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调查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并尝试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力求为维护本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
  [作者简介]么娜(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和教师心理健康;王颖(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王志路(1959-),男,内蒙古通辽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物理教学。(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青年发展专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和问题——以唐山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077-02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个人问题,它会进一步表现在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上,进而影响学生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本文在调查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并尝试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力求为维护本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体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里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身体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的协调。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如表1所示)
  教师的心里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职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生理和心理疾病等方面。
  1 职业倦怠。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景,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的同时还要处理许多非教学性事务,使得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根据右表的调查结果显示,66.7%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缺乏创造性;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时不太幸福,缺乏成就感。
  2 职业适应不良。职业适应不良是指教师个体与职业环境不能协调一致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它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变革,超过3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外面的世界。在当前情况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变革,高校教师无论在知识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能力亦或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来源的日趋多样化,待业教师群的初步形成,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所有这些因素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与教师原有的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强烈冲突,造成许多教师严重不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动荡。
  3 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遇到困难时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不能从领导和同事那里得到帮助,超过36%的被调查者认为同事之间关系不够和谐,26.7%的被调查者觉得师生关系不够良好。由于受职业交往面的限制,多数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比较少,信息和情感交流不畅,再加上个人性格等因素,因此很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4 生理、心理疾病。调查数据显示,46.7%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状况影响自己的职业和心理状态,53.3%的被调查教师觉得教学工作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负面影响。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以及负向人格特征等往往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果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宣泄或者情绪归因不当,就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高校教师工作本身是一种繁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承受着独特而沉重的压力。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要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需要教师假以时日和精力才能逐步完成和实现。此外,所有教师在扮演着教育者众多角色的同时也是家庭中的儿女、父母,这种多方位的不同性质的需要、随时转换的角色及职业行为就成为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教师的工作对象也延缓了教师的心理成熟。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心理方面也不例外。作为未成年人向成年过渡阶段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其实是很不成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也会影响到教师。这使得一些教师虽然年龄很大了,却表现出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有的教师甚至终生都无法具有成熟的心理。
  表2的数据显示,26.7%的被调查教师觉得社会期望及媒体的负面影响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比较大,23.3%的被调查教师则认为压力非常大;教师测试评价方式让43.3%的被调查者感觉压力很大或非常大;30%的被调查者感觉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带来的压力比较大,10%的认为压力非常大;46.6%的被调查者认为职称评审、聘任给自己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0%的被调查者在工作能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压力;领导及非教学性事务给36.6%的被调查者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在学生管理和课堂及班级管理方面33.3%的被调查者感受到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在自我发展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和职业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职业因素是社会、学校等外界因素在教师职业上的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部分结合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着重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探讨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社会层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和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保障,并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加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多关注教师的常人属性,对教师多一点宽容、理解和尊重。
  (二)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参与;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开展校本培训和职业指导,满足教师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三)教师个人层面
  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即深刻地了解自我,并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身体;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广泛的爱好和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也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和缓解能力。高校教师还应不断增进自身专业知识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是整体的存在的,教育意义应当有整体的、完整的理解。教师要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使教师走出平庸,从而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教师真正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师职业充满自信,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还需要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随着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丁新胜.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同顺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3]张连云从学校管理中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平台[J]教学与管理.2007(2)
  (栏目编辑:桂敏 盛铭)
其他文献
在护理学专业认证背景下,以思政教育进课堂为目标,从推行课程思政的意义、护理学科的课程思政的设计、护理学科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3方面入手,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本文就长江大学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之现状作了剖析,并就新生入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介绍了高层住宅建筑的有线电视网络设计的一些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