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走项目是辽宁省田径运动各项目中的强项,辽宁籍竞走运動员陈跃玲为我国实现了田径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同时大批优秀竞走运动员为我省田径运动铸造了辉煌,但近些年来成绩不理想。为此,本文对我省各市体校竞走教练员、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现状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明确阻碍我省竞走项目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各市体校竞走青少年运动员及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竞走运动比赛训练相关的书籍和期刊,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在辽宁省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竞走比赛期间对体育局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辽宁省青少年竞走项目比赛训练的现状。
1.2.3问卷调查法
对我省从事竞走运动的教练员、运动员等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更新理念与国际接轨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竞走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特点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练队伍。34岁以下占54%,35-44岁占36%,45-55岁占0.9%,教练员的学历及职称调查显示100%的本科学历,72%中级职称,27%初级职称, 90%的教练员曾经是竞走运动员,由此可见我省教练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练队伍教练员的基本状况调查。
90%以上的教练员表示随着国际竞走项目的飞速发展,教练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教法及训练理念,应多请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讲学,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安排各市竞走教练员参加培训,再选派一些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出国交流,通过与国外交流在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理念等方面得到提高。
2.2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
调查显示56%的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由于技术犯规被罚下,本次辽宁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竞走比赛中每个组别均有被罚下的运动员,犯规主要表现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髋关节转动过小,使运动员步子偏小;第二肩关节不放松,甚至耸肩;第三重心起伏过大,左右摇摆;第四竞走时屈腿;第五大腿前抬高和小腿后撩;第六;后蹬不充分,腿与地面的夹角过大。
要使运动员的技术平稳、舒展、流畅、优美就必须从学习竞走时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训练时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提高身体的整体、均衡力量和全身的协调能力,改善髋关节的转髋幅度,充分加大后蹬用力的幅度,是有意识地延长后蹬时间,改善大腿的后蹬肌群力量和腰腹背肌力量。但更加重要的是多借鉴国际竞走强国的训练理念和方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把我省目前的竞走运动员与国际优秀竞走运动员进行对比,在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上找出差距,并通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断努力来缩短这个差距。
2.3科学的安排运动负荷与运动量的关系
专家提出13-15岁的竞走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应为每周7.2小时,训练次数应为4-6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各队的训练时间远远高于这个时间和次数。这也导致在调查中有54%的运动员在每次训练前经常感觉到非常疲劳。
如果教练员不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仍不采取措施,运动员机体得不到必要的恢复,那么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对运动员机体带来很大的破坏,会导致运动员健康状况和体能的明显下降,使运动创伤增加,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教练员要充分结合运动员年龄特点和自身综合情况,处理好运动负荷与运动量之间微妙的关系,更加科学有序的控制整个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2.4重视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高水平的竞技竞争是意志品质的竞争是心理的竞争,由于竞走项目的判罚依赖于裁判员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并且这个判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所以比赛期间对运动员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特征是从事竞走训练的根本保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稳定的心理素质,强烈的比赛欲望和很强的自信心,但缺乏大赛经验,临场控制能力不强,比赛期间心理波动较大。因此我们要重视心理训练,多参加各级别高水平竞走比赛,从中积累比赛的成功经验,总结比赛的失利教训,从而提高运动员参赛能力、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获胜意识。
2.5加大管理部门关注力度
2.5.1加强系统化训练的监督
为保证运动员多年训练的系统性,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最高的竞技水平,应制定竞走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及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2.5.2重视运动员选材
被调查的青少年运动员23%来自城市,其它均为郊区和农村,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不愿让孩子从事体育运动。调查显示目前基层的区县都不太重视竞走,所以各市体校的竞走教练只能到学校里亲自选才,而郊区和农村的孩子有些素质不错,因家里贫困,不能从事竞走训练。辽宁竞走运动员为中国田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也有部分运动员来自农村,建议主管部门想办法筹集资金给有竞走天赋的、生活较困难的运动员以适当的资助。
3.结论
3.1重视培养年轻、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是提高训练水平的根本保障。
3.2研究显示,辽宁省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目前的专项技术存在许多问题,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
3.3科学安排基础训练阶段的运动负荷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策略。
