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岳麓山大学城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课程互认与学分转换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物质资源共享与师资共享。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长效合作的机制需要政府方面、学校方面与社会方面三方共同努力,充分做好大学城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湖南省的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资源共享机制 学分互换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72-02
1 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1 “双开放”原则
大学城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要求各个高等院校提供开放式的教学,而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开放与合作。开放式教学运行的基本载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专业(群)。从理论上分析,教学模式有开放与封闭之分,专业群也有开放型与封闭型之别。教学模式与专业群之间有四种不同的组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封闭式的专业(群)、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开放式的专业群、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封闭式的专业(群)、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开放式的专业群。封闭的教学模式组合Ⅲ与组合Ⅳ不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要求,恰恰是需要我们改革的;而封闭的专业(群)是无法适应开放的教学模式的,所以组合Ⅰ也不是改革的导向。惟有开放的教学模式与开放的专业群相结合的“双开放”模型(组合Ⅱ),既可以推进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又能使专业建设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1.2 体制创新原则
大学城要尽可能引进知名学校,引进品牌专业、特色学科、优秀教师和创新成果,尽快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对资源的聚集力。同时各办学实体要改革创新,形成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和互助合作的创新性育人体制;形成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教体制;探索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
1.3 统筹规划原则
统筹规划就是要把岳麓山大学城建设与湖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长沙市的城市规划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同时,对大学城的具体建设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分期分区地建设大学城。
2 建立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2.1 建立课程、学分互认制度
课程、学分互认是适应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便利的条件而采取的措施。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欧洲式的“学分转换系统”。岳麓山大学城课程、学分互认模式可以参考“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模式,为建立适合自己的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解决课程、学分互认的基本思路:一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教学资源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公开,课程公开演示等。二是提倡以课程为单元实施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专业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专业课程只面向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无法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互选,更无法实现各试点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只有以课程为单元实施教学,才能实现对各类教育对象的开放,构筑多入口、多出口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三是自愿组织“网络联盟”,鼓励各校之间学生进行适当比例的认定课程互选。
2.2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实现同一办学主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疑是最易实现的一种共享形式。知识产权归信息资源开发教师所有,学院向其支付一定报酬即可。
二是实现同一学科同一层次办学主体资源共享。同一学科同一层次办学主体资源共享是平等协作的基础,不存在优势与弱势,易于实现学分互认;学科相同有助于资源优质性的鉴别,同时也存在分工合作(如各承担一门课程)共建学科资源的可能性。
三是实现同一地域办学主体公共基础课程资源共享。同一地域办学主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源——尤其本地生源的竞争,为共同发展,避免两败俱伤,双方易于达成共享协议。尤其是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外语等)的资源,往往较成熟,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差异较小,甚至易于实现学分互认乃至无偿共享。
2.3 建立物质资源共享制度
(1)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传统图书馆联盟共享项目基础上,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参考咨询服务协作,资源协调共享和图书馆业务共建,并逐步把资源共享的理念由最初的文献实体共享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的网络图书馆共享项目。
(2)实验室、体育场馆和教育基地共享。改变设备的投入模式与设备的管理、使用权限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由之路。实验室共享不仅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益,也有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体育场馆共享,可以首先实现相邻院校场馆的小范围共享和开放,既方便教学也方便学生活动;对大学城内的学生统一价格收取成本费,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活动;增加各种室内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利用晚上或双休日等,合理安排教学和开放时间段;实现计划内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解决学生课余锻炼场馆不足的问题,使场馆得以充分利用。
2.4 建立师资共享机制
师资是办学的最主要与最大的资源。但是,岳麓山大学城依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师生比例不均衡,名师十分紧缺。尤其是大学城内的重点学校、科研机构与一般高校比,差别很大。由于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是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人才流动性不强,使现有大学城内的人才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于:一是推行学分制改革。通过学分制改革,在岳麓山大学城内的各高等学校之间实行学分相互承认和跨校选修课程,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实现名家资源共享。可以采取名家跨校讲座、名家课程互选等多种方式发挥名家的作用,以提高岳麓山大学城各高等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
3 建立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岳麓山大学城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应该有一个长效机制来保障其平稳运行。要从政府、学校、社会三方面努力,在尊重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政府既是教育市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与教育市场运行的监督者, 同时也承担了教育资源及其产品的供给责任。各级政府应该从自身的条件和应尽的义务考虑,确实建立起岳麓山大学城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为促进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把兴建大学城作为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一号工程”。省、市政府统筹规划,成立大学城建委会、管委会,并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站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做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调工作,立足于推动各院(校)的发展和大学城的建设。
(2)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大学城项目的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政府、财政部门除划拨一定专项资金外,其余可以依靠高校土地置换、银行贷款和吸纳社会资金来解决。借助市场机制,引入民间资金,可以进一步为大学城建设带来活力,从而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
