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助推作用,透过分析“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农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商业模式不完善,农业人才队伍不健全,农业金融资金支持缺乏等问题。应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构建并完善“互联网+”现代农业商业模式,营造健康有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等措施,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践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016-04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提出制定“互联网+”战略,为各行各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已经使互联网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引擎。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在《“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互联网+”顶层设计的11个重点领域,其中一个就是现代农业。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将会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重新构建农产品商业模式和信息来源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延伸农业生产发展的产业链条,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发展的精准化、智慧化。将“互联网+”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将促使农业发展弯道超车,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1]。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各地区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须得到解决。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概述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
“互联网+”是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实践,“+”不仅能连接一切,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而且能重塑传统行业的发展结构,创新驱动新的发展方向、新业务、新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互联网在各经济领域的应用和扩散,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为产业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的结果,是在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商业思维,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升级版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促使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实现在线化、数据化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而不是单纯地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基因重组,其实质是创新融合,是互联网深入农业内部改变其价值链,目标是人工智能,是实现农业管理的高效化、服务的便捷化、生产的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形成有机高效的农业商业运行机制[3]。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初露端倪:一部分农业机械如自动播种机、喷雾机、施肥机、收割机已实现了GPS定位并将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强强联合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荷兰GreenQ公司建立了设施园艺网络管理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无线传感器(WSN)实现了对农情的监测,可准确感知、及时反馈,自动调控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并且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来源追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4]。
商务部和财政部在河南、河北等8省56个县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工作。截至2015年3月,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设立了“特色馆”,涉农网站超过3 000多个,云农场进行了多次融资,现已建立300多家服务中心,注册用户100多万,在淘宝注册经营的乡村网店达163万家,其中经营农产品的有40万个。阿里已启动“千县万村”战略,未来三至五年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 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农村互联网金融有麻布袋、大北农、康达尔等,较有影响力的康达尔于2013年投资1亿元成立前海公司,开始了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探索。2014年底收购了P2P新锐“及时雨金融信息服务公司”51%的股权,并对前海增加2亿元投资。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国农业互联网金融第一品牌”,目前该平台累计交易额达2亿元。农业信息化方面主要有芭田股份和新希望。为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2016年3月,湖南本土企业耕客与大家分享了ICSA即“互联网+”订单农业的创新模式,得到了湖南省林业厅及湖南各大银行的肯定和支持。另有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4 600亿元[5]。如雨后春笋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将为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和战略性机遇,但是农业发展问题历史悠久、错综复杂,必须要认清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保证“互联网+”农业的高效协调发展、整体平稳推进[6]。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问题探析
(一)农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
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素质也相对不高,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难以消化、吸收新技术,无法实现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另外,在我国农村家庭中,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应用能力不强,各地区农村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偏远山区的农民甚至没有机会使用电话,计算机更是无从谈起,再加上相关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不到位,无法普及有线电视、宽带移动网络等现代化通信设备。最前沿的农业信息无法传播到这些地方,无法全面落实信息收集、软件开发、硬件建设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广措施,这将严重阻碍“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现代农业进程,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7]。
