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既有充分的实物遗存又有明晰的历史赓续的雕塑传统是:古代中国的传统雕塑、古代波斯——印度的传统雕塑、古代埃及——希腊的西方传统雕塑。中国古代雕塑作为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之一,在世界雕塑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艺术造型上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中国传统雕塑与其他传统雕塑在形态学意义上所显现出来的巨大差异主要在于它们的文化依据和美学渊源的不同,正是这样的不同促成了世界三大雕塑传统在造型上的差异。在收集、整理、考察中国古代大量雕塑实物遗存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中国传统雕塑正如中国传统书画、音乐和舞蹈一样在造型上带有强烈的线意志。真切地寻味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进而全面地归纳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体系,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最佳切入口,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一、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
世界各地出土的大量原始艺术作品已经充分地显示,用线条来塑造形象并不是中国远古造型艺术所独有的。实际上,线条是所有古文明在象形、表情、记事时最初使用的手段之一。线造型在所有古文明的原始视觉艺术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印证了所有古文明的造型智慧,只是由于不同古文明发源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的差异,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线条、线体、线性、线道的感知和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造型艺术的线意志无疑是最为强烈的。长期以来,人们在不断地寻找中国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线意志”的原因,但至今还是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以下的简短分析或许有助于开启新的思考。
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河流走向是影响艺术创作“线意志”强弱不同的关键因素。中国的长江和黄河大体上呈东西走向,而其他文明古国的河流主要呈南北走向。南北走向的河流往往在同一时间里上下游的季节会不同,因此人们沿着河流上下就能寻找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食物,而生活在东西走向的长江和黄河流域上的中华民族儿女不能到河流的上下游找到不同季节的食物,因为同一时间里河流上下的季节几乎是一样的。生活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人们必须建立固定的家室来保存必要的食物以便度过春夏秋冬。这就导致了中华民族“家”的意识特别强。由于强烈的“家”的意识,与之相关的“记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远古时代,刻画线条显然是最为常用的记忆方式,因此线条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线意志也就在中国原始思维中显得十分突出。线造型成为中国艺术的主要方式。这也是中国雕塑何以具有强烈线意志的根本原因所在。
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方雕塑受建筑的制约较强而中国雕塑受书画的影响较大。这是比较中肯的。欧洲的建筑和雕塑最能体现西方的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更多地表现在书法和绘画上。这样的制约和影响使得各自的“源”和“流”都适得其所。众所周知,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非常讲究线造型,还有中国的音乐也非常具有线性意味。中国书画艺术中丰富多彩的线描方法、异彩纷呈的线条形态和气韵生动的线条特质,堪称是世界造型艺术的奇观。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常常被称作“线的艺术”。而且书法和绘画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文人士大夫把玩的主要审美方式。这使得中华民族的线性思维得以强化,因而,线条自然而然就成为中国视觉艺术最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中国传统雕塑深受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影响,也非常注重线造型。“线意志”无疑是中国雕塑家最为重要的思维特质之一。
二、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体系
作为造型元素或造型手段的线条,在中国传统雕塑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方式。按照造型功能的不同,可以把雕塑中的线分为三种:投影线、轮廓线和形迹线。按照造型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雕塑中的线分为两种:阳线(塑起或刻留出的凸线)和阴线(雕去或刻画出的凹线)。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全面阐述“线条——线体——线性——线道”的基本内涵和相关问题,并全面梳理中华文明中以线条为重要手段的造型技巧和造型理论,真正地建构出“中华线体系”。
当然,中国雕塑的线体系实际上就深藏在中国传统雕塑的线造型中。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的审美流变足以让人们领略到中国传统雕塑线体系的风貌。
中国传统雕塑可谓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陶塑人面、陶塑动物的刻塑方法以及玉琮外壁的纹饰中可以感受到原始雕塑造型中块面与线条的结合方式,可以领略到原始人的线思维和线造型的最初状态,还可以寻觅到青铜器“三层花”造型方法的先声。
