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y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现行的语文教学已经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逼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偏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本的“能力学习”,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最了不起的进步。那么,“能力学习”时代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获取能力,是不是就真的把准了语文教学的命脉,触及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了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作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以下四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重“能力”而轻“积累”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把“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增补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但是不少教师受所谓单元教学目标的约束,不得不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为了培养所谓的“阅读能力”,不少教师的教学视点仅仅停留在或思考、或分析、或阐释、或概括那些有利于培养能力的经典语句上,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固然获得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学生对这些经典的阅读材料本身却是读过即忘,少有积淀。过多地注重基本的写作方法或技巧的培养,忽略学生对写作内容本身的积淀,必然是学生用满脑子的方法去驾驭一副空空的“皮囊”,写不出好文章来。
  重“训练”而轻“感悟”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它除了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解决语言文字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去了解并领悟语文本身,那可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在实际教学中,却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看重其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为了追求各种所谓的语文能力,让课堂教学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训练。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全部被“训练”所霸占,应该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博大精深的语文本身。
  重“枝节”而轻“整体”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而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语文和学会学习语文。但是,不少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师对教材处理得太多,总习惯于就文章的某些重点、难点等“枝节”处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分析,而忽略了学生对一篇作品的整体把握。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教师都会在“献给紫色的灵魂”处设疑“为什么诗人把大堰河的灵魂称为‘紫色’的呢?”其实,只要学生真正用心去熟读并揣摩课文,肯定能读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眷念,这个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了,又何必让学生挖空心思地去探究呢?
  重“应试”而轻“素养” 一份语文试卷即使再好,也只能以检测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为主,根本无法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在考试指挥棒指导下的教学,难免对应试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地关注,而对考试无法体现或无法很好体现的语文素养竟有所忽略。其实,提高应试成绩与其关注语文能力,还不如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入手。从长远角度来看,素养比能力更重要,有了一定的素养,能力不说水到渠成但至少还可以补救;但如果空有所谓的能力却无内涵的支撑,就如同无源之水总有一天会枯竭。
  以上所列举的现行语文教学中四“重”四“轻”,并不是说重视能力、训练、枝节、应试是错误的,笔者本意在于阐明这些通过“枝节”训练出来的应试能力相对于整体感悟积累的语文素养而言,后者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探究语文的本源,正是我们祖先通过几千年总结出的规律——“读书”。语文教学很有必要拨开掩盖其本源的迷雾,反璞归真,正本清源,从扎扎实实地读书开始。
  一、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水平。
  1.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真正能把诵读落到实处,真正从诵读中找到语文学习的动力,从而扎扎实实地通过诵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首先必须让学生对诵读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觉得倾听优秀的朗诵作品可以陶冶自己情操,而全身心投入地去朗读一篇文章则是一种享受。如何培养学生的乐读意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欣赏优秀的朗读作品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个固定栏目《电视散文展播》,文质皆佳且图文并茂,是一个很好的朗读欣赏蓝本。录制了几期,播放给学生。专业朗诵网站《音画诗诵》上也有许多优秀的诗歌朗诵作品,利用起来方便快捷。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乐读的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通过朗读兴趣小组带动全体
  用兴趣小组带动全体,是创造诵读氛围的有效途径。在任教两个班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了一个由24人组成的朗诵兴趣小组,通过形式有效的朗诵活动,其朗诵热情进一步高涨,朗诵水平明显提高,为后续的“感悟”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积累”由一件苦差事变成了其内在需要的兴趣活动。
  2.让语音教学在高中段“回炉”,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在高中阶段要大力加强语音教学,扎实地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這是诵读教学的需要,更是语文学习本身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音教学 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并将疏通字词作为预习的首项工作。另外,通过“拼音比赛”、“查字典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语音意识、勤查字典的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语音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善。
  ② 用专门的普通话教材强化训练 借用教师考核的方式,来突击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笔者曾乘着我校教师全员参加普通话培训的东风,创设学生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机制,并使用《浙江人学普通话》教材,在任教班级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学普通话月”活动,效果非常明显。
  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强化朗读训练。
  从把握朗诵技巧入手,苦干加巧干,引导学生逐渐体悟到朗诵无穷的艺术魅力,甚至最终能自己创造这种艺术魅力。把握朗诵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指导:
  ① 揣摩优秀的朗读作品,重视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手动控制影碟机或录音机,在最能体现作品感情和朗诵技巧的语句处,停下来让学生仔细口味其处理的技巧,注意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并让学生进行多遍的跟读,在各个击破的基础上,进行整个作品的模仿。教师在指导朗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处理特殊语言材料掌握朗诵艺术的一般规律,要强调学生在真正地入情、入景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② 重新定位读书目的,引导学生多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模仿别人的朗诵作品能做到有滋有味,但要自己去处理一篇作品却又变得索然无味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新定位读书目的,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读书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才是学习活动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大量的朗读训练,学会根据特定作品的需要创造性地处理作品。