(二)商业模式发展不完善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直接体现是农村电商,目前涉农电商平台主要有:B2B、B2B2C、和O2O。发展较成熟的是B2B农村电商模式,包括B2B农资电商平台、B2B食材配送平台、B2B农产品电商平台三种,较有代表性的有菜农、一亩田等大规模的农村电商平台。2014年上线的“云农场”是B2B2C领域的新尝试,注册用户过百万,在线销售农产品高达2 800多种。目前,农业O2O领域主要是农药制剂的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2015年6月推出的“田田圈”,现已组建了农业联盟,农资产品交易额高达50亿。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互联网的巨头也抢占了农业市场[8]。总体来看,农村电商发展势头正劲,但没有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农业网站数量只有4万多个,涉农电商就更少,网站内容简单、技术水平较低、结构单一,且网页更新滞后、点击率极低、内容雷同没有新意。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商业发展模式,但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人才队伍建设缺乏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电商逐步向农村渗透发展,农村电商规模日趋扩大,线上农产品销售种类日益繁多,各地人民的餐桌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农村电商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农村电商在快速发展、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其人才匮乏的弊端,全国电商人才缺口150万人左右,农村电商人才几乎是零基础,预计未来两年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左右,电商的人才缺口在不断扩大,并已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般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不少人认为电商只是“开网店”,对电商的经营发展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有些偏远地区一个村几乎无人懂电脑,农村电商的开展无从谈起,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缺口更大,人才缺乏导致农村电商发展面临“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若要借助互联网发展农村经济,搞好搞活“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但要资源到位,而且应该尽快补足人才短缺的短板,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电商的发展中来。
(四)互联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互联网金融源于金融业对互联网工具的运用,1995年10月18日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在美国亚特兰大开业,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起步较晚,基于新一届政府的支持,2012年互联网金融才开始在中国发展,迅速延伸到各个领域,与农村电商相匹配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农村互联网金融会挖掘潜在的农业商机,但也会改变农业生产和竞争的格局,会冲击现有农业农村的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由于农业先天的弱质性决定其变革速度较慢,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也将会是迟钝的、缓慢的。目前为止,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几乎是一片“蓝海”[9]。现代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农村建设,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明显不够。政府长期对金融机构的支持严重制约了支农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虽能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国家把重心放在了对互联网更敏感的城镇产业上,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缺乏政策性支持。
(五)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是指电商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装卸、流通等一系列环节。物流配送可延长生鲜农产品的保存期,减少损失,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农村电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农产品电商能否成功的关键[10]。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较少,主要是自然物流或常温物流,据统计。我国每年腐烂变质的农产品损耗近数百亿元,蔬果物流损失率高达30%左右,易腐食品70%的销售额被用来补贴物流支出,大幅度提高了物流成本。农产品物流市场的不成熟不健全进一步提高了物流成本。冷链物流是生鲜电商必须配备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必须要建立设施齐全、覆盖面广的冷链物流体系,才能确保生鲜农产品及时到达消费者手中,丰富人民的生活,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价值。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空置率很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明显滞后,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物流成本较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现代化有很多短板,其中一个就是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此问题:首先,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打通了农村道路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农村应避免成为信息的孤岛。中国有9亿农民,构成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越发离不开高科技,而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都已经不能适应农民对于农业资源信息的需求。所以,建设互联互通的宽带农村势在必行,光纤入户,让每一个家庭都能第一时间获得农业信息,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其次,打造农业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的软件支持。农资信息、农产品信息,区域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不但服务于当地农民,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全国全世界采购农资,2014年2月上线的云农场就是很好的例子。再次,拓展完善农业信息传播途径(如下图所示)。
(二)不断完善商业模式
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2015年8月国家财政出资20亿支持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看,城市电商日趋饱和,农村成为电商企业争夺的新目标,农村电商市场容量大、上升空间多。现阶段发展的农村电商涉及了农资、农具、农产品等农业产业链条的全部,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发展极不平衡,依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定的竞争格局。为完善农村电商的商业模式,国家应着种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扩大农村电商市场规模;搭建农村电商平台,鼓励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农村电商的发展中;提升农村电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商发展氛围;根据电商发展的需要给予应有的政策支持[8]。同时,可开发多样化的农村电商交易模式,如农产品境外电商、与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相结合、“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淘宝村、会员制农庄、市场型农庄等[11]。
(三)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出炉“新农人”概念,所谓新农人,是指拥有互联网技术、具备互联网思维、知识技能更新快、营销能力强,自愿服务于农业发展的人才,其关键是运用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这里所指的服务,不仅包括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还包括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稳固延长农业产业链、研究高产优质新品种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农村电商人才短缺,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进行专业化的人才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提升农民对农村电商的认识,对当地青年进行电商专项培训;做好“新农人”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为“新农人”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新农人”的技术指导,为其提供前沿的农业信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发展空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鼓励“新农人”接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引导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产业布局,为“新农人”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我国农业人才发展目标(见下页表)。 (四)营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从互联网和金融各自发展的历史来看,二者皆是易产生泡沫的发展元素,在他们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陷入困境甚至形成空心、泡沫。