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卖塑令?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限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今年是“限塑令”正式施行的第九年。然而调查显示,“限塑令”处境尴尬:小商铺直接免费提供塑料袋,大商店卖塑料袋。在一些地方,“限塑令”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多维解读
  “限塑令”已经正式施行九年了,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却名存实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
  第一,国家和政府缺乏正确的引导,监管力度不足。国家仅仅推行了“限塑令”,但却对其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执行中,如果只是政府部门单打独斗,那就注定会独木难支。所以,还应该调动社会、市场和消费者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塑料袋的治理过程中。
  第二,塑料袋生产商和零售商家有着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乐见顾客使用付费的塑料袋。消费者在大型连锁超市购物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花上几毛钱购买一个新塑料袋,有些超市甚至连卷袋都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更有一些商家通过“互联网+”推广塑料袋,消费者付款时扫码关注该店铺,便能免费获得塑料袋。有些超市则根本没准备环保袋,想装东西只能买塑料袋,消费者想环保都不行。
  第三,消费者从根源上不重视塑料袋的危害,缺乏危机意识。更多的消费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已养成短期内难以舍弃的消费习惯。
  【权威透视】
  “限塑令”为何遭遇尴尬?
  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贻害甚巨,众所周知。但它仍然深受消费者青睐,原因十分简单:方便。“限塑令”实施的初衷,正是从减少这种“方便性”上入手,提高塑料袋获取的成本,让用户为使用塑料袋支付一定的费用。但从效果来看,这样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
  面对塑料袋产业的各个相关方,政策执行陷入监管之难。首先,塑料袋几乎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面对洪水般的生活细节也难免捉襟见肘,这导致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其次,塑料袋生产商和零售商有着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也就有了逃避监管的动机;而消费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已养成短期内难以割舍的消费习惯。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各方行为的交叉地带,恰为塑料袋留下生存空间,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既有监管层面的问题,也有利益关系的掣肘,再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限塑令执行中的困境,如同今天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对政府部门而言,加强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方式,是加强源头治理的题中之意。限塑令也应该延长监管链条,不仅要限用,也要限售、限产,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摘编自《人民日报》)
  【青年视角】
  改变,从不依赖塑料袋做起
  ◎孙汶佳
  “限塑令”已经实施9年。但这9年以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感觉不到“限塑令”的存在。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普通大众的角度来说,主要原因是习惯,在超市买塑料袋已经成了许多人的习惯,我们的家庭中每天都会产生一大堆要丢弃的形色各异的塑料袋。
  的确,塑料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于是我们就养成了用塑料袋的习惯,在生活中形成了对塑料袋的依赖。对此,我想起了一个小和尚学理发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刚开始学理发时用西瓜练习。每次练习完毕,就把刀子随手插在西瓜上。老和尚让他改一改这个坏习惯。小和尚说他用的是西瓜。后来小和尚学成后给老和尚理发,理发结束后随手就把刀插在老和尚的头上,老和尚当场毙命。一个坏习惯要了一条命。我们习惯了塑料袋的方便,甚至直接称呼塑料袋为“方便袋”,却忽视了塑料袋的严重危害: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会严重损害我们的肝脏、肾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塑料制品使土壤环境恶化,通常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降解;随意乱丢乱扔塑料袋,造成了“白色污染”。小和尚的坏习惯送掉了老和尚的命,我们的坏习惯终究会送掉我们自己的命。
  奧维德在《习惯的力量》中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不同的习惯,包含并孕育着不同的结果。我们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形成与新的行为合拍的新的好习惯,为社会的发展、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改掉旧有的坏习惯,要不依赖塑料袋,少用或循环使用塑料袋。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15级24班学生】
  【时评频道】
  限塑令的实施需走出尴尬境地
  要让“限塑令”真正走出尴尬境地,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既然“限塑令”当初由政府推行,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
  二要“疏”,让政令更加接地气。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塑料袋薄利多销,如果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就会停一停。如果通过政府补贴,在超市等地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也许能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
  此外,作为替代品的环保袋大都又贵又笨重。如果能利用新材料技术,做到平价又便携,相信不少人会为其转身。
