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可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报效祖国的信念,具有重大意义。
  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显性素材,因势利导,培育爱国情感。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人文性,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等内容。对于教材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予以开发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常情况下,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显性素材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郦道元的《三峡》等。《黄河颂》中,作者在赞颂黄河对中华儿女的哺育之情及其雄浑壮阔的气势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坚强,表达了对黄河、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情感;《三峡》中,郦道元则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土地的誓言》中,作者通过忧伤、舒缓的回忆,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言,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来热血男儿誓死为假想敌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跃然纸上;而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则是借助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力法国人民崇高而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课文都是对爱国主义情感最直接的抒写。
  (三)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让我们看到了陆游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集中体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虽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却又在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语句中在县里自己的豪迈;这些大诗人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诗词同样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
  可见,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挖掘隐性资源,潜移默化,引发爱国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用形象的语言像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较强的趣味性;有些课文则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事请,哲理性较强。这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能够从这些隐性资源中发现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一)借助民俗介绍,抒发爱国情感。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在《云南的歌会》中,作者通过对云南民俗风情的介绍,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既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而《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淡雅的笔调描写了家乡端午节煮鸭蛋的风俗。小孩子戴上又黄又大的鸭蛋,不只是为了吃,而是过节的象征,胸前鸭蛋也是过节漂亮的装饰品。这和西方国家过圣诞节挂圣诞树,将礼物藏在袜子里是一样的道理。教师多分析课文中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浓郁风情的民俗,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安塞腰鼓》中作者刻意描写黄土高原沙尘漫天,西北汉子齐敲腰鼓这样一种雄浑壮丽的场面,体现安塞腰鼓这种民俗是男人团结力量的展现,是西北汉子表达人定胜天的特有方式,在感受和体会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通过国粹介绍,抒发爱国情感。如丰子恺的《竹影》、单元知识介绍《戏曲大舞台》、等。《竹影》中,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之时,亦由几个少年描画的游戏中引出对中国画的体验,对中国画精髓的阐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戏曲大舞台》展示了我国地方戏曲,并重点介绍了国粹——京剧。让学生在参与、展示中认识京剧,了解京剧,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乃至关注、传承、弘扬京剧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认知中华文化、栽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
其他文献
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决于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多方面体现,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社会的人,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决于教师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特殊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学为乐,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
期刊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品德课就应该社会化。也就是说学生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
期刊
美术是操作性、艺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期,幼儿学习美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必须从知识传授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激发出主动参与学习的强大愿望,千方百计消除学生的恐惧与戒备心理,真正解放课堂,解放学生。  一、激励主动学习,学会合作探究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既有认知活动,又有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既是认知的主体,又
期刊
常言道:生、老、病、死------老是人生的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干部将加入到“白发浪潮”这一队伍来,他们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过丰功伟绩,他们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承传党和国家政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无奈地发现我得了“秋雨综合症”。秋雨是个DJ,他说他之所以叫“秋雨”是因为他是秋天的一场雨。当时的我抱着半人高的大笨熊倚在露天的阳台上呆呆地望着夜空,然后从收音机
最爱听家驹的歌。从他的《大地》《农民》到他的《早班火车》《情人》。他的歌,是不可随便把玩的,最好在一间房子里,放低音量,一个人静静地听。家驹那富有磁性的歌声,如一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改以来,实验部分在各地高考题中几乎每年必考,且所占比值逐年增加。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实验题,特别是实验设计题存在困惑。由于做题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周全,答案不准确而造成失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总结出生物实验题的特点与解题方法,可作为高中生物教学及备考复习的参考。  1 高考生物实验题类型分析  高考生物实验题可分为实验分析题,实验方案纠错、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