因此,我们要营造完善健康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规范化、标准化、健全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同时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我国农业金融发展落后,只有借助高新科技互联网才能发挥其“后发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大力开发农业互联网金融,鼓励农业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创新,打开农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局面。其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众筹融资等融资机构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并利用政策引导促使其为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提高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拓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范围,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最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打造一个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并促使其成为农业互联网金融的核心[12]。
(五)健全物流配送体系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体系的支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健全物流体系的配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产品运载工具和批发市场,建设各类农用仓库,增加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作物运输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对农产品集中开展物流配送并打造物流企业品牌;引入第三方物流,促使资源有效配置并解决资金周转不开问题;提高物流技术开发冷链物流,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的损失率;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实现农产品的储藏、运输、配送和加工流通等一系列问题,与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相衔接;健全农业生产的体制与机构,促使农产品产销一体化,防止农业生产和销售脱节;对农产品精细分类和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物流配送过程中搞好农产品的增值服务;设立乡级及村级物流服务站,有利于农产品的集散和配送,并且能有效发布各类有用的物流信息[13]。
参考文献:
[1] 侯昭宇.“互联网+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J].行业动态,2016,(2):71-73.
[2] 徐志发.“互联网+”背景和内涵研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5,(6):26-30.
[3] 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4] 张忠严.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Z].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作业,2016.
[5] 互联网农业上市公司有哪些[EB/OL].南方财富网,2015-05-14.
[6] “互联网+农业”的十大方向[EB/OL].农业e线,2015-06-16.
[7]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结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8] 李宁,潘晓,徐英淇.“互联网+农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9] 姚文平.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0] 赵志田,何永达,杨坚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理论构建及市政分析[J].商业经济和管理,2014,(7):14-21.
[11] 三润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思考[EB/OL].比特网,2015-07-07.
[12] 霍学文.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J].上海经济,2013,(9):46-47.
[13] 范建华.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5):72-73.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016-04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提出制定“互联网+”战略,为各行各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已经使互联网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引擎。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在《“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互联网+”顶层设计的11个重点领域,其中一个就是现代农业。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将会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重新构建农产品商业模式和信息来源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延伸农业生产发展的产业链条,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发展的精准化、智慧化。将“互联网+”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将促使农业发展弯道超车,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1]。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各地区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须得到解决。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概述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
“互联网+”是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实践,“+”不仅能连接一切,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而且能重塑传统行业的发展结构,创新驱动新的发展方向、新业务、新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互联网在各经济领域的应用和扩散,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为产业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的结果,是在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商业思维,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升级版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促使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实现在线化、数据化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而不是单纯地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基因重组,其实质是创新融合,是互联网深入农业内部改变其价值链,目标是人工智能,是实现农业管理的高效化、服务的便捷化、生产的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形成有机高效的农业商业运行机制[3]。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初露端倪:一部分农业机械如自动播种机、喷雾机、施肥机、收割机已实现了GPS定位并将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强强联合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荷兰GreenQ公司建立了设施园艺网络管理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无线传感器(WSN)实现了对农情的监测,可准确感知、及时反馈,自动调控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并且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来源追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4]。
