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地处辽西北地区的阜新市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历十年转型发展,正逐步走上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道路。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以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是阜新实现转型示范的关键举措。为此,有必要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实现工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工业强市;产业体系;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4-0067-03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亦因资源而衰。近年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1]不容否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任务十分繁重,全国相继有多个城市进入资源型城市行列,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资源型城市在传统资源性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接续替代产业难以在短期内发展壮大的情况下,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援助。但援助不能替代自力更生,应坚持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以辽宁阜新为例,作为全国第一个转型试点城市,在国家以及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强力支持下,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路径依赖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显然,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熏这需要尽早规划、创造转型环境。[2]由于产业的关联性和相互支撑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阜新创建转型示范市的重要任务。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中,工业始终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突出工业的引领地位,实现“工业强市”。
一、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
当前,阜新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佳、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有效投资不足是阜新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长远看,必须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生增长、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但从现阶段看,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引导投资,促进形成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仍是阜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作为投资的主要载体,项目和园区建设首当其冲。因此,必须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
1.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多引项目、快建项目、做强项目和加强项目管理。加强前期工作,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尤其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吸引项目,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上项目、增资扩股上项目、吸引民营资本上项目、争取支持上项目,努力形成“达产达效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包装推介一批、研发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接续态势。进一步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紧跟产业转移的形势,明确目标,确定招商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瞄准招商对象,有的放矢、“定向爆破”。要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地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既要抓“顶天立地”项目,大上快上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有拉动的大项目,又要搞“遍地开花”,同步抓好中小型项目建设,追求聚沙成塔的集群发展效应,着力形成大小项目一齐上的建设高潮。既要在进度上追求快上加快,努力做到抢前期、抢工期、抢投产达产,又要在质量上坚持好中求好。既要突出配套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又要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搞好资源深加工,着力提高项目建设的总体水平。
2.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用一两年时间集中攻坚,全面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以超前的魄力和眼光进行高标准规划,努力创造环境优势。提高各级各类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水平,打造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园区,为项目建设搭好平台。强化“三大基地、六大集群”的产业功能定位,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增强聚集承载能力,努力把市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区。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索开发区与所在区域实现优势叠加、互动发展的新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灵活多样的园区合作开发模式。
二、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3]目前,能支撑阜新经济发展的集群数量仍然偏少,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由萌发成长进入催化裂变的关键阶段,有必要将其纳入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增量调整结构的重要载体,更是建立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产业丰厚度的关键举措。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三大基地”为全域性主导产业,“六大集群”为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格局。
1.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框架已经建立,“十二五”期间,既要加快做大总量规模,更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努力培育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使集群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大幅提升,集群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倾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风电之城”、“液压之都”、“氟化工之都”、“制革示范基地”、“家具制造研发基地”、“特色铸造产业集群”。要在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延伸精深加工,既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又引导民间资本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空白领域寻求发展空间;要在拓宽产业链方面做文章,提高集群本地化配套能力,进而提升成套能力和终端产品形成能力;要在优化集群结构方面做文章,在全市逐步形成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规模的结构合理的集群梯队,实现传统煤炭产业、农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优势互补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坚持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集群创新体系,提供配套资金,尽快建好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这事关产业集群建设的成败。同时,加快构建一批面向集群企业的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物流配送等平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务体系。继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创新集群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并实行全新的干部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奖惩激励制度,激发各方活力。
3.破解要素制约难题。当前,全市乃至全省都面临着同样的要素制约——土地短缺、资金短缺、资源短缺(尤其是萤石资源不足),以及节能减排和项目审批的制约。短期内,要管住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切实加强土地保障;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工作,切实加强资金保障;要挖潜力、保重点,确保萤石资源供应,切实加强氟化工产业的资源保障。全市上下务必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推动经济发展。长期看,破解难题的唯一出路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家政策重点扶持、鼓励的产业为导向,向上争取政策,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向内挖掘潜力,以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组合拳,实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争取平衡省内环保指标。
三、加快实现工业优化升级
在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同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协同推进城区工业和县域工业,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活力与竞争力是资源型城市活力之源,是工业优化升级的根本所在。由此,必须转变体制劣势,推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能量。
1.提升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全力推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扩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努力使一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成长为支柱型企业,实现全市工业整体实力提升。在实施企业提升工程中,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坚持速度效益与环境和谐相结合。加快领军和上市企业培育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期,百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超十亿元企业达到10户,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户。