  最后,无论是“堵”还是“疏”,都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限塑令”的实施是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每个人的坚持。希望未来,“限塑”能从政令变为习惯。
  (摘编自“搜狐网”)
  重点应在回收环节
  “限塑令”的目的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倡导环保理念。那么,不妨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执行侧重点放在回收环节上。目前,塑料袋的消费端难以全面监控,消费者为塑料袋花了钱,很难再限制消费者去使用塑料袋。
  因此,要加强对塑料袋的回收利用,可考虑通过税收调控的方式将环保成本转移到供给端,并对塑料袋回收商家给予补贴,以逐步提高塑料袋的回收利用率。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导语:  生命是一个燃烧的过程,有多少爱就会发多少光。而一个人只有不断燃烧自己,生命才更有意义。爱心,传播着正能量;人性之美,留下了无数个感动瞬间……  【素材一】  私人免费公厕  在杭州骆家庄西苑一区最南端9幢的二楼有一间私人开设的公共卫生间,所有人是62岁的章忠林。卫生间面积不大,只有两平方米,却设置齐全,不仅有马桶、小便池、洗手台,还有个专门放包和其他杂物的架子。  “公用卫生间要24小时
期刊
一篇名为《我祝你不幸》的毕业演讲在美国社交网络刷屏了。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应邀來卡迪根山中学毕业典礼致的辞,他的儿子今年毕业于该中学。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你们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愿你们尝到背叛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抱歉,我还希望你们时常会有孤独感,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  约翰·罗伯茨的“毒鸡汤”实则为一
期刊
所谓“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不同于散文用语,更不同于日常用语。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语言与文学》中指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确实,解读古诗语言是考生在考试时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个步骤,是把握作者情感、鉴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关键。那么,解读“诗家语”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用世俗语来解读“诗家语”。  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它需要我们去“品”,去“泡”。如果我们采用世俗的语言解诗,就可
期刊
精彩的文章都是相似的。虽说文无定法,但是,一篇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气势磅礴的议论文无论何时都会备受青睐。所以,如何熟练驾驭,如何节奏恰当而不拖沓,如何写出文章的气势与张力,如何在作文中秀出自己的文笔和风采,是困扰学生已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  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语段要突出中心论点或者中心话题,使之更为显眼、更为重要,那么就要学会蓄势,也就是在叙述事例时要为主题的彰显做好相应
期刊
那晚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在厨房准备晚饭。“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电视机里低沉的男声倏地击中了我的心——是作家麦家在《朗读者》节目里朗读自己写给处于叛逆期的儿子的信。这是来自一个父亲最直白而深沉的宽容。  信收起,众泪目,我亦良久缄默。我与爸爸,一个在家的这头,一个在家的那头,不过隔了一面屏风,却阻挡了千言万语。  谁不曾有过自以为是的青春呢?叛逆就像
期刊
“点赞”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不论在微信、QQ还是微博中,随意发表一些说说,都有数十人点赞;甚至在发表一些“心情崩溃了”这样伤心的说说之后,也有一片点赞,但却鲜有人问一下“怎么了”,这让人无比尴尬。所以,点赞虽好,但更应交流评论。  有人则说,点赞代表了这条信息已阅,我说这是少了人情味儿。人类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沟通必不可少。试想,如果爱因斯坦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每个科学家都只点个赞,表示此文已阅
期刊
引语:  想象力是成就文学艺术的关键因素,是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根本原因。莫言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和启发,从民间的传说故事中汲取养料,如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植根在齐地的神妖鬼怪的文化氛围中,结出了自己的果。他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殿堂里自由翱翔。  莫言的想象非常大气,充满澎湃激情,语言汪洋恣肆,流畅丰沛。他的作品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异瑰丽的世界。他的小说超越原有的神仙鬼怪模式,塑造出了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7岁童星林妙可为艺考失利承担的沉重舆论评价,似乎并没有让“望子(女)成星”的家长们产生顾虑,更丝毫没有影响到童星培训、包装行业的势头——  一篇来自澎湃新闻的报道《成人世界丛林法则下的“童星制造”:颜值、包装和金钱》,扫描了目前童星制造链条上的众生相:拥有熟练培训、包装、上综艺、找剧组的完整“套路”的童星公司,为学龄前孩子马不停蹄地安排艺术课、选秀
期刊
岳旖旎 作文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镇还是那个鲁镇,酒馆还是那个酒馆,我依然干着温酒的活,长衫主顾和短衣帮每日还是来來去去,日子也就平淡地走了,竟无人再提及孔乙己。也就掌柜时常会提一句:“这该死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可等过了年关后,也不大提了,想是他也确信——孔乙己死了。  新年里,店里人相对少了些,我正打着盹,忽然听到老远有锣鼓和鞭炮声,似乎十分热闹,正思度是什
期刊
【素材运用】  大清早,還没有睡醒,就收到一条微信,是家里某长辈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叫我不要再吃虾啦,因为里面有白色的寄生虫。一看就知道是谣言。同时,再看手机时,又看到一条这样的新闻:5月10日,记者采访南昌多名老年朋友,发现其微信朋友圈内养生信息占据了多数,其中一名老人72条信息55条为养生食疗,但多数是谣言。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周边并不少见。我的父母,也经常会转发一些谣言,如“家中有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