青铜器的纹饰在中国雕塑的线意志形成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演变经历了由繁到简,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阶段,每次变化都事出有因。把握青铜器纹饰造型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理解三星堆青铜雕塑的线造型。而研究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中的分块、分面、塑线、变形等方式,可以认清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人物雕塑之间的传承关系,还有助于理解雕塑体积语言与线塑语言的魅力。
汉代的雕塑和石刻更是研究雕塑线造型的重要对象。霍去病墓石雕因势取形、因体取形,然后大胆运用刻线,使圆雕与浮雕完美结合。它们是真正具有本土意义的中国传统雕塑。在造纸术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之前,汉代画像石(砖)曾经盛行一时。它们显然是研究中国绘画线条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寻觅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特质的重要对象。
此外,佛教雕塑手段的藻饰化、作为雕塑的园林叠石之线造型,以及民间彩塑的线造型,都显现出中国雕塑线造型的独特魅力。
基于文化、历史、形态、材质等多方面考虑,可以把中国传统雕塑大致上按时间顺序分为原始雕塑、青铜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观赏雕塑、民间雕塑等六大类别。这六大雕塑类别不仅关联到雕塑材质、雕塑语言、雕塑造型等技术性问题,而且关系到雕塑功能、雕塑历史、雕塑文化、雕塑审美等理论性话题。更重要的是它们基本上能串起整个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历史和风格演变。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实际上就是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原始雕塑的线造型、青铜雕塑的线造型、陵墓雕塑的线造型、宗教雕塑的线造型、观赏雕塑的线造型和民间雕塑的线造型。正是这样一些鲜活的存在,中国传统雕塑的线体系才不会是一种学术想象而是一种客观事实。
三、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研究的学术意义
以“线造型”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传统雕塑,能更好地把握中国雕塑的艺术特征,也能更好地梳理中国雕塑的演变轨迹。目前,中国雕塑史的撰写方法基本上是把雕塑作品按朝代来罗列,很少从形态学、文化学、本体论等角度去呈现中国雕塑史。眼下所能见到的、仅有的三种类型的《中国雕塑史》著作的格局,大体上是雕塑作品“图像+文字”的时间排列。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的线造型无疑具有一定的形态学、文化学和本体论意味,当然有助于清理中国传统雕塑风格演变的逻辑关系和美学规律。
在文化开放的形势下,中西雕塑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变得日益强烈和频繁。中西雕塑都不断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取长补短、开拓进取,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传统雕塑受到了西方现代雕塑的强烈冲击,中国古代雕塑创作所具有的东方智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雕塑的传统本色也在逐渐散失。现在,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雕塑的独特魅力。为中国传统雕塑正本清源,进而更好地发扬中国古代雕塑的优良传统,便显得十分的急切和必要。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显然是进入中国雕塑文化智慧堂奥的最佳入口。此外,对中西雕塑进行比较研究,“线造型”也是最好的突破口。把握了中国雕塑的线造型,也就抓住了中国传统雕塑在造型上的关键点,从而能有效地认识中西雕塑文化的差异,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规律。以线意志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传统雕塑无疑最能切近中国雕塑史的实质。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和线造型作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仅有的某些线造型考察也只是附属在其他研究上。这些有限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三种趋势:一是作为中西雕塑比较研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丁方和张谦合著的《风化与凝聚——雕塑艺术比较研究》。二是作为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一个类型进行研究,在研究美术造型时总结出线造型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德国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就是这样展开的。它对浮雕的形式和形相以及石雕的平面观念和深度观念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三是作为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研究,在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时探讨传统雕塑的线造型。顾森的《中国传统雕塑》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并结合历史发展线索,梳理了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类型,其中针对青铜雕塑的“纹饰造型”、画像石(砖)的造型手段、佛教雕塑手法的“藻饰化”等问题作出了独特而又深入的思考,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具有启示作用。
