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政治参与的形式与内涵。在这个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公民政治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1-0038-02
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是指一般公民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有节制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过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体现。执政党民主执政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公民政治参与适度发展。
1,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我们要不断丰富民主的形式,健全一系列具体制度,以保障更多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政治参与的主体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少数在人民大众涌现的为公众所认可的政治代表人物通过一定的党派、团体对政治的参与:中间层次是具有较高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参与;基础层是普通成人公民对政治的参与。能够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是为数稀少的公民,这种政治参与只能是委托式的间接参与。我们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等。这些直接性或半直接性政治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极大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政府管理、决策水平。
2,保持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
从政治参与的性质来看,可将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分为三类: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提高选民的政治素质、增强选民的政治责任感、杜绝拉选票,确保选举的代表性、公正性。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对待,不打击、不报复,并能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做周到而细致的工作,取得谅解和支持。这是保持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畅通的有效办法。还要完善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等评议、考核制度,加大人民群众评价的权重,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如何,应主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只有把对领导干部的思想要求和制度保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3,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
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公民参与的扩大,政治系统权威的增强,机构的分化与一体化。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要求扩大时,必须防止政府权威的流失,提高政府体系吸纳社会不同阶层政治参与的能力,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确保政治参与的速度和广度限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精英分子吸收进体制内,有利于增进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提高我国的政治整合能力。政治引导是政治整合机制的一个重要功能,积极利用各种政治社会化手段,引导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阶层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的体现。
4,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
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并存于现阶段中国的政治文化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对于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非主流的政治文化,虽然影响不如主流的政治文化,但对某一阶层、群体的政治行为也有相当的约束力。
一方面,要发挥主流政治文化在政治整合和政治稳定中的作用,把不同阶层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化解社会张力,减少不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摩擦,扩大社会阶层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引导社会各阶层朝着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角度来调整阶层关系,增进社会主义国家各阶层对根本利益一致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坚持“双百”方针,积极引导非主流政治文化在现有的政治秩序、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健康地发展,调动各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5,有效引导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特别是强势(这里所说的强势群体主要指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有较大财富积累的新兴阶层)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生活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他们在争取利益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是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都不能被容纳到政治体系中去,属于非制度政治参与范围。所谓非制度政治参与是相对于制度化政治参与而言,是指那些突破现存制度规范的冲突式参与行为。二是他们的参与能力很不均衡。其中强势群体的各个部分,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有强大的社会能量,他们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手段对政治生活及整个社会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弱势社会阶层则往往是人微言轻,政治参与的实际效能较低。有时只能采取集体上访、围攻党政机关等过激行为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要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维护社会稳定。首先,我们党和政府必须正视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存在,努力构建一个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多元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其次,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并采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治理非制度政治参与,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化解利益冲突;最后,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和合作的制度性作用,对化解非制度政治参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6,大力培育各类社会团体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起着承担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综合所代表成员的利益向政府反映,为公民向政府直接进行利益输入提供了一种缓冲机制。团体要实现社会层面的参与,植根于国家的社会化进程和政府有效的政策扶持。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引起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必然带来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进行重新分配的要求,我们不应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利用和转化,根本出路在于进行制度创新。要改革完善我国社团和中介组织的成立制度,为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可以实行登记备案制。要保证社团和中介组织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应取消“挂靠制”,改变社团经济上依附于企业、有关部门的状况。
7,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透明度
使政治参与在政治体系运行、政府的政策和决策中得到切实体现,从而证明公民参与的有效性,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整体效能,使公民政治参与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责任编辑 柳 波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1-0038-02
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是指一般公民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有节制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过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体现。执政党民主执政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公民政治参与适度发展。
1,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我们要不断丰富民主的形式,健全一系列具体制度,以保障更多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政治参与的主体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少数在人民大众涌现的为公众所认可的政治代表人物通过一定的党派、团体对政治的参与:中间层次是具有较高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参与;基础层是普通成人公民对政治的参与。能够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是为数稀少的公民,这种政治参与只能是委托式的间接参与。我们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等。这些直接性或半直接性政治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极大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政府管理、决策水平。
2,保持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
从政治参与的性质来看,可将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分为三类: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提高选民的政治素质、增强选民的政治责任感、杜绝拉选票,确保选举的代表性、公正性。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对待,不打击、不报复,并能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做周到而细致的工作,取得谅解和支持。这是保持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畅通的有效办法。还要完善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等评议、考核制度,加大人民群众评价的权重,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如何,应主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只有把对领导干部的思想要求和制度保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3,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
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公民参与的扩大,政治系统权威的增强,机构的分化与一体化。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要求扩大时,必须防止政府权威的流失,提高政府体系吸纳社会不同阶层政治参与的能力,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确保政治参与的速度和广度限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精英分子吸收进体制内,有利于增进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提高我国的政治整合能力。政治引导是政治整合机制的一个重要功能,积极利用各种政治社会化手段,引导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阶层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的体现。
4,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
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并存于现阶段中国的政治文化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对于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非主流的政治文化,虽然影响不如主流的政治文化,但对某一阶层、群体的政治行为也有相当的约束力。
一方面,要发挥主流政治文化在政治整合和政治稳定中的作用,把不同阶层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化解社会张力,减少不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摩擦,扩大社会阶层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引导社会各阶层朝着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角度来调整阶层关系,增进社会主义国家各阶层对根本利益一致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坚持“双百”方针,积极引导非主流政治文化在现有的政治秩序、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健康地发展,调动各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5,有效引导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特别是强势(这里所说的强势群体主要指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有较大财富积累的新兴阶层)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生活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他们在争取利益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是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都不能被容纳到政治体系中去,属于非制度政治参与范围。所谓非制度政治参与是相对于制度化政治参与而言,是指那些突破现存制度规范的冲突式参与行为。二是他们的参与能力很不均衡。其中强势群体的各个部分,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有强大的社会能量,他们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手段对政治生活及整个社会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弱势社会阶层则往往是人微言轻,政治参与的实际效能较低。有时只能采取集体上访、围攻党政机关等过激行为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要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维护社会稳定。首先,我们党和政府必须正视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存在,努力构建一个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多元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其次,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并采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治理非制度政治参与,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化解利益冲突;最后,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和合作的制度性作用,对化解非制度政治参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6,大力培育各类社会团体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起着承担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综合所代表成员的利益向政府反映,为公民向政府直接进行利益输入提供了一种缓冲机制。团体要实现社会层面的参与,植根于国家的社会化进程和政府有效的政策扶持。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引起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必然带来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进行重新分配的要求,我们不应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利用和转化,根本出路在于进行制度创新。要改革完善我国社团和中介组织的成立制度,为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可以实行登记备案制。要保证社团和中介组织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应取消“挂靠制”,改变社团经济上依附于企业、有关部门的状况。
7,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透明度
使政治参与在政治体系运行、政府的政策和决策中得到切实体现,从而证明公民参与的有效性,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整体效能,使公民政治参与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责任编辑 柳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