(3)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实行除了政策上(包括评优、评先等)的倾斜以外, 设立一定的奖励基金是必须的。这些资金的来源除了市政府的财政拨款外,主要通过利用长沙市岳麓山大学城这块品牌,将高教资源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所获得的收益中部分提为经费, 或者由各高校作为会员单位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会员费用等方式来解决。
3.2 调动学校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大学城内高校层次多,隶属不同的办学主体,因此要组织大学城内各高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有一个管理机构来进行组织协调。该组织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有关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制度,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评估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协调信息资源共享的具体操作等。从目前大学城的现实来看,可成立由教育行政机构代表和大学城内各高校校长组成的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如表1所示:
(2)建立教学评估机制。在岳麓山大学城内学生的层次跨度很大,涵盖了从第一批本科至第五批高职专科的所有层次。如何选择各校具有特色而又能适应各类层次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何评价这些跨校选课的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的水平, 保持本专业的文凭的可信度和含金量。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每一学期的一次考试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发挥教学评估机制的重要作用,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最终成绩和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为此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教学督导组制度,加强对老师的听课、评课活动,并及时反馈授课信息;定期检查评估各专业的授课质量,及时将各种问题反馈给相关高校;针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内容和效果、答疑辅导、资源制作、技术平台、管理服务诸方面分别进行督查和反馈, 并及时采取具体改进措施。
3.3 实现社会化发展
一是教育成果社会化。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要把资源共享的目光从教育领域拓广到整个社会,把高校资源作为整个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通过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开放度这一途径来提高办学效益。以实现教育成果的社会化发展为目标,将教育理念带给社会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以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带动园区建设。将竞争机制引入大学城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以大学城经营带动大学城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三是学校后勤社会化。将学校后勤职能分解,由社会向学校提供食堂、校车、宿舍、各类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而大大降低教育成本,有效地克服资源闲置与紧张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史文崇,肖娟.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形势、 障碍与关键问题[J].远东教育杂志,2007,(1):44-47.
[2] 顾建民,王爱国.大学城:我国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3,24(4):30-34.
[3] 周敬业,林爱菊.地级市建立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思考—以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131-133.
[4] 孙红敏,任玉东,贾银江.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总体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4,(1):236-237.
[5] 华长慧.高教园区建设与管理的”宁波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48-52.
[6] 阳荣威.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57-61.
[7] 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7):69-72.
[8] 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能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22-24.
【关键词】资源共享机制 学分互换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72-02
1 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1 “双开放”原则
大学城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要求各个高等院校提供开放式的教学,而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开放与合作。开放式教学运行的基本载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专业(群)。从理论上分析,教学模式有开放与封闭之分,专业群也有开放型与封闭型之别。教学模式与专业群之间有四种不同的组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封闭式的专业(群)、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开放式的专业群、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封闭式的专业(群)、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开放式的专业群。封闭的教学模式组合Ⅲ与组合Ⅳ不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要求,恰恰是需要我们改革的;而封闭的专业(群)是无法适应开放的教学模式的,所以组合Ⅰ也不是改革的导向。惟有开放的教学模式与开放的专业群相结合的“双开放”模型(组合Ⅱ),既可以推进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又能使专业建设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1.2 体制创新原则
大学城要尽可能引进知名学校,引进品牌专业、特色学科、优秀教师和创新成果,尽快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对资源的聚集力。同时各办学实体要改革创新,形成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和互助合作的创新性育人体制;形成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教体制;探索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
1.3 统筹规划原则
统筹规划就是要把岳麓山大学城建设与湖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长沙市的城市规划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同时,对大学城的具体建设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分期分区地建设大学城。
2 建立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2.1 建立课程、学分互认制度
课程、学分互认是适应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便利的条件而采取的措施。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欧洲式的“学分转换系统”。岳麓山大学城课程、学分互认模式可以参考“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模式,为建立适合自己的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解决课程、学分互认的基本思路:一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教学资源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公开,课程公开演示等。二是提倡以课程为单元实施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专业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专业课程只面向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无法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互选,更无法实现各试点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只有以课程为单元实施教学,才能实现对各类教育对象的开放,构筑多入口、多出口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三是自愿组织“网络联盟”,鼓励各校之间学生进行适当比例的认定课程互选。
2.2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实现同一办学主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疑是最易实现的一种共享形式。知识产权归信息资源开发教师所有,学院向其支付一定报酬即可。