但上述研究并没有把“线造型”作为雕塑造型的重要内容进行考察。鉴于此,凸现“线造型”在中国传统雕塑造型中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中国传统雕塑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来进行理性思索而不是技术层面上的一般性考察,应该是雕塑史论研究者们必须具备的“中国意识”和“学术理想”。
一、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
世界各地出土的大量原始艺术作品已经充分地显示,用线条来塑造形象并不是中国远古造型艺术所独有的。实际上,线条是所有古文明在象形、表情、记事时最初使用的手段之一。线造型在所有古文明的原始视觉艺术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印证了所有古文明的造型智慧,只是由于不同古文明发源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的差异,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线条、线体、线性、线道的感知和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造型艺术的线意志无疑是最为强烈的。长期以来,人们在不断地寻找中国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线意志”的原因,但至今还是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以下的简短分析或许有助于开启新的思考。
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河流走向是影响艺术创作“线意志”强弱不同的关键因素。中国的长江和黄河大体上呈东西走向,而其他文明古国的河流主要呈南北走向。南北走向的河流往往在同一时间里上下游的季节会不同,因此人们沿着河流上下就能寻找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食物,而生活在东西走向的长江和黄河流域上的中华民族儿女不能到河流的上下游找到不同季节的食物,因为同一时间里河流上下的季节几乎是一样的。生活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人们必须建立固定的家室来保存必要的食物以便度过春夏秋冬。这就导致了中华民族“家”的意识特别强。由于强烈的“家”的意识,与之相关的“记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远古时代,刻画线条显然是最为常用的记忆方式,因此线条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线意志也就在中国原始思维中显得十分突出。线造型成为中国艺术的主要方式。这也是中国雕塑何以具有强烈线意志的根本原因所在。
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方雕塑受建筑的制约较强而中国雕塑受书画的影响较大。这是比较中肯的。欧洲的建筑和雕塑最能体现西方的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更多地表现在书法和绘画上。这样的制约和影响使得各自的“源”和“流”都适得其所。众所周知,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非常讲究线造型,还有中国的音乐也非常具有线性意味。中国书画艺术中丰富多彩的线描方法、异彩纷呈的线条形态和气韵生动的线条特质,堪称是世界造型艺术的奇观。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常常被称作“线的艺术”。而且书法和绘画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文人士大夫把玩的主要审美方式。这使得中华民族的线性思维得以强化,因而,线条自然而然就成为中国视觉艺术最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中国传统雕塑深受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影响,也非常注重线造型。“线意志”无疑是中国雕塑家最为重要的思维特质之一。
二、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体系
作为造型元素或造型手段的线条,在中国传统雕塑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方式。按照造型功能的不同,可以把雕塑中的线分为三种:投影线、轮廓线和形迹线。按照造型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雕塑中的线分为两种:阳线(塑起或刻留出的凸线)和阴线(雕去或刻画出的凹线)。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全面阐述“线条——线体——线性——线道”的基本内涵和相关问题,并全面梳理中华文明中以线条为重要手段的造型技巧和造型理论,真正地建构出“中华线体系”。
当然,中国雕塑的线体系实际上就深藏在中国传统雕塑的线造型中。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的审美流变足以让人们领略到中国传统雕塑线体系的风貌。
中国传统雕塑可谓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陶塑人面、陶塑动物的刻塑方法以及玉琮外壁的纹饰中可以感受到原始雕塑造型中块面与线条的结合方式,可以领略到原始人的线思维和线造型的最初状态,还可以寻觅到青铜器“三层花”造型方法的先声。
青铜器的纹饰在中国雕塑的线意志形成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演变经历了由繁到简,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阶段,每次变化都事出有因。把握青铜器纹饰造型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理解三星堆青铜雕塑的线造型。而研究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中的分块、分面、塑线、变形等方式,可以认清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人物雕塑之间的传承关系,还有助于理解雕塑体积语言与线塑语言的魅力。
