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砚上的雕饰,千姿百态,玲珑剔透,不但给单纯朴实的砚台增添了美感,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造型等方面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寓意丰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崇德向善的心态和修齐治平的抱负。例如,砚门字边上飞来五只蝙蝠——五福临门、喜鹊登上梅枝——喜上眉梢、蛛网上吊下一蜘蛛——喜从天降、莲叶下游鱼——年年有佘、苍松配仙鹤——延年益寿、竹节竹枝图——清高有节、井田卧牛图——笔耕不辍、螃蟹夹芦叶——登科进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不少砚台上雕饰蕉叶纹,这不仅使平实的石砚变得美观秀雅,还会提醒砚主人读书写字要天天坚持,经久不懈。这是因为,会写毛笔字的人,见到砚上蕉叶纹,自然会想到“怀素蕉叶习书”的故事。说是唐代和尚怀素,从小勤奋好学。在寺庙里有一位师兄毛笔字写得好,怀素帮他磨墨,时间久了,对书法产生了兴趣,请求师兄教他。师兄对他说,只要有恒心,一定会学好。从此怀素跟着师兄,一边读书,一边学书法。怀素学习十分刻苦,春夏秋冬,一天不停,即使病了,也不间断。先学楷书,后练草书。当时纸很贵,怀素无钱购买,就在木板上书写。反复写,反复擦,长年累月,木板写穿了。怀素看到寺庙周围有许多芭蕉树,芭蕉叶硕大平展,就摘下老蕉叶,代纸练字,写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成为继张旭之后,唐代又一位以草书闻名于世的大书法家。“怀素书蕉”成为千古美谈,许多诗词歌赋小说以他为内容,也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题材。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李可染、范增等都绘过“怀素蕉叶学书”图。
下面展示七方我收藏的蕉叶纹砚台。
(一)蕉叶蝙蝠纹端砚(图l、2),清代,长16.6厘米,宽10.2厘米,厚2厘米。形似长方,四圆角,前小后大。面有起细边,砚池大而浅,内浮雕蕉叶、蝙蝠图。蕉叶从左向右卷来,蝙蝠在右边向下飞翔,一左一右,疏密有致,构图完美,雕刻精致,线条柔和流畅,形象生动活泼。大片蕉叶,使人遥想怀素蕉叶学书情景,蝙蝠侧飞,自然表示“福到”。雕砚家琢就此图,似乎在暗示,如果像怀素那样勤勉好学就会功成名就,福气到来。砚堂宽大平展,四边侧内敛,背平。全砚布满青花、蕉叶白、鱼脑冻、冰纹、胭脂晕等名贵石品,如彩云飘拂,美轮美奂。其质地十分细腻、温嫩、润泽,如孩儿肌肤,是端砚中的精品。带原配檀木盒,盒、盖、砚严丝合缝,非能工巧匠不能为。
(二)隨形蕉叶蜘蛛纹端砚(图3、4、5),清代,长19.5厘米,宽13厘米(窄处6厘米),厚2厘米。砚前小后大,椭圆角。砚前部左边下伸一叶柄,长出两片蕉叶,一片向内翻卷,成左边框;一片下沉为砚池,一只肥硕的蜘蛛在叶片上爬行。这情景既符合了生活中常见现象,又增添了生趣;还寓意蕉叶学书,喜事(蜘蛛旧称喜蛛)将临。右边框隐约可见翻卷进来的蕉叶。砚堂大而平展。后部边以线状蕉叶围成,简洁柔美,上下协调。整个砚面构图得体,造型秀雅,观赏实用两兼顾。四边侧弧形内敛。背平,阴刻行书“质比美玉,德并君子”。这是赞美这方端砚。古人认为,端石具备“玉德金声”的品质,“端石如德人”,有“五美”“八德”,把端石拟人化了。后落款“丁巳”,似为琢铭时间。全砚青紫色,有青花,火捺、胭脂晕等石品,质地细腻莹润。带红木盒,盒似整块红木刨挖,做工考究。
(三)长方蕉叶纹龙池砚(图6、7)清代,长17厘米,宽11.8厘米,厚2.5厘米。长方形,砚制规整端庄,砚面左边从下面山坡上长出一棵粗壮芭蕉,直伸到顶,向右伸出六片宽大蕉叶,如一把大伞张开,覆盖整个砚额。蕉叶大小不同,紧密相排,前后有序,风姿绰约。蕉叶下为砚池,颇深。堂、池相连,砚岗饱满,砚堂大,中问因长期磨损下凹,右边和下边线挺拔。四边侧直下,背平。砚面青黑细腻,墨锈,包浆厚重。
(四)随形蕉叶纹端砚(图8、9),清代,长12.5厘米,宽9.5厘米(窄处6厘米),厚1.5厘米。砚前窄后宽,四圆角,面有起边,右上边浮雕蕉叶,紧靠腰果形砚池,下为砚堂,中间稍下凹。四周内敛,背平。砚制小巧秀雅,布满青花、蕉叶白、火捺、胭脂晕,极其细腻润滑。