商务部和财政部在河南、河北等8省56个县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工作。截至2015年3月,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设立了“特色馆”,涉农网站超过3 000多个,云农场进行了多次融资,现已建立300多家服务中心,注册用户100多万,在淘宝注册经营的乡村网店达163万家,其中经营农产品的有40万个。阿里已启动“千县万村”战略,未来三至五年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 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农村互联网金融有麻布袋、大北农、康达尔等,较有影响力的康达尔于2013年投资1亿元成立前海公司,开始了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探索。2014年底收购了P2P新锐“及时雨金融信息服务公司”51%的股权,并对前海增加2亿元投资。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国农业互联网金融第一品牌”,目前该平台累计交易额达2亿元。农业信息化方面主要有芭田股份和新希望。为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2016年3月,湖南本土企业耕客与大家分享了ICSA即“互联网+”订单农业的创新模式,得到了湖南省林业厅及湖南各大银行的肯定和支持。另有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4 600亿元[5]。如雨后春笋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将为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和战略性机遇,但是农业发展问题历史悠久、错综复杂,必须要认清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保证“互联网+”农业的高效协调发展、整体平稳推进[6]。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问题探析
(一)农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
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素质也相对不高,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难以消化、吸收新技术,无法实现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另外,在我国农村家庭中,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应用能力不强,各地区农村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偏远山区的农民甚至没有机会使用电话,计算机更是无从谈起,再加上相关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不到位,无法普及有线电视、宽带移动网络等现代化通信设备。最前沿的农业信息无法传播到这些地方,无法全面落实信息收集、软件开发、硬件建设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广措施,这将严重阻碍“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现代农业进程,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7]。
(二)商业模式发展不完善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直接体现是农村电商,目前涉农电商平台主要有:B2B、B2B2C、和O2O。发展较成熟的是B2B农村电商模式,包括B2B农资电商平台、B2B食材配送平台、B2B农产品电商平台三种,较有代表性的有菜农、一亩田等大规模的农村电商平台。2014年上线的“云农场”是B2B2C领域的新尝试,注册用户过百万,在线销售农产品高达2 800多种。目前,农业O2O领域主要是农药制剂的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2015年6月推出的“田田圈”,现已组建了农业联盟,农资产品交易额高达50亿。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互联网的巨头也抢占了农业市场[8]。总体来看,农村电商发展势头正劲,但没有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农业网站数量只有4万多个,涉农电商就更少,网站内容简单、技术水平较低、结构单一,且网页更新滞后、点击率极低、内容雷同没有新意。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商业发展模式,但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人才队伍建设缺乏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电商逐步向农村渗透发展,农村电商规模日趋扩大,线上农产品销售种类日益繁多,各地人民的餐桌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农村电商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农村电商在快速发展、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其人才匮乏的弊端,全国电商人才缺口150万人左右,农村电商人才几乎是零基础,预计未来两年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左右,电商的人才缺口在不断扩大,并已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般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不少人认为电商只是“开网店”,对电商的经营发展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有些偏远地区一个村几乎无人懂电脑,农村电商的开展无从谈起,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缺口更大,人才缺乏导致农村电商发展面临“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若要借助互联网发展农村经济,搞好搞活“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但要资源到位,而且应该尽快补足人才短缺的短板,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电商的发展中来。
(四)互联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互联网金融源于金融业对互联网工具的运用,1995年10月18日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在美国亚特兰大开业,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起步较晚,基于新一届政府的支持,2012年互联网金融才开始在中国发展,迅速延伸到各个领域,与农村电商相匹配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农村互联网金融会挖掘潜在的农业商机,但也会改变农业生产和竞争的格局,会冲击现有农业农村的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由于农业先天的弱质性决定其变革速度较慢,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也将会是迟钝的、缓慢的。目前为止,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几乎是一片“蓝海”[9]。现代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农村建设,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明显不够。政府长期对金融机构的支持严重制约了支农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虽能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国家把重心放在了对互联网更敏感的城镇产业上,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缺乏政策性支持。
(五)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是指电商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装卸、流通等一系列环节。物流配送可延长生鲜农产品的保存期,减少损失,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农村电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农产品电商能否成功的关键[10]。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较少,主要是自然物流或常温物流,据统计。我国每年腐烂变质的农产品损耗近数百亿元,蔬果物流损失率高达30%左右,易腐食品70%的销售额被用来补贴物流支出,大幅度提高了物流成本。农产品物流市场的不成熟不健全进一步提高了物流成本。冷链物流是生鲜电商必须配备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必须要建立设施齐全、覆盖面广的冷链物流体系,才能确保生鲜农产品及时到达消费者手中,丰富人民的生活,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价值。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空置率很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明显滞后,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物流成本较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现代化有很多短板,其中一个就是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此问题:首先,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打通了农村道路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农村应避免成为信息的孤岛。中国有9亿农民,构成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越发离不开高科技,而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都已经不能适应农民对于农业资源信息的需求。所以,建设互联互通的宽带农村势在必行,光纤入户,让每一个家庭都能第一时间获得农业信息,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其次,打造农业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的软件支持。农资信息、农产品信息,区域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不但服务于当地农民,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全国全世界采购农资,2014年2月上线的云农场就是很好的例子。再次,拓展完善农业信息传播途径(如下图所示)。