汉代的雕塑和石刻更是研究雕塑线造型的重要对象。霍去病墓石雕因势取形、因体取形,然后大胆运用刻线,使圆雕与浮雕完美结合。它们是真正具有本土意义的中国传统雕塑。在造纸术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之前,汉代画像石(砖)曾经盛行一时。它们显然是研究中国绘画线条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寻觅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特质的重要对象。
此外,佛教雕塑手段的藻饰化、作为雕塑的园林叠石之线造型,以及民间彩塑的线造型,都显现出中国雕塑线造型的独特魅力。
基于文化、历史、形态、材质等多方面考虑,可以把中国传统雕塑大致上按时间顺序分为原始雕塑、青铜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观赏雕塑、民间雕塑等六大类别。这六大雕塑类别不仅关联到雕塑材质、雕塑语言、雕塑造型等技术性问题,而且关系到雕塑功能、雕塑历史、雕塑文化、雕塑审美等理论性话题。更重要的是它们基本上能串起整个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历史和风格演变。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实际上就是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原始雕塑的线造型、青铜雕塑的线造型、陵墓雕塑的线造型、宗教雕塑的线造型、观赏雕塑的线造型和民间雕塑的线造型。正是这样一些鲜活的存在,中国传统雕塑的线体系才不会是一种学术想象而是一种客观事实。
三、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研究的学术意义
以“线造型”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传统雕塑,能更好地把握中国雕塑的艺术特征,也能更好地梳理中国雕塑的演变轨迹。目前,中国雕塑史的撰写方法基本上是把雕塑作品按朝代来罗列,很少从形态学、文化学、本体论等角度去呈现中国雕塑史。眼下所能见到的、仅有的三种类型的《中国雕塑史》著作的格局,大体上是雕塑作品“图像+文字”的时间排列。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的线造型无疑具有一定的形态学、文化学和本体论意味,当然有助于清理中国传统雕塑风格演变的逻辑关系和美学规律。
在文化开放的形势下,中西雕塑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变得日益强烈和频繁。中西雕塑都不断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取长补短、开拓进取,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传统雕塑受到了西方现代雕塑的强烈冲击,中国古代雕塑创作所具有的东方智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雕塑的传统本色也在逐渐散失。现在,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雕塑的独特魅力。为中国传统雕塑正本清源,进而更好地发扬中国古代雕塑的优良传统,便显得十分的急切和必要。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显然是进入中国雕塑文化智慧堂奥的最佳入口。此外,对中西雕塑进行比较研究,“线造型”也是最好的突破口。把握了中国雕塑的线造型,也就抓住了中国传统雕塑在造型上的关键点,从而能有效地认识中西雕塑文化的差异,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规律。以线意志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传统雕塑无疑最能切近中国雕塑史的实质。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和线造型作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仅有的某些线造型考察也只是附属在其他研究上。这些有限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三种趋势:一是作为中西雕塑比较研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丁方和张谦合著的《风化与凝聚——雕塑艺术比较研究》。二是作为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一个类型进行研究,在研究美术造型时总结出线造型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德国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就是这样展开的。它对浮雕的形式和形相以及石雕的平面观念和深度观念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三是作为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研究,在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时探讨传统雕塑的线造型。顾森的《中国传统雕塑》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并结合历史发展线索,梳理了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类型,其中针对青铜雕塑的“纹饰造型”、画像石(砖)的造型手段、佛教雕塑手法的“藻饰化”等问题作出了独特而又深入的思考,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具有启示作用。
但上述研究并没有把“线造型”作为雕塑造型的重要内容进行考察。鉴于此,凸现“线造型”在中国传统雕塑造型中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中国传统雕塑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来进行理性思索而不是技术层面上的一般性考察,应该是雕塑史论研究者们必须具备的“中国意识”和“学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