(五)随形蕉叶纹端砚(图10、11),清代,长14.5厘米,宽9.2厘米,厚1.5厘米。砚形两头小,中间大,四圆角。左边一修长叶柄,从下直插砚额,叶柄右边为砚堂、砚池;左边侧下部外撇,浅浮雕蕉叶纹,上部两片蕉叶向内翻卷,直伸到砚池边。叶脉清晰,线条柔和。砚面前、右、后三边起棱,中间鼓出,如波浪流动,潇洒飘逸。全砚如同一片蕉叶,朴实典雅。右边侧内敛,背平。留有黄绿色石皮。砚似仔料稍加雕琢而成。砚堂中间下凹,现树年轮状彩纹,绚丽晚目。全砚紫色泛青,墨痕包浆交融。
(六)椭圆蕉叶纹澄泥砚(图12、13),明代,长16厘米,宽11厘米,厚2厘米。砚前宽后窄,面有边框,上半部边框宽,浅浮雕蕉叶纹,整片蕉叶横贯砚额。堂、池相连,砚堂中间下洼颇深,砚池宽大,砚岗饱满。四边侧内敛,多有缺痕。背平,全砚暗红色,为虾头红澄泥砚,柔和亮丽。质地极为紧密细腻,手感特别润滑。
(七)随形蕉叶纹小端砚(图14、15),清代,长12厘米,中间宽7.5厘米,两头尖,厚1厘米。形如一片树叶,前部两边浮雕蕉叶,柄、叶俱全,脉络清晰,弯曲翻卷,灵动活泼。砚池稍深,砚堂有起边,中间洼。四周内敛,背平,边侧,背留土黄色石皮,多处露虫蛀沟陷,为仔料片石加工而成。砚色青紫,砚面虽为墨痕,包浆复盖,仍隐约可见青花、火捺、胭脂晕,石质细润,砚制小巧,可磨墨运笔,可作笔舔,也可当镇纸,可用又赏又玩。
(八)随形蕉叶纹澄泥砚(图16、17),明代,长14厘米,宽8厘米,窄处6厘米,厚1.5厘米。砚随形,上大下小,四圆角。面以蕉叶纹为边框,前边宽大,一柄蕉叶从右边伸向左边,其下一柄蕉从中间向右伸出,两叶围成下面砚池三边。砚池随形,下接砚堂。左下边也现蕉叶纹。背平,全砚暗红色,为虾头红澄泥砚,十分紧密细腻滋润。砚雕简约随意,墨痕包浆交融自然。
有的书上画中,展现怀素在油绿蕉叶上写字,对此有人提出质疑,以为不可行。因为新鲜芭蕉叶表面有一层蜡质,墨汁上去,马上散开了。怀素的《自叙帖》和留下诗文中,从没有提过“书蕉”一事,更加重了人们的疑问。但史书上确有记载。唐代陆羽《僧怀素传》云:怀素“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五代陶谷《清异录》也载有:“怀素居零陵,庵之東植芭蕉数亩,取蕉叶代纸学书,名所居日‘绿天庵’。”记叙如此详尽,应当不是虚传。怀素故里零陵(即今永州)在湖南,唐代诗人戴叔伦在湖南为官时,在《赠鹤林上人》诗中有:“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句,可佐证当时因纸贵,确有人用蕉叶代纸书写的。古埃及人用纸草书写文字,印度僧侣用贝叶棕的叶片写贝叶经,至今在不少寺院中都可见到。只是这些树叶都经过加工处理后,才代纸书写。大概怀素利用蕉叶,有的是枯干老叶,有的是新叶摘下晒干去蜡,压平裁剪后才代作纸张用来写字。
历代文人与芭蕉结下不解之缘。芭蕉干直叶大,终年常青,碧绿油嫩,青翠欲滴,美化着我们的环境,公园、路边都有它的倩影。它不怕夏天的酷暑,伸开大叶如一把大伞,挡住炎炎烈日,给人们带来凉意,难怪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也得求铁扇公主借给芭蕉扇。芭蕉还耐得住冬天的严寒,从南国生长到长江以北,百草枯萎的季节,它依然绿绿葱葱、生机勃勃。历代留下许多描写芭蕉的诗词歌赋。如北周庚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中有:“衫含蕉叶气,扇动竹花凉。”唐代韦应物《闲居寄诸弟》中“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李益《逢归信偶寄》中有:“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宋代杨万里《初夏睡起》中有“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提到的“书成芭蕉文犹绿”,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是“吟到梅花句亦香”。芭蕉不但入诗入联入画,还入歌曲。中国民间乐曲《雨打芭蕉》中,有的短小节奏顿挫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犹如初夏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喜悦之情,极富南国情趣。然而芭蕉常常是与孤独忧愁,尤其是离情别绪相联。