(二)不断完善商业模式
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2015年8月国家财政出资20亿支持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看,城市电商日趋饱和,农村成为电商企业争夺的新目标,农村电商市场容量大、上升空间多。现阶段发展的农村电商涉及了农资、农具、农产品等农业产业链条的全部,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发展极不平衡,依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定的竞争格局。为完善农村电商的商业模式,国家应着种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扩大农村电商市场规模;搭建农村电商平台,鼓励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农村电商的发展中;提升农村电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商发展氛围;根据电商发展的需要给予应有的政策支持[8]。同时,可开发多样化的农村电商交易模式,如农产品境外电商、与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相结合、“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淘宝村、会员制农庄、市场型农庄等[11]。
(三)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出炉“新农人”概念,所谓新农人,是指拥有互联网技术、具备互联网思维、知识技能更新快、营销能力强,自愿服务于农业发展的人才,其关键是运用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这里所指的服务,不仅包括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还包括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稳固延长农业产业链、研究高产优质新品种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农村电商人才短缺,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进行专业化的人才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提升农民对农村电商的认识,对当地青年进行电商专项培训;做好“新农人”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为“新农人”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新农人”的技术指导,为其提供前沿的农业信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发展空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鼓励“新农人”接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引导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产业布局,为“新农人”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我国农业人才发展目标(见下页表)。 (四)营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从互联网和金融各自发展的历史来看,二者皆是易产生泡沫的发展元素,在他们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陷入困境甚至形成空心、泡沫。因此,我们要营造完善健康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规范化、标准化、健全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同时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我国农业金融发展落后,只有借助高新科技互联网才能发挥其“后发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大力开发农业互联网金融,鼓励农业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创新,打开农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局面。其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众筹融资等融资机构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并利用政策引导促使其为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提高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拓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范围,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最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打造一个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并促使其成为农业互联网金融的核心[12]。
(五)健全物流配送体系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体系的支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健全物流体系的配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产品运载工具和批发市场,建设各类农用仓库,增加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作物运输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对农产品集中开展物流配送并打造物流企业品牌;引入第三方物流,促使资源有效配置并解决资金周转不开问题;提高物流技术开发冷链物流,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的损失率;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实现农产品的储藏、运输、配送和加工流通等一系列问题,与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相衔接;健全农业生产的体制与机构,促使农产品产销一体化,防止农业生产和销售脱节;对农产品精细分类和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物流配送过程中搞好农产品的增值服务;设立乡级及村级物流服务站,有利于农产品的集散和配送,并且能有效发布各类有用的物流信息[13]。
参考文献:
[1] 侯昭宇.“互联网+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J].行业动态,2016,(2):71-73.
[2] 徐志发.“互联网+”背景和内涵研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5,(6):26-30.
[3] 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4] 张忠严.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Z].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作业,2016.
[5] 互联网农业上市公司有哪些[EB/OL].南方财富网,2015-05-14.
[6] “互联网+农业”的十大方向[EB/OL].农业e线,2015-06-16.
[7]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结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8] 李宁,潘晓,徐英淇.“互联网+农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9] 姚文平.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0] 赵志田,何永达,杨坚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理论构建及市政分析[J].商业经济和管理,2014,(7):14-21.
[11] 三润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思考[EB/OL].比特网,2015-07-07.
[12] 霍学文.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J].上海经济,2013,(9):46-47.
[13] 范建华.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5):72-73.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