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新课程的改革之下,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利用,彻底落实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所提升,进而使我国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 创设 引导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35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和创设良好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各自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平等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
小学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的,抽象性也比较强。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是很浓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知识基础的局限,可能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环节进行互动的开展。当这种情况出现后,教师要以对学生激励为主,可以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互动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较为难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更重要地是,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笔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胆子较小、成绩稍差,但是上进心又比较强的学生。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这个孩子多加关注,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鼓励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孩子的成绩进步比较快,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也很好地建立起自信心。
三、明确目标,增强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四、灵活组织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正是阻碍师生互动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习资料时,就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并以丰富多彩、活泼形象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更大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知识内容,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具体化,从而把教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下,主动地去观察、去操作、去猜想、去探索、去推理。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一味地给学生讲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换一种方法,在学生已经对人民币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超市购物,建立购物的直接经验,初步对人民币进行感知。课堂上组织学生设计模拟超市,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等各种角色,然后角色互换。学生仿佛又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信心十足地与同伴交流,与“售货员”交流,与“顾客”交流,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真正体现了“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基本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互动交往的必要条件。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平等和谐的互动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合作,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改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师生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
【关键词】新课程 创设 引导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35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和创设良好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各自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平等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
小学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的,抽象性也比较强。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是很浓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知识基础的局限,可能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环节进行互动的开展。当这种情况出现后,教师要以对学生激励为主,可以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互动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较为难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更重要地是,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笔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胆子较小、成绩稍差,但是上进心又比较强的学生。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这个孩子多加关注,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鼓励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孩子的成绩进步比较快,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也很好地建立起自信心。
三、明确目标,增强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四、灵活组织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正是阻碍师生互动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习资料时,就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并以丰富多彩、活泼形象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更大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知识内容,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具体化,从而把教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下,主动地去观察、去操作、去猜想、去探索、去推理。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一味地给学生讲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换一种方法,在学生已经对人民币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超市购物,建立购物的直接经验,初步对人民币进行感知。课堂上组织学生设计模拟超市,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等各种角色,然后角色互换。学生仿佛又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信心十足地与同伴交流,与“售货员”交流,与“顾客”交流,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真正体现了“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基本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互动交往的必要条件。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平等和谐的互动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合作,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改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师生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