唐代诗人王维七律《无题》中有“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白居易《连雨》中有“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李商隐《代赠》诗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煜词《长相思》中有“秋风多,雨相合,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宋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一词中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隋。”还有元代诗人徐再思《水仙子》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等等,都充满着思念、孤独、惆怅、伤心之情。以上随意引述一些诗词短旬,足以证明,蕉叶本身就是一首诗,难怪文人墨客都刻意把它装饰在砚台上。
下面展示七方我收藏的蕉叶纹砚台。
(一)蕉叶蝙蝠纹端砚(图l、2),清代,长16.6厘米,宽10.2厘米,厚2厘米。形似长方,四圆角,前小后大。面有起细边,砚池大而浅,内浮雕蕉叶、蝙蝠图。蕉叶从左向右卷来,蝙蝠在右边向下飞翔,一左一右,疏密有致,构图完美,雕刻精致,线条柔和流畅,形象生动活泼。大片蕉叶,使人遥想怀素蕉叶学书情景,蝙蝠侧飞,自然表示“福到”。雕砚家琢就此图,似乎在暗示,如果像怀素那样勤勉好学就会功成名就,福气到来。砚堂宽大平展,四边侧内敛,背平。全砚布满青花、蕉叶白、鱼脑冻、冰纹、胭脂晕等名贵石品,如彩云飘拂,美轮美奂。其质地十分细腻、温嫩、润泽,如孩儿肌肤,是端砚中的精品。带原配檀木盒,盒、盖、砚严丝合缝,非能工巧匠不能为。
(二)隨形蕉叶蜘蛛纹端砚(图3、4、5),清代,长19.5厘米,宽13厘米(窄处6厘米),厚2厘米。砚前小后大,椭圆角。砚前部左边下伸一叶柄,长出两片蕉叶,一片向内翻卷,成左边框;一片下沉为砚池,一只肥硕的蜘蛛在叶片上爬行。这情景既符合了生活中常见现象,又增添了生趣;还寓意蕉叶学书,喜事(蜘蛛旧称喜蛛)将临。右边框隐约可见翻卷进来的蕉叶。砚堂大而平展。后部边以线状蕉叶围成,简洁柔美,上下协调。整个砚面构图得体,造型秀雅,观赏实用两兼顾。四边侧弧形内敛。背平,阴刻行书“质比美玉,德并君子”。这是赞美这方端砚。古人认为,端石具备“玉德金声”的品质,“端石如德人”,有“五美”“八德”,把端石拟人化了。后落款“丁巳”,似为琢铭时间。全砚青紫色,有青花,火捺、胭脂晕等石品,质地细腻莹润。带红木盒,盒似整块红木刨挖,做工考究。
(三)长方蕉叶纹龙池砚(图6、7)清代,长17厘米,宽11.8厘米,厚2.5厘米。长方形,砚制规整端庄,砚面左边从下面山坡上长出一棵粗壮芭蕉,直伸到顶,向右伸出六片宽大蕉叶,如一把大伞张开,覆盖整个砚额。蕉叶大小不同,紧密相排,前后有序,风姿绰约。蕉叶下为砚池,颇深。堂、池相连,砚岗饱满,砚堂大,中问因长期磨损下凹,右边和下边线挺拔。四边侧直下,背平。砚面青黑细腻,墨锈,包浆厚重。
(四)随形蕉叶纹端砚(图8、9),清代,长12.5厘米,宽9.5厘米(窄处6厘米),厚1.5厘米。砚前窄后宽,四圆角,面有起边,右上边浮雕蕉叶,紧靠腰果形砚池,下为砚堂,中间稍下凹。四周内敛,背平。砚制小巧秀雅,布满青花、蕉叶白、火捺、胭脂晕,极其细腻润滑。
(五)随形蕉叶纹端砚(图10、11),清代,长14.5厘米,宽9.2厘米,厚1.5厘米。砚形两头小,中间大,四圆角。左边一修长叶柄,从下直插砚额,叶柄右边为砚堂、砚池;左边侧下部外撇,浅浮雕蕉叶纹,上部两片蕉叶向内翻卷,直伸到砚池边。叶脉清晰,线条柔和。砚面前、右、后三边起棱,中间鼓出,如波浪流动,潇洒飘逸。全砚如同一片蕉叶,朴实典雅。右边侧内敛,背平。留有黄绿色石皮。砚似仔料稍加雕琢而成。砚堂中间下凹,现树年轮状彩纹,绚丽晚目。全砚紫色泛青,墨痕包浆交融。
(六)椭圆蕉叶纹澄泥砚(图12、13),明代,长16厘米,宽11厘米,厚2厘米。砚前宽后窄,面有边框,上半部边框宽,浅浮雕蕉叶纹,整片蕉叶横贯砚额。堂、池相连,砚堂中间下洼颇深,砚池宽大,砚岗饱满。四边侧内敛,多有缺痕。背平,全砚暗红色,为虾头红澄泥砚,柔和亮丽。质地极为紧密细腻,手感特别润滑。
(七)随形蕉叶纹小端砚(图14、15),清代,长12厘米,中间宽7.5厘米,两头尖,厚1厘米。形如一片树叶,前部两边浮雕蕉叶,柄、叶俱全,脉络清晰,弯曲翻卷,灵动活泼。砚池稍深,砚堂有起边,中间洼。四周内敛,背平,边侧,背留土黄色石皮,多处露虫蛀沟陷,为仔料片石加工而成。砚色青紫,砚面虽为墨痕,包浆复盖,仍隐约可见青花、火捺、胭脂晕,石质细润,砚制小巧,可磨墨运笔,可作笔舔,也可当镇纸,可用又赏又玩。
