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 为新中国赋诗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01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一批红色题材的歌曲和电视剧相继出炉,掀起一股“红色热潮”。其中,红色献礼剧《东方》以宏大的视角逼真地再现历史,向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传播着坚强的民族精神。
  
  电视剧《东方》自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获得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好评。近期,“东方”、“唐国强”等关键词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观众普遍反映《东方》不同于一般的主旋律题材,既有历史的真实又不失电视剧的紧张刺激。
  这部电视剧真实地记录了共和国诞生之初至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期间国际国内的历史风云,展示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讲述了那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很多重大历史活动及巨大成就,首度揭秘了那段“红色岁月”中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尤其对王震率军进疆,争取西藏和平解放,中共地下情报人员的坚韧奋斗,李四光、钱学森等爱国学人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等历史情节都进行了重点描述,填补了影视剧在这段历史上的空白,极大地唤起了观众的热情。
  为何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能够压倒同时段诸多娱乐化、大众化的电视剧,获得叫好又叫座的骄人成绩?这份献礼建党90周年优异答卷的背后,有着制片人徐云十几年来坚持的“认真拍戏、坦诚做人”的信念。
  
  成立“南广”,我们要的是有意义的传播
  徐云最初在浙江传媒学院当老师,教了几年书,然后在校办企业负责管理工作。成立影视制作公司还是源自一位同学的提议。当时,第一届全国电视节目交易会在杭州开幕,当时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现在已经是河北电视台副台长的同学,对徐云说“影视节目这块是个新市场,可以做。”然后,到1998年10月,徐云就注册了南广影视。
  “社会效益或社会责任一直放在第一位。”徐云在影视投资上,一直坚持这一点。拍《寻人档案》时,正值全国进行打拐斗争,当时人们还没有形成对拐卖儿童的关注。徐云觉得这是对青少年人权的重大伤害。而且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識到被拐卖的孩子会流落街头,会变成残疾乞儿的现实,只是同情父母缺儿少女,将来为他们养老送终。如果打拐不坚持的话,社会的道德就败坏到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有了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徐云投拍了《寻人档案》,片子出来后引起当地的妇联和司法部门的关注,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那时很多找孩子的家长打电话到公司,到电视台,形成很热的互动。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市场很重要,收视率是考评影视剧的重要标准。但对徐云来说,有着不同的理解,影视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也有有效传播和无效传播,就是有意义传播和无意义传播。我们要的是有意义的传播。像那些有违伦理道德的收视率再高有什么意义?”正是凭着这份社会责任感,南广投拍的电视剧中有三部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大奖,数个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荣誉,而且每部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很多影视公司,为了市场,很多电视剧无论战争片也好,主旋律片也好,全都往一个方向走,从小人物、小切入口来揭示大背景,这套路几乎成了公式。戏拍得越草根,越能迎合老百姓,贴近老百姓。但《东方》不能这么拍,因为没有气概、气势,不能称为史诗。”
  “老百姓也不仅仅喜欢小人物”。徐云认为,只要片子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状态,都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很多观众看完《东方》之后,对演员的评价比徐云都要准确。《东方》的成功,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感染观众的氛围,展现了开国之初中国人大无畏的精神面貌,重塑了一段真实可信的宏伟历史。
  
  “我是一个保守的人,但敢于冒险”
  徐云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会让他不安,自我感觉“比较胆小”。但是他不缺乏冒险精神,他喜欢高山速滑滑雪,每年冬天都会去滑。为了短时间达到自己的目标,从来不转弯,不回头,无论前面是万丈深渊,还是荆棘丛生,徐云都会选择义无反顾地逾越。妻子对徐云的事业也很支持。当年为了拍《东方》,徐云带着妻子和女儿去做房产抵押的时候,妻子一句话没有多说,因为她知道,徐云是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了。
  起初,刚接《东方》的剧本时,徐云的耳边充满了质疑。“这个本子没可行性。”许多专家建议徐云放弃。徐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剧本中所表现的新中国那种朝气蓬勃、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劲头给了他坚持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那段历史,对新中国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的改造,国家政治军事外交面临那么多困难,在新的执政党的领导下,带着4亿多老百姓把困难全部克服走到今天,这种精神、这种力量、这种信仰如果我们都不要了,那还要什么?”徐云觉得能够见到《东方》的剧本,是一种缘分,能够拍《东方》,即使可能会赔得倾家荡产,也值,为的就是能够拍出建国初期的那种敢闯敢拼敢赢的精神。
  《东方》的成功与徐云前瞻性的目光是密不可分的。“跑到三楼如果掉下来还有残喘的机会,跑到五十层,如果掉下来,可就没有一点机会了。”当时,有些专家劝徐云不要拍《东方》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因为《东方》风险太大了。但徐云相信,“只有站在高处,才有展翅高飞的机会”。《东方》没有辜负徐云的希望。在最后审片的时候,很多专家起来鼓掌,一次又一次。
  
