳市百花幼儿园 河南 信阳
【关键词 】幼儿 ;社会情感教育;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97
一、社会情感教育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老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情感是以幼儿自身为主体,以其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自我感受、道德评价、共情和行为的选择,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发展过程就是幼儿在与周围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情感教育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幼儿的社会性知识得以拓展,社会情感得以表达,社会行为得以实践。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更为深刻的社会性情感,并以此衡量自身的社会行为,帮助人们应对学习、人际关系和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展积极的自我情感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获得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意义。他在论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的内在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他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其中,德育在和谐教育中起决定和主导作用。21世纪开始,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情感因素列入教学目标。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幼儿的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定位、维持和调节作用。提倡“以幼儿为本,从儿童视角出发”,发展幼儿的责任心、义务感、道德荣誉感、同情心等主要情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每位幼儿获得有质量的教育。
二、开展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获得知识技能和態度的能力。开展幼儿社会情感教育,丰富了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幼儿社会情感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皮亚杰指出,教育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成长中的个人;二是传递社会的、理智的和道德的价值。而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社会情感教育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即幼儿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建立正确的社会情感认知,正向体验周围环境的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详尽的要求。提出:幼儿要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明确了社会领域的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统一。领域内容与要求里又详细提出了要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对处于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形成关键期的幼儿而言,实施社会性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关注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基础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教育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带着已有的社会情感,经过教育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使幼儿的内心情感不断重新整合,并更趋向被认可的社会规范。
三、社会情感教育的现实困境
1.教学效果偏离预期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宽泛,而教学效果也往往偏离教师的预期。比如在组织的一次社会领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讲述医护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赴危险一线,期待幼儿能感知最美工作者战胜恐惧,与死神争夺生命主导权的大无畏精神。幼儿却并未按照预想方向思考,反而进行了“我去过医院”、“谁不害怕打针”这件事情的讨论。幼儿在社会认知方面了解了职业的基本特征,但仍缺少领悟与提升的内化过程
2.教学方式单一
社会情感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是语言的引导与说教。“你觉得这样对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常用的语言问答方式。问题本身流于表面,并没触动幼儿的内心情感,缺乏层次与深度,并未达到内心情感的共鸣。
3.缺乏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与标准
教师反馈缺少多元化,以同一角度评价幼儿的行为:“你做得对”、“你说的很好”“这样不对,下次改正”……并未做到多角度评价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身心发展需遵循着一般发展规律,但也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教师使用统一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凭着对幼儿行为结果的评价而进行奖惩,忽略幼儿为达到这一结果而做出的努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使幼儿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问题本身所得到的情感经验。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
四、开展社会情感教育的指导策略
幼儿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但却不断受到学校、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在社会环境中不断进行着认知、情感体验、自我控制与调节及自我的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情境性。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为幼儿性格完善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做预备。现如今,对幼儿的培养不仅包括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发展幼儿正确的社会情感认知,合理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感知觉,帮助幼儿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以发展和保持。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不断的积极探索,调整完善的教育途径,最终落脚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从情感教育角度加强幼儿情感体验,引导幼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是当前社会情感教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充分挖掘这两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真实经验和发展需要,挖掘相关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突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幼儿活动的游戏化为主,在真实情景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随机教育的活动契机。如:在一次消防演练后,与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当危险来临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做?”“大面对危险我们都想远离它,但却有一群人冲上前,面临着危险却绝不退缩!”在情境对比中,幼儿更能感受到逆行者们的勇敢与担当,激起幼儿的敬意。
2.开展系列化主题活动,合理制定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稳定,情绪生活逐渐社会化。冲动逐渐克服,稳定性提高,从外露到内隐。根据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将一个大主题发展按顺序分为几大板块子主题,加强教学活动的连续性与深入性。通过认知——体验——行动——内化情感的方式指导幼儿情感的发展。
3.注重幼儿切实体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幼儿在学习体验中,如果单凭自身学习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促进幼儿有效参与。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认真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观点,以诚待幼,以情育人。对有争论性,尚有分歧的观点应持开放性态度。创设情境,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帮助幼儿建构获取社会情感。
幼儿的社会性情感知识的获取与认知性知识的获取是一样的,都是在有意义的关系中得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彼此参与关系的潜能。教师要做好榜样作用,用积极情绪情感感染幼儿。在社会情感学习中,采用对话、讨论、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建立关系。创设冲突情境,幼儿在认知冲突中体验的情绪变化,寻求解决方法,学会理解他人,懂得和谐相处。在感悟、移情中获得内心情感的提升。幼儿自由表达通过情境创设所带来的深切感受,感受事件所带来的情感变化。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年龄段有所侧重。可以与小班幼儿一起分享关于情感绘本,或者让家长为幼儿拍摄生活视频、照片,通过图文记载、情感输入等方式体验家人的守护与关爱,萌发感激之情。中班幼儿则会请家长进行助教活动。以切身经历讲述面对情感冲突时的内心想法,幼儿从中感受到他们的辛苦与付出,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与尊重之情,进而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与爱。大班幼儿可拓展到更远的人群:科学家、武警官兵、志愿者、建筑工人等具有家国情怀的各类人群的典型素材和纪实视频,引导幼儿思考这些行为和实例的意义。通过制作爱心卡片送給英雄、绘制百米画卷等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萌发“长大后我想成为您”的积极情感。
4.重视环境对人的感染作用
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幼儿产生影响的。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在操作中幼儿的独立思考、交往合作、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重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性,真正意识到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积极创设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他们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情感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认知经验。
环境创设准备的材料是随着主题的深入、变化以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内容和材料的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主题开展的前期准备,如:一些主题相关信息资料投放,暗示、引发孩子关注;也可以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小组化、个别化教育的需要;还可以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如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生成的问题,有的可以把它转化到区域活动中来。当幼儿看到空空的主题墙面时,会产生想法并愿意和教师一起创设主题环境的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赞同和支持。并随时提出问题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幼儿在亲身体验感悟中促进了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2012年
[3]杨丽珠,金芳.促进幼儿责任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21(6),22-24
[4]沈贵鹏.未成年人心理安全及其维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8(5):64-68.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5(11),3-8
[6]吴枫,李晓白,汤清梅.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N],健康报,2020-01-31
信阳市百花幼儿园 河南 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