(八)随形蕉叶纹澄泥砚(图16、17),明代,长14厘米,宽8厘米,窄处6厘米,厚1.5厘米。砚随形,上大下小,四圆角。面以蕉叶纹为边框,前边宽大,一柄蕉叶从右边伸向左边,其下一柄蕉从中间向右伸出,两叶围成下面砚池三边。砚池随形,下接砚堂。左下边也现蕉叶纹。背平,全砚暗红色,为虾头红澄泥砚,十分紧密细腻滋润。砚雕简约随意,墨痕包浆交融自然。
有的书上画中,展现怀素在油绿蕉叶上写字,对此有人提出质疑,以为不可行。因为新鲜芭蕉叶表面有一层蜡质,墨汁上去,马上散开了。怀素的《自叙帖》和留下诗文中,从没有提过“书蕉”一事,更加重了人们的疑问。但史书上确有记载。唐代陆羽《僧怀素传》云:怀素“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五代陶谷《清异录》也载有:“怀素居零陵,庵之東植芭蕉数亩,取蕉叶代纸学书,名所居日‘绿天庵’。”记叙如此详尽,应当不是虚传。怀素故里零陵(即今永州)在湖南,唐代诗人戴叔伦在湖南为官时,在《赠鹤林上人》诗中有:“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句,可佐证当时因纸贵,确有人用蕉叶代纸书写的。古埃及人用纸草书写文字,印度僧侣用贝叶棕的叶片写贝叶经,至今在不少寺院中都可见到。只是这些树叶都经过加工处理后,才代纸书写。大概怀素利用蕉叶,有的是枯干老叶,有的是新叶摘下晒干去蜡,压平裁剪后才代作纸张用来写字。
历代文人与芭蕉结下不解之缘。芭蕉干直叶大,终年常青,碧绿油嫩,青翠欲滴,美化着我们的环境,公园、路边都有它的倩影。它不怕夏天的酷暑,伸开大叶如一把大伞,挡住炎炎烈日,给人们带来凉意,难怪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也得求铁扇公主借给芭蕉扇。芭蕉还耐得住冬天的严寒,从南国生长到长江以北,百草枯萎的季节,它依然绿绿葱葱、生机勃勃。历代留下许多描写芭蕉的诗词歌赋。如北周庚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中有:“衫含蕉叶气,扇动竹花凉。”唐代韦应物《闲居寄诸弟》中“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李益《逢归信偶寄》中有:“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宋代杨万里《初夏睡起》中有“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提到的“书成芭蕉文犹绿”,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是“吟到梅花句亦香”。芭蕉不但入诗入联入画,还入歌曲。中国民间乐曲《雨打芭蕉》中,有的短小节奏顿挫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犹如初夏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喜悦之情,极富南国情趣。然而芭蕉常常是与孤独忧愁,尤其是离情别绪相联。唐代诗人王维七律《无题》中有“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白居易《连雨》中有“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李商隐《代赠》诗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煜词《长相思》中有“秋风多,雨相合,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宋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一词中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隋。”还有元代诗人徐再思《水仙子》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等等,都充满着思念、孤独、惆怅、伤心之情。以上随意引述一些诗词短旬,足以证明,蕉叶本身就是一首诗,难怪文人墨客都刻意把它装饰在砚台上。