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专才教育逐渐向通才教育过渡。随着国内高校完全学分制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以及选课制的推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出发,以北京市市属高校为例,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实施方法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对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 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既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掌握作为优秀公民所具有的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技能。
随着完全学分制教育改革在国内高校中的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的推行,使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高校本科完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理念,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要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体现知识体系的互补和交叉。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一项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内容。
二、 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分析
高校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面向的是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以北京市某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高校为例,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于2015年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00余份。参与调查的女生占绝大多数,达到71%,接近男生的2.5倍。调查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7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满意。
2. 有65%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应设定在20学分以下。
3. 超过70%学生希望控制班级人数在70人以下。其中选择20~40人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38%。说明大部分学生希望班级人数应控制在合理范围。
4.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的调查显示,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接近66%的学生希望取消期末测试,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
5. 有5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混合式学习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先进教学手段对课程进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并无了解,说明在教学中对先进教学手段的推广还需要加大力度。
6. 学生在学习的目的上比较倾向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兴趣爱好。
7. 在授课方式上大多数学生希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提出应加强课堂讨论,希望课堂不能太沉闷死板。
8. 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选课意愿较高,排名第一,后续为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生命科学类、信息技术类、工程技术类。除文学艺术类外,其他几类课程数据分布差别不大。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渴望在大学阶段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个人修养。以目前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看,课程资源与学生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课程质量也有待提高。同时可以看到今后一段时间,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课程质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
三、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以北京市某市属高校为例,该校自2014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重点方面就是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学分制改革的思路和教育理念,率先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优化和建设。
在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已经提高到了40%左右(其他国内高校该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大约为20%~30%)。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两个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30%,通识教育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0%。
通识教育必修课如表1所示,包含数学、语言、哲学政治、军事等基础课程。根据最新教育部2012年4号文件《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2学分的“创新创业基础”的通识教育必修课。
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根据学科分类开设了6个模块课程,分别为经济管理类、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工程技术类、生命科学类、信息技术类。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跨学科、交叉学科、学科融合的专业人才,不同专业规定了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最低选修学分,如表2所示。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只需满足每类别最低选修学分即可。也可以根据兴趣特点扩大知识面自由选择其他课程,不设上限。
四、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完全学分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重在课程建设。完全学分制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知识点对后续课程的支撑不再作为课程的重点。
同时,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把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取得宝贵的学习成果。
此外,完全学分制下通识教育课程在选课模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对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课程。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学生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
最后,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应适应完全学分制的学生选课需求,加大管理力度,整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课程时间、任课教师、教室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编著.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3]蔡劍,等.创业基础与创新实践[M].2015.3.
[4]北京联合大学.普通本科完全学分制指导性培养方案[M].2014.9.
[5]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6]董昌州.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野,2016.1.
作者简介:
王暄,许明月,霍罡,刘红梅,罗首元,李树贤,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 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既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掌握作为优秀公民所具有的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技能。
随着完全学分制教育改革在国内高校中的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的推行,使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高校本科完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理念,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要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体现知识体系的互补和交叉。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一项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内容。
二、 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分析
高校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面向的是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以北京市某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高校为例,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于2015年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00余份。参与调查的女生占绝大多数,达到71%,接近男生的2.5倍。调查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7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满意。
2. 有65%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应设定在20学分以下。
3. 超过70%学生希望控制班级人数在70人以下。其中选择20~40人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38%。说明大部分学生希望班级人数应控制在合理范围。
4.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的调查显示,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接近66%的学生希望取消期末测试,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
5. 有5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混合式学习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先进教学手段对课程进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并无了解,说明在教学中对先进教学手段的推广还需要加大力度。
6. 学生在学习的目的上比较倾向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兴趣爱好。
7. 在授课方式上大多数学生希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提出应加强课堂讨论,希望课堂不能太沉闷死板。
8. 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选课意愿较高,排名第一,后续为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生命科学类、信息技术类、工程技术类。除文学艺术类外,其他几类课程数据分布差别不大。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渴望在大学阶段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个人修养。以目前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看,课程资源与学生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课程质量也有待提高。同时可以看到今后一段时间,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课程质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
三、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以北京市某市属高校为例,该校自2014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重点方面就是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学分制改革的思路和教育理念,率先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优化和建设。
在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已经提高到了40%左右(其他国内高校该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大约为20%~30%)。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两个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30%,通识教育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0%。
通识教育必修课如表1所示,包含数学、语言、哲学政治、军事等基础课程。根据最新教育部2012年4号文件《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2学分的“创新创业基础”的通识教育必修课。
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根据学科分类开设了6个模块课程,分别为经济管理类、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工程技术类、生命科学类、信息技术类。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跨学科、交叉学科、学科融合的专业人才,不同专业规定了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最低选修学分,如表2所示。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只需满足每类别最低选修学分即可。也可以根据兴趣特点扩大知识面自由选择其他课程,不设上限。
四、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完全学分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重在课程建设。完全学分制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知识点对后续课程的支撑不再作为课程的重点。
同时,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把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取得宝贵的学习成果。
此外,完全学分制下通识教育课程在选课模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对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课程。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学生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
最后,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应适应完全学分制的学生选课需求,加大管理力度,整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课程时间、任课教师、教室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编著.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3]蔡劍,等.创业基础与创新实践[M].2015.3.
[4]北京联合大学.普通本科完全学分制指导性培养方案[M].2014.9.
[5]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6]董昌州.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野,2016.1.
作者简介:
王暄,许明月,霍罡,刘红梅,罗首元,李树贤,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