  “我们进了克里姆林宫,登上了阿芙乐尔号”
  《东方》之所以能称为史诗巨制,是因为它实现了艺术与真实的协调,掌握了历史与政治的分寸。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的国家。
  为了更真实、更科学的还原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历史原貌,《东方》剧组历时5个多月,分两路实地实景拍摄,行程共计8万余公里,全剧有名有姓的角色有533人,动用群众演员及部队3万人次,工作人员达380人,创下多项我国电视剧历史上之最。拍摄过程中,徐云的陆虎一直开在前面,给剧组探路,越过祁连山,翻过秦岭,远赴边疆,后来,陆虎的轮胎都跑碎了。到新疆时,“7·15事件”刚发生不久,《东方》剧组的到来,给新疆带来稳定的信号。徐云和工作人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为的就是能够表现《东方》里所需要的“天马行空、大川大河”的胸怀,为的是描绘油画一样的画面,为的是渲染史诗一般的情怀,为的是造就当仁不让的恢弘气势。
  徐云说,“我们对整部剧的制作要求非常严苛,用最精良的制作面对观众,从一个小小的道具到整个大的背景,都力求真实还原当时的原貌。”《东方》剧组在拍摄毛泽东出访苏联时,遇到了一个困难,就是克里姆林宫和阿芙乐尔号拒绝剧组进入。不能进入这两个重要场所进行实地拍摄,就无法真实再现历史,会成为整个《东方》创作的遗憾。为了实现拍摄,经过多方联系和商议,终于被允许到克里姆林宫和阿芙乐尔号拍摄。而在克里姆林宫拍摄时,俄总理普京就在其中一座楼里办公。
  当拍摄到“毛泽东在阿芙乐尔号,感叹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时,整个《东方》的拍摄宣布全部结束,而此时包括徐云在内的团队,眼里充盈着激动的泪水,“《东方》,终于杀青了”。
  
  “对《东方》,我还要说几句遗憾”
  “《东方》的拍摄过程并非顺利,中间有很多波折,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其中一点就是没有跟地方政府好好协调,得到有力支持。”徐云遗憾地说,“如果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东方》能够拍得更精彩。”
  “级别比较高的拍摄基地对民营公司还是持怀疑态度。”但这些阻力并没有挡住徐云等人的脚步,相反成为一种推动力。“我们就是要让所有怀疑过和支持过《东方》的人,最后都能看到一部精彩的作品,让他们都能为《东方》鼓掌喝彩。”
  《东方》在销售过程中,央视给的价格不足成本的一半。这多少让徐云有些失望。但他觉得,这部戏首先要对得起所有付出的演职人员,投资方的收益可以在后面的项目中想办法弥补。无论如何,要将所有人为《东方》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在国家最好的播出平台上展示,把他们的艺术贡献,把他们的艺术追求,还有对共和国的爱,展示出来。
  
  “《东方》给了我信心,让我对未来充满自信”
  拍完《东方》以后,让徐云大大增强了把握题材的能力,增强了投拍大制作的信心。“《东方》之后,对任何作品我都有信心了。”目前,南广的创作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公司自己组织力量创作,主要依靠公司已经签下的四个工作室;另一个方向是,市场上自由编剧创作的作品,徐云会择优选择来制作。
  “选择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命运,决定一个公司的方向。”徐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克服自己过去冲动和过于自信的问题,徐云会积极主动地征求股东和专家的意见。《东方》之后的作品,徐云仍坚持公司一贯的风格。“《东方》给了我信心坚持这个信念。”
  “市场上受媒体和老百姓喜欢的商业剧我们也会多拍”,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只有在市场上获得利润,才能有能力去做像《东方》这样宏大主题的作品,才能创作更好的作品来回报社会。
  “今后想在电影上做些尝试,再冒一次险。目前我们在准备一个玄奘法师东归的题材,名为《三藏东归》,表现他取经回来的艰辛以及坚定的信念。”有了《东方》的成功经验,凭着毫不动摇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徐云会走得更远。“我觉得这种责任感是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我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项目亏损。这给了自己很强的信心。正是因为对市场有信心,对政策有信心,对自己操作的作品有信心,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绩。”
  虽然《东方》的诞生让徐云经历了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但他始终认为是值得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为新中国写诗,为光荣伟大的祖国献歌。”
  责任编辑 陈晰
  
  “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也无需纠结于历史,但必须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朝向东方,前进!”——徐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