二是实现同一学科同一层次办学主体资源共享。同一学科同一层次办学主体资源共享是平等协作的基础,不存在优势与弱势,易于实现学分互认;学科相同有助于资源优质性的鉴别,同时也存在分工合作(如各承担一门课程)共建学科资源的可能性。
三是实现同一地域办学主体公共基础课程资源共享。同一地域办学主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源——尤其本地生源的竞争,为共同发展,避免两败俱伤,双方易于达成共享协议。尤其是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外语等)的资源,往往较成熟,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差异较小,甚至易于实现学分互认乃至无偿共享。
2.3 建立物质资源共享制度
(1)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传统图书馆联盟共享项目基础上,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参考咨询服务协作,资源协调共享和图书馆业务共建,并逐步把资源共享的理念由最初的文献实体共享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的网络图书馆共享项目。
(2)实验室、体育场馆和教育基地共享。改变设备的投入模式与设备的管理、使用权限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由之路。实验室共享不仅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益,也有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体育场馆共享,可以首先实现相邻院校场馆的小范围共享和开放,既方便教学也方便学生活动;对大学城内的学生统一价格收取成本费,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活动;增加各种室内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利用晚上或双休日等,合理安排教学和开放时间段;实现计划内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解决学生课余锻炼场馆不足的问题,使场馆得以充分利用。
2.4 建立师资共享机制
师资是办学的最主要与最大的资源。但是,岳麓山大学城依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师生比例不均衡,名师十分紧缺。尤其是大学城内的重点学校、科研机构与一般高校比,差别很大。由于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是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人才流动性不强,使现有大学城内的人才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于:一是推行学分制改革。通过学分制改革,在岳麓山大学城内的各高等学校之间实行学分相互承认和跨校选修课程,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实现名家资源共享。可以采取名家跨校讲座、名家课程互选等多种方式发挥名家的作用,以提高岳麓山大学城各高等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
3 建立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岳麓山大学城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应该有一个长效机制来保障其平稳运行。要从政府、学校、社会三方面努力,在尊重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政府既是教育市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与教育市场运行的监督者, 同时也承担了教育资源及其产品的供给责任。各级政府应该从自身的条件和应尽的义务考虑,确实建立起岳麓山大学城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为促进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把兴建大学城作为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一号工程”。省、市政府统筹规划,成立大学城建委会、管委会,并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站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做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调工作,立足于推动各院(校)的发展和大学城的建设。
(2)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大学城项目的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政府、财政部门除划拨一定专项资金外,其余可以依靠高校土地置换、银行贷款和吸纳社会资金来解决。借助市场机制,引入民间资金,可以进一步为大学城建设带来活力,从而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
(3)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实行除了政策上(包括评优、评先等)的倾斜以外, 设立一定的奖励基金是必须的。这些资金的来源除了市政府的财政拨款外,主要通过利用长沙市岳麓山大学城这块品牌,将高教资源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所获得的收益中部分提为经费, 或者由各高校作为会员单位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会员费用等方式来解决。
3.2 调动学校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大学城内高校层次多,隶属不同的办学主体,因此要组织大学城内各高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有一个管理机构来进行组织协调。该组织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有关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制度,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评估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协调信息资源共享的具体操作等。从目前大学城的现实来看,可成立由教育行政机构代表和大学城内各高校校长组成的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如表1所示:
(2)建立教学评估机制。在岳麓山大学城内学生的层次跨度很大,涵盖了从第一批本科至第五批高职专科的所有层次。如何选择各校具有特色而又能适应各类层次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何评价这些跨校选课的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的水平, 保持本专业的文凭的可信度和含金量。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每一学期的一次考试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发挥教学评估机制的重要作用,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最终成绩和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为此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教学督导组制度,加强对老师的听课、评课活动,并及时反馈授课信息;定期检查评估各专业的授课质量,及时将各种问题反馈给相关高校;针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内容和效果、答疑辅导、资源制作、技术平台、管理服务诸方面分别进行督查和反馈, 并及时采取具体改进措施。
3.3 实现社会化发展
一是教育成果社会化。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要把资源共享的目光从教育领域拓广到整个社会,把高校资源作为整个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通过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开放度这一途径来提高办学效益。以实现教育成果的社会化发展为目标,将教育理念带给社会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以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带动园区建设。将竞争机制引入大学城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以大学城经营带动大学城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三是学校后勤社会化。将学校后勤职能分解,由社会向学校提供食堂、校车、宿舍、各类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而大大降低教育成本,有效地克服资源闲置与紧张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史文崇,肖娟.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形势、 障碍与关键问题[J].远东教育杂志,2007,(1):44-47.
[2] 顾建民,王爱国.大学城:我国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3,24(4):30-34.
[3] 周敬业,林爱菊.地级市建立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思考—以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131-133.
[4] 孙红敏,任玉东,贾银江.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总体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4,(1):236-237.
[5] 华长慧.高教园区建设与管理的”宁波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48-52.
[6] 阳荣威.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57-61.
[7] 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7):69-72.
[8] 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能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