2.搞活微观经济主体。充分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大幅提升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力争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型民营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缓解融资难问题。构建多领域、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是转型城市培育转型信心、实现经济发展由易到难的路径选择。在转型初期,接续替代工业难以起到支撑作用,选择发展农业具有简便易行、稳定民心的作用。阜新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较高,发展农业具有一定优势。在转型进入创建示范市的新阶段,需要继续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推动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
1.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围绕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搞好配套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花生大市”。实施粮食丰产和科学储粮工程,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利益和风险连接的契约机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村屯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着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县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培育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矿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力支持三沟酒业发展壮大,支持伊利、雨润、辉山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积极开发地方特色产业,构建“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格局,推动县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继续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推动阜蒙县早日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扶持彰武县提档升位。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阜新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随着工业强市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对服务业形成牵引作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一般的发展规律。[4]阜新在构建现代服务业经济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基本条件和约束条件,理解其动力机制,重视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与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1.优化服务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咨询、科技服务等行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走向连锁化、联盟化和集成化,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带动下的群体性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物流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加快搭建东北西部地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原料专业物流,形成深购远销、大进大出格局,把阜新打造成背靠蒙东和东北腹地、面向京津冀地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继续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2.拓展服务业空间。顺应服务业日益集聚发展的趋势,加强中央商务区和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增强承接服务业转移能力,构建大中城市相互衔接的服务业格局。加快构建以解放广场为核心的市级商务中心,加快建设玉龙新城、开发区迎宾大街北侧、太平和站前服务业聚集区。围绕拓宽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以房地产开发推动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住宅地产同步发展,推动城区建设和改造。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壮大社区服务业,整合资源,积极发展新兴社区服务业。县城和中心乡镇应根据第二产业还不够发达、服务业发育程度低的特点,围绕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扩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要采取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构筑服务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
[2]杨继瑞,黄潇,张松.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
[3]王业强,魏后凯.中国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考察[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
[4]李京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经济研究参考,2008,(9).
(执笔人:罗明新)
责任编辑 魏亚男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工业强市;产业体系;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4-0067-03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亦因资源而衰。近年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1]不容否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任务十分繁重,全国相继有多个城市进入资源型城市行列,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资源型城市在传统资源性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接续替代产业难以在短期内发展壮大的情况下,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援助。但援助不能替代自力更生,应坚持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以辽宁阜新为例,作为全国第一个转型试点城市,在国家以及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强力支持下,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路径依赖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显然,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熏这需要尽早规划、创造转型环境。[2]由于产业的关联性和相互支撑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阜新创建转型示范市的重要任务。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中,工业始终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突出工业的引领地位,实现“工业强市”。
一、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
当前,阜新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佳、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有效投资不足是阜新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长远看,必须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生增长、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但从现阶段看,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引导投资,促进形成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仍是阜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作为投资的主要载体,项目和园区建设首当其冲。因此,必须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
1.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多引项目、快建项目、做强项目和加强项目管理。加强前期工作,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尤其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吸引项目,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上项目、增资扩股上项目、吸引民营资本上项目、争取支持上项目,努力形成“达产达效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包装推介一批、研发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接续态势。进一步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紧跟产业转移的形势,明确目标,确定招商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瞄准招商对象,有的放矢、“定向爆破”。要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地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既要抓“顶天立地”项目,大上快上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有拉动的大项目,又要搞“遍地开花”,同步抓好中小型项目建设,追求聚沙成塔的集群发展效应,着力形成大小项目一齐上的建设高潮。既要在进度上追求快上加快,努力做到抢前期、抢工期、抢投产达产,又要在质量上坚持好中求好。既要突出配套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又要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搞好资源深加工,着力提高项目建设的总体水平。
2.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用一两年时间集中攻坚,全面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以超前的魄力和眼光进行高标准规划,努力创造环境优势。提高各级各类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水平,打造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园区,为项目建设搭好平台。强化“三大基地、六大集群”的产业功能定位,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增强聚集承载能力,努力把市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区。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索开发区与所在区域实现优势叠加、互动发展的新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灵活多样的园区合作开发模式。