3.4 高度重视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为青少年运动员将来成为优秀运动员打好基础。
3.5管理部门的重视是竞走项目发展的根本保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各市体校竞走青少年运动员及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竞走运动比赛训练相关的书籍和期刊,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在辽宁省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竞走比赛期间对体育局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辽宁省青少年竞走项目比赛训练的现状。
1.2.3问卷调查法
对我省从事竞走运动的教练员、运动员等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更新理念与国际接轨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竞走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特点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练队伍。34岁以下占54%,35-44岁占36%,45-55岁占0.9%,教练员的学历及职称调查显示100%的本科学历,72%中级职称,27%初级职称, 90%的教练员曾经是竞走运动员,由此可见我省教练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练队伍教练员的基本状况调查。
90%以上的教练员表示随着国际竞走项目的飞速发展,教练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教法及训练理念,应多请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讲学,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安排各市竞走教练员参加培训,再选派一些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出国交流,通过与国外交流在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理念等方面得到提高。
2.2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
调查显示56%的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由于技术犯规被罚下,本次辽宁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竞走比赛中每个组别均有被罚下的运动员,犯规主要表现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髋关节转动过小,使运动员步子偏小;第二肩关节不放松,甚至耸肩;第三重心起伏过大,左右摇摆;第四竞走时屈腿;第五大腿前抬高和小腿后撩;第六;后蹬不充分,腿与地面的夹角过大。
要使运动员的技术平稳、舒展、流畅、优美就必须从学习竞走时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训练时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提高身体的整体、均衡力量和全身的协调能力,改善髋关节的转髋幅度,充分加大后蹬用力的幅度,是有意识地延长后蹬时间,改善大腿的后蹬肌群力量和腰腹背肌力量。但更加重要的是多借鉴国际竞走强国的训练理念和方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把我省目前的竞走运动员与国际优秀竞走运动员进行对比,在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上找出差距,并通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断努力来缩短这个差距。
2.3科学的安排运动负荷与运动量的关系
专家提出13-15岁的竞走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应为每周7.2小时,训练次数应为4-6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各队的训练时间远远高于这个时间和次数。这也导致在调查中有54%的运动员在每次训练前经常感觉到非常疲劳。
如果教练员不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仍不采取措施,运动员机体得不到必要的恢复,那么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对运动员机体带来很大的破坏,会导致运动员健康状况和体能的明显下降,使运动创伤增加,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教练员要充分结合运动员年龄特点和自身综合情况,处理好运动负荷与运动量之间微妙的关系,更加科学有序的控制整个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2.4重视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高水平的竞技竞争是意志品质的竞争是心理的竞争,由于竞走项目的判罚依赖于裁判员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并且这个判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所以比赛期间对运动员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特征是从事竞走训练的根本保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稳定的心理素质,强烈的比赛欲望和很强的自信心,但缺乏大赛经验,临场控制能力不强,比赛期间心理波动较大。因此我们要重视心理训练,多参加各级别高水平竞走比赛,从中积累比赛的成功经验,总结比赛的失利教训,从而提高运动员参赛能力、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获胜意识。
2.5加大管理部门关注力度
2.5.1加强系统化训练的监督
为保证运动员多年训练的系统性,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最高的竞技水平,应制定竞走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及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2.5.2重视运动员选材
被调查的青少年运动员23%来自城市,其它均为郊区和农村,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不愿让孩子从事体育运动。调查显示目前基层的区县都不太重视竞走,所以各市体校的竞走教练只能到学校里亲自选才,而郊区和农村的孩子有些素质不错,因家里贫困,不能从事竞走训练。辽宁竞走运动员为中国田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也有部分运动员来自农村,建议主管部门想办法筹集资金给有竞走天赋的、生活较困难的运动员以适当的资助。
3.结论
3.1重视培养年轻、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是提高训练水平的根本保障。
3.2研究显示,辽宁省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目前的专项技术存在许多问题,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
3.3科学安排基础训练阶段的运动负荷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策略。
3.4 高度重视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为青少年运动员将来成为优秀运动员打好基础。
3.5管理部门的重视是竞走项目发展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