  笔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一是利用统编教材进行朗诵训练。新编第三册语文教材主要以诗歌散文为主,而诗歌散文是朗诵教学的最好载体,因而我将大部分教学活动都归于朗读。二是利用普通话等级考试中的几十篇朗读材料进行朗诵训练,由于这些材料本身就是测试试题,学生读起来更有兴趣。
  二、让诵读教学成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
  1.“诵读―感悟―交流-积累”模式教学
  近一年多来,笔者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诵读教学的实践,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反思,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诵读教学模式”,如下图表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诵读自始至终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诵读、感悟、交流并不是几个单一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相互穿插与促进的统一体。充分的诵读是感悟的基础,有所感悟是交流的基础。当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循环往复之后,学生既理解又积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教师仅仅充当了一个组织协调的角色。
  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我把学生能读出作品的感情韵味、读得能让他人感动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评价标准。譬如在教学《相信未来》一诗时,我将“朗读至自我感动”设计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在小组学习时,学生为了让自己感动,多数能自觉地进入角色,自觉地展开小组讨论,去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创作的心态。两课时之后,举行了小型的配乐诗朗诵,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明显地感到一种浓厚的情感力量充斥着课堂。“诵读―感悟―交流” 不仅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积累的目的,真正的语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2.开出专门的诵读课
  为了更扎实地开展诵读教学,笔者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诵读,另一方面还安排了固定的“诵读课”。除了每周2-3次的语文早自修之外,还大胆地从每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挤出一节,并把这些课命名为“诵读课”。在“诵读课”中,学生按照期初制定的诵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学期能背诵诗文60首或篇、精读诗文30首或篇)展开诵读,教师除了个别答疑,基本不占用学生时间。
  背诵刚性管理 具体措施:期初将学生分成7-8人规模小组,各推选小组长一名,检查组内学生的背诵,小组长的背诵由科代表负责,教师不定期地进行抽查。还鼓励学生超前背诵,并将背诵情况定期(每月一次)汇总并公布,开展背诵竞赛。这种检查机制既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在很大程上克服了由教师一人检查督促带来的不现实性和表面化,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熟读经典作品 划出专门的精读时间:统一规定一节课的哪一个时段为精读时间,在这个时段内,学生只能读精读篇目;或统一规定在一节课中必须将某篇文章读几遍,并由各小组长作好各组员的精读实况记载。又提出精读的质量要求,较好地读出作品内在的感情,较好地进入角色,并检查至合格。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各不相同,评价时因人而宜。但对少数偷工减料的现象必须严惩不贷。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诵读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诵读活动是语文诵读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1.排演课本剧 课本剧的排演,采用小组分头进行,自选适当的教材内容,协调角色分配,并对教材作“剧本式”处理。之后,各组上台展示。让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本剧的台词处理作改进性评价,以求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屈原》、《罗米欧与朱丽叶》、《雷雨》、《祝福》等许多作品(或片断)学生都作过排演尝试,效果不错。
  2.配乐诗朗诵 在教学之余,让学生举行规模不一的诗朗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并通过注意力转移的策略将背诵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兴趣活动。朗诵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往往会促进其他学生用较少的时间体悟原本不熟悉的作品的内涵,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演讲比赛 以诵读为主的演讲比赛,其演讲稿要求有较浓厚的抒情色彩,可以是大家熟悉的文章,也可以是自己的习作,脱稿演讲。准备过程中,多数能自觉地寻求同学或教师的指导,以期达到最佳的艺术处理。有不少同学因此对演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两位学生甚至每周写一篇演讲稿让我帮助为其作艺术处理。
  四、把诵读纳入学生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
  笔者进行诵读教学的教改实践之时,正值学校 “基础·发展”二级学分制试行阶段,我乘着这个机会,将学生的诵读纳入“發展级”评价机制中进行管理,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诵读评价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期初,用普通话等级考核试题对学生进行基础水平的摸底测试,并公布等级与成绩,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学普通话”活动,两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将测试的最好成绩与提高情况进行综合考查,并折算出学分(0-10分)。
  二是背诵成绩评定。将任教班级的所有学生一学期的背诵数量进行统计,按照背诵量(兼顾学习组长对组员平时背诵态度评价)划分10个等级,并为每个学生折算出学分(1-10分)。
  三是诵读活动情况评价。诵读活动指各种规模不等的朗诵会(比赛)、演讲会(比赛)、课本剧排演、故事会等。根据学习小组平时积累的过程性评价材料和活动结果(成绩),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算定每个学生此项学分(1-10分)。
  此三项指标与“学科长作业”成绩综合就构成了学生一学期中语文科的“发展级”学分,是学生学科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笔者通过开展“诵读教学”教改实践,诵读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与欢迎。当然,“诵读教学”在成功的背后,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诵读教学的实施与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及朗诵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对教师近快提高自身的朗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诵读教学需要充足的时空作为条件保障,如何在现行的课时标准下合理安排,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与学校尽力协调的工作。
其他文献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将综合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究读写结合的途径,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借鉴.
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发展模式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应采取措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使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俄罗斯精神文化内核——东正教信仰的影响。俄罗斯民族鲜明的性格特征中蕴含着深厚的宗教色彩。  民族性格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生存方式、传统文化等。在民族形成的初始阶段,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对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民族的发展逐步稳定并趋向繁荣,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的作用逐渐显现,直至占据主导地位。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因
期刊
对黑龙滩水库夏季不同水位时理化性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以及外源性输入和理化性状在库区的变化过程比较分析,得出高水位时输入水中Mg,Ca,SO,NO3-,TN,硬度及电导率均显著高于低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