二、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3]目前,能支撑阜新经济发展的集群数量仍然偏少,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由萌发成长进入催化裂变的关键阶段,有必要将其纳入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增量调整结构的重要载体,更是建立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产业丰厚度的关键举措。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三大基地”为全域性主导产业,“六大集群”为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格局。
1.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框架已经建立,“十二五”期间,既要加快做大总量规模,更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努力培育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使集群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大幅提升,集群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倾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风电之城”、“液压之都”、“氟化工之都”、“制革示范基地”、“家具制造研发基地”、“特色铸造产业集群”。要在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延伸精深加工,既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又引导民间资本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空白领域寻求发展空间;要在拓宽产业链方面做文章,提高集群本地化配套能力,进而提升成套能力和终端产品形成能力;要在优化集群结构方面做文章,在全市逐步形成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规模的结构合理的集群梯队,实现传统煤炭产业、农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优势互补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坚持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集群创新体系,提供配套资金,尽快建好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这事关产业集群建设的成败。同时,加快构建一批面向集群企业的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物流配送等平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务体系。继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创新集群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并实行全新的干部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奖惩激励制度,激发各方活力。
3.破解要素制约难题。当前,全市乃至全省都面临着同样的要素制约——土地短缺、资金短缺、资源短缺(尤其是萤石资源不足),以及节能减排和项目审批的制约。短期内,要管住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切实加强土地保障;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工作,切实加强资金保障;要挖潜力、保重点,确保萤石资源供应,切实加强氟化工产业的资源保障。全市上下务必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推动经济发展。长期看,破解难题的唯一出路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家政策重点扶持、鼓励的产业为导向,向上争取政策,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向内挖掘潜力,以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组合拳,实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争取平衡省内环保指标。
三、加快实现工业优化升级
在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同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协同推进城区工业和县域工业,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活力与竞争力是资源型城市活力之源,是工业优化升级的根本所在。由此,必须转变体制劣势,推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能量。
1.提升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全力推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扩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努力使一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成长为支柱型企业,实现全市工业整体实力提升。在实施企业提升工程中,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坚持速度效益与环境和谐相结合。加快领军和上市企业培育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期,百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超十亿元企业达到10户,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户。
2.搞活微观经济主体。充分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大幅提升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力争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型民营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缓解融资难问题。构建多领域、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是转型城市培育转型信心、实现经济发展由易到难的路径选择。在转型初期,接续替代工业难以起到支撑作用,选择发展农业具有简便易行、稳定民心的作用。阜新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较高,发展农业具有一定优势。在转型进入创建示范市的新阶段,需要继续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推动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
1.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围绕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搞好配套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花生大市”。实施粮食丰产和科学储粮工程,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利益和风险连接的契约机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村屯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着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县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培育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矿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力支持三沟酒业发展壮大,支持伊利、雨润、辉山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积极开发地方特色产业,构建“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格局,推动县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继续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推动阜蒙县早日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扶持彰武县提档升位。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阜新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随着工业强市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对服务业形成牵引作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一般的发展规律。[4]阜新在构建现代服务业经济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基本条件和约束条件,理解其动力机制,重视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与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1.优化服务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咨询、科技服务等行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走向连锁化、联盟化和集成化,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带动下的群体性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物流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加快搭建东北西部地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原料专业物流,形成深购远销、大进大出格局,把阜新打造成背靠蒙东和东北腹地、面向京津冀地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继续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2.拓展服务业空间。顺应服务业日益集聚发展的趋势,加强中央商务区和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增强承接服务业转移能力,构建大中城市相互衔接的服务业格局。加快构建以解放广场为核心的市级商务中心,加快建设玉龙新城、开发区迎宾大街北侧、太平和站前服务业聚集区。围绕拓宽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以房地产开发推动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住宅地产同步发展,推动城区建设和改造。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壮大社区服务业,整合资源,积极发展新兴社区服务业。县城和中心乡镇应根据第二产业还不够发达、服务业发育程度低的特点,围绕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扩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要采取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构筑服务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
[2]杨继瑞,黄潇,张松.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
[3]王业强,魏后凯.中国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考察[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
[4]李京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经济研究参考,2008,(9).
